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白《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李白

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這首詩為李白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下尋陽泛舟鄱陽湖寄友人黃判官時所作。[1]

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後,自江夏來到尋陽城(今江西九江)的彭蠡湖(鄱陽湖),寫下此詩寄給友人黃判官。

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雄奇壯觀的景致,於生動形象之中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情感。與此同時,詩人情隨景遷,清賞之餘,不禁想起好友。如此良宵,友人也如自己一樣正舉目相念。如此妙筆一轉,照應了主題,使詩韻餘味綿長。

目錄

原文

浪動灌嬰井,尋陽江上風。

開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

落景轉疏雨,睛雲散遠空。

名山發佳興,清賞亦何窮?

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

相思俱對此,舉目與君同。

注釋

尋陽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尋陽:即潯陽,原為湓城縣(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為潯陽縣,治所在現今江西九江。彭蠡(lǐ):這裡指鄱陽湖。黃判官:李白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詳,判官為觀察使、節度使的僚屬。

灌嬰井:建安(東漢獻帝,196-220)年間,孫權經過這裡,親自立標令人打井,正好打出了灌嬰築城時古井,於是在井旁豎立銘記為「穎陰侯(灌嬰封爵)井」。傳說井水很深,和長江相通,長江中有風浪,井水即動盪不止。

天鏡:指鄱陽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淨,涵映天空,猶如巨大的鏡子。

景:同「影」。落景:即將墜落的夕陽。疏雨:稀疏的小雨。

名山:指廬山。

清賞:清新,賞心悅目。

石鏡:《水經注》載,廬山東面懸崖上有一塊大圓石,光滑如鏡,可見人影。

香爐: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部。滅:消失。彩虹:香爐峰周圍多瀑布,水氣經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這兩句用遠月懸空、彩虹消失,形容夜幕降臨。

譯文

據說,每當尋陽江上大風吹動巨浪的時候,灌嬰井中的水也跟着江濤涌動。我揚帆起航,就行進在這猶如天大鏡子般的湖面上,直向彭蠡湖東面而去。

夕陽西下的景色中,忽然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等到天放晴的時候,雲朵散向遠空,一碧如洗。

廬山的佳境美景總會不知不覺中引發人們美好的興致,那些賞心悅目的景致又怎能有所窮盡呢?

夜幕降臨的時候,晚霞掩映在天際,那塊巨大的石鏡就像遙掛在遠空中的明月。香爐峰上飛瀉而下的瀑布映出的彩虹,也已經隨之隱沒在天空。

面對廬山如此美景,頓生思念之情。我想此刻,我舉目遙望的心情正和你此時的心情相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