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賞析原文與詩歌鑑賞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歌行的能事在於,常把一些表面看來毫不聯貫的意象,組織成一首完整的詩歌,還叫人覺得天衣無縫。郭老論詩強調「詩應該是純粹的內在律」,而「內在的韻律便是『情緒的自然消長』。這是我自己在心理學上求得的一種解釋,前人已曾道過與否不得而知。內在韻律訴諸心而不訴諸耳,這種韻律非常微妙,不曾達到詩的堂奧的人簡直不會懂。這便說它是『音樂的精神』也可以,但是不能說它便是音樂。」而李白詩歌意象組織的內在邏輯性,也正是郭老所謂的內在律。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李白詩最少運用格律,卻最具音樂的精神。象這首詩,短短十二句,感情幾次跳躍,一會兒說這個,一會兒說那個,若斷苦續,卻又一氣呵成,分拆不得。這是李白詩歌的一個很突出的藝術特點。[1]
目錄
原文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註解
此詩是天寶末李白游宣州(今安徽宣城)登謝公樓所作,《文苑英華》題作《陪侍郎(御)叔華登樓歌》,日本影印靜嘉堂宋本《李太白文集》題下注云「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今傳各本多同。近人詹鍈力主以一作為是,可從。——蓋兩題題贈不同,李雲其人作過秘書省校書郎,贊成用今題者皆根據漢人稱東觀(國家圖書檔案館)為「道家蓬萊山」,相當於唐之秘書省,因以詩中「蓬萊文章」即扣校書郎之職。但《文苑英華》注「蓬萊文章」一作「蔡氏文章」,可見「蓬萊文章」未必與校書郎之職相關,李華是著名古文家,擅長碑版文字,方可比擬於蔡邕。華於天寶十一載(752)為侍御史,不久為奸黨所嫉,不容於御史府,安史之亂前又任過右補闕,其間有可能到過宣城;而李白是天寶十二載(753)秋至宣城,此後還多往來宣城。李白因失意離開長安,所以與李華有共同語言。詩中未涉及安史之亂,所以此詩當是初至宣城時作。
詩一開始就用了兩個十一字散文化的排句,以「棄我去者」、「亂我心者」相對領起二句,其起勢迅猛,如風雨驟至。對於政治失意的人,去日苦多是一重苦惱,今日難捱也是一重苦惱,這心情是太矛盾太複雜了,二句不僅內容耐味,形式也耐味。老實人寫詩,昨日就昨日,今日就今日,而「昨日之日」、「今日之日」這樣的說法在文法上是不通的,然而你無論如何不能把它簡化為「昨日」、「今日」,簡化了就不夠味。這就是所謂言之不足故永歌之,是李白從心化出的創造。
前兩句說到愁不可遏,到三四句卻並不沿着這條思路往下寫,而依然是李白特有的語未了便轉,一跳就落到秋高氣爽,登樓酣飲的題面上來:「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懷念李白道:「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可見李白置酒會友時是有高談闊論詩文一道的習慣的,對年輕的詩友杜甫是如此,對長輩的古文家李華也是如此。兩位摯友在謝公樓上,當然要談到謝脁,不止談謝脁,話題還一直追溯到陳子昂所大力提倡、李白所大力響應的漢魏風骨,他在《古風》中自豪地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也就是以漢魏風骨的傳人自居,「蓬萊文章建安骨」就是兩漢詩文即漢魏風骨的一轉語;而從漢魏到盛唐,幾百年中也並非一片空白,李白又從其中舉出一個小謝即謝脁,來特別加以表揚,這是因為謝脁詩最符合「清風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標準,是因為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王士禎)的緣故,所以說「中間小謝又清發」。這幾句的意脈十分清楚,如果將「蓬萊文章」牽合於校書郎李雲,就有些扦格難通了。
兩位家門好友於酒酣耳熱之際,尚論古人,談興極高。他們上說漢魏風骨,中論六朝名家,結穴還在當代。這兩個人,一個是文豪,一個是詩仙,對古人亦不宜多讓,於是詩情一躍而進,達到高峰:「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注意這個「俱」字,那是只有李華才當得起的。兩句說彼此懷着不平凡的興致,要展翅飛翔,飛上高高的青天去擁抱嫦娥,可謂壯志凌雲,無比高興,這也是李白詩風的絕妙寫照。
全詩起得那樣憤激,卻借一腔酒興不知不覺轉化為一腔豪情,令人鼓舞。然而就在這時,詩情又一落千丈。這大起到大落自有其內在邏輯性:以這樣可上九天攬月的志氣和才情,詩人在現實中竟沒有出路,怎不叫人思之氣短呢?於是詩情重新回到開篇的煩憂上來,以「抽刀斷水水更流」來比喻不可斷絕的憂愁,新穎、奇特而又恰切,「斷水水更流」、「消愁愁更愁」,尤其是後句一連串的愁、愁、愁,音調之流暢,出語之天成,簡直使人如聞抽刀斷水、而水流潺潺之聲,音情與取象俱妙,真是想落天外的妙語,歷代喻愁的詩詞句之多,卻很難有超過此二語者。使人想起嚴羽讚嘆的:「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詩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結尾點出「人生在世不稱意」,現實黑暗,壯志難酬,也只好浪遊江湖。這是很無可奈何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