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白《古風》賞析原文與詩歌鑑賞


李白

古風》李白早年抒發個人抱負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如果說魯仲連是個澹蕩(不受檢束)的人,那麼李白自已也是。所以詩末引以自譬,謂魯連為同調。[1]

詩雖然有為個人作政治「廣告」的意圖,卻也能反映詩人一貫鄙棄庸俗的精神。

目錄

原文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賞析

熱愛自由和渴望建功立業,本來是兩種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傑出的盛唐文士卻力圖將二者統一,並以此與政界庸俗作風相對抗,似曾成為一種思潮。王維《不遇詠》寫道:「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悅君應知;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李白《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則說:「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濟人然後拂衣去,與取城有功不受賞,歸結起來就是功成身退。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設計的重要部分,在這個方面,他引為楷模的歷史人物,便是張良、魯仲連。前引詩句中以一箭書取聊城功,就是魯仲連的故事。

魯仲連是戰國時齊人,策士。秦國圍攻邯鄲,魏安僖王使人勸趙帝秦,魯仲連在圍城中往見平原君,制止了這件將導致奇恥大辱的事,邯鄲因信陵君援軍到達而圍解。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連不受而去。後來齊國田單攻聊城,歲余不下,魯仲連以書信縛箭上射進城內,說明死守圍城沒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將見信自殺,聊城遂下。齊王欲封魯仲連官爵,魯仲連說:「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逃隱海上。兼有隱逸和策士的身份,既關心政治又不謀私利,便是魯仲連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

史記》稱魯仲連「好奇偉(倜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詩一開始就用其意:「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高妙」二字,囊括了其卓異的謀略和清高的節操兩個方面。詩人好有一比:「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有一種解釋說「明月」即明月珠,夜明珠,固亦通講。但聯繫作者及前輩詩人類似詩句如「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及詩人一生對月亮的崇拜,作「明月」本義講似乎更為妥貼。這種極度的推崇,可見詩人對魯仲連的景仰不同一般。從他在晚年的詩中還提到「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贈從兄襄陽少府皓》)看,他對魯仲連的崇拜是終生的。魯仲連一生大節,史傳只舉了反對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提到後一事,而《古風》則專書前一事,彼此正好互見。當初新垣衍勸趙帝秦以圖緩頰,平原君已為之猶豫,若無魯仲連騁其雄辯,難免因一念之差鑄成大錯。在此關鍵時刻,魯仲連起的作用無異挽瀾於既倒。他的名垂青史,是當之無愧的。「卻秦振英聲」五字便是對這事的肯定和推崇。而「後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來,言其光芒能穿穿過若干世紀的時空而照耀後人,使之景仰。可見影響的深遠。這是其功業即畫策的高妙所致。但魯仲連的為人欽敬不僅如此,還在於他高尚的人品。當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時,他只笑道:「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取用。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去,終身不復見平原君。「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直書其事,而讚賞之意溢於言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