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六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塞下曲六首》《塞下曲》出於漢樂府《出塞》《入塞》等曲(屬《橫吹曲》),這組詩作於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是唐代新樂府題,歌辭多以邊塞軍旅生活為題材。在寫此詩的前一年李白初入長安,當時朝中供奉翰林,胸中正懷有建功立業的遠大政治抱負。[1]
詩中主要描述了漢武帝平定匈奴侵擾的時代,軍中將士奮勇殺敵的情形,也有對閨中思夫的抒寫,於溫婉細膩又疏宕豪放中表達了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懷。
目錄
原文
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釋
折柳:《折楊柳》,古樂曲名。
金鼓:金,即鑼。進軍時擊鼓,退軍時鳴金。
斬樓蘭:《漢書》載,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引誘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
譯文
五月的時候,祁連山上仍是滿山積雪,沒有花草,只有凜冽的寒氣。只有在《折楊柳》的笛聲中才能想象得到春光無限,而現實中從未見過春天的模樣。
將士們一大早就在戰鼓聲中殊死激戰,到了夜裡只能抱着馬鞍睡覺。只願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像傅介子那樣為國除害,斬殺敵人。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馬欲南飲。
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
何當破月氏,然後方高枕。
注釋
天兵:指漢朝軍隊。
銜恩:領受皇恩。
海:瀚海,大沙漠。隴頭:田野。
譯文
天朝的大軍去往北方的邊境,是因為胡人的兵馬準備向南入侵。將士們橫戈走馬身經百戰,只是為了報效皇上恩賜的厚恩。
他們不畏艱苦,在荒涼的大沙漠中握雪成團當飯吃,晚上拂去沙土露宿在田野之上。心裡想的是什麼時候才能攻破敵國平定邊疆,那樣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安居樂業了。
其三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注釋
天驕:指匈奴。
海霧:沙漠上的霧氣,指戰爭的氣氛。
「功成」二句:麟閣,即麒麟閣。霍嫖姚,即霍去病。
譯文
駿馬像狂風般馳騁在疆場,將士們在清脆的馬鞭甩動聲中飛奔出了渭橋。他們身背弓箭辭別了漢地的明月,在戰場上攻破前來侵擾的匈奴將士。
敵人的進攻被瓦解的時候,天上的星光都已經暗淡,敵軍的營寨里空蕩蕩的,戰爭的氣氛也隨之消退了。戰爭勝利後,畫在麒麟閣的功臣像,卻只有霍去病一人。
其四
白馬黃金塞,雲砂繞夢思。
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
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
摧殘梧桐葉,蕭颯沙棠枝。
無時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注釋
雲砂:細碎的石粒,此指邊塞風光。
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獨不見:為樂府古題,吟誦的是思而不得見的落寞愁緒。
譯文
白色的戰馬在金黃的邊塞上奔馳,白雲和飛揚的塵沙都環繞在我的夢中。在這易生悲思的秋天裡最不堪忍受的,就是思念遠在邊疆戍守的郎君你。
螢火蟲在秋窗前飛來飛去,月光照射在我的閨房中遲遲不忍離去。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殘葉,沙棠樹枝葉颯颯作響更是使人心生落寞。
沒人的時候低聲吟唱《獨不見》,白白流下多少相思的淚水,只有自己知道。
其五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注釋
「將軍」二句:虎竹,即兵符。龍沙,即白龍堆,指塞外沙漠地帶。
劍花:劍刃表面的冰裂紋。
殊:遠。嗟:感嘆。
譯文
匈奴兵乘着秋高馬肥之際興兵南侵,天朝大軍出動兵馬前去抗敵。將軍帶着兵符出征,兵士們在邊塞安營紮寨堅守禦敵。
邊塞的月光伴隨着弓影,胡地的霜雪凝結在刀劍的花紋上。大軍遠遠地尚未進入玉門關,閨中的少婦們現在還無須長吁短嘆。
其六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
橫行負勇氣,一戰淨妖氛。
注釋
甘泉:甘泉山,秦時在山上造甘泉宮,漢武帝擴建。
合:滿。隴底:山坡下。
負:憑藉。淨:一作「靜」。妖氛:指敵人。
譯文
烽火在沙漠深處燃起,戰火映紅了甘泉宮上空的白雲。漢武帝勃然大怒握劍而起,馬上召見大將李廣,命他率領大軍前去迎敵。
軍士的殺氣直衝雲霄,戰鼓聲聲震天動地,就連在山坡下都能清晰地聽到。能在戰場上橫掃千軍憑藉的是勇敢的氣魄,將士們奮勇當先,一舉消滅了入侵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