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登海(Li deng hai) 玉米育種專家[1] 山東省萊州市後鄧村人,現任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2]

李登海(玉米育種專家)
出生 1949年9月
國籍 中國
職業 玉米育種專家
知名於 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知名作品 《玉米科學》

李登海作為農民發明家,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使他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齊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譽[3]。30多年間,先後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80多個,6次開創和刷新了中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他主持選育的"掖單"系列玉米新品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種,成為中國跨世紀的主推品種。登海9號玉米新品種,具有優質、高產、多抗的突出特點,其產量比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掖單13號"還增產11.4%。經國家審定,適宜在東北、黃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區種植。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累計生產銷售登海9號5624.08萬公斤,累計推廣面積1874.69萬畝,累計增產糧食11.40億公斤,累計新增社會效益11.4億元,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登海9號具有較高的澱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產企業的青睞,為保障中國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種支撐。

2015年9月25日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李文祥和李登海。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5]

山東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個人財富

2015年,胡潤研究院《2015胡潤全球富豪榜》,李登海以61億人民幣排第1911位。

人物簡介

  • 貢獻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檔案記載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美國先鋒種子公司的創始人華萊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另一個就是中國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6]

■一個玉米新品種,從培育到成功,幾率只有12萬分之一。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卻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萊州後鄧村的一片農田裡,一個轟動全國的紀錄誕生,名為"掖單2號"的玉米,創下中國夏玉米單產 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年僅31歲、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一躍站在了中國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種一年只能一次。為加快實驗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種。李登海27年沒能在萊州家中與白髮蒼蒼的老母親過春節,他一年育種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長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種,使中國土地由每畝養活 1個人提升到養活4.5個人;他的玉米種子已累計在全國10億畝土地上推廣,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億元。在國內,李登海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齊名,被種業界譽為"南袁北李"兩李之一。

  • 頭銜

是全國人大第八、九屆常委。現任《玉米科學》編委會副主任,中共第九屆山東省委委員[7]

2018年1月31日,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山東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個人經歷

1972年春,一向寧靜的萊州西由鎮後鄧村突然熱鬧起來,街頭巷尾,仨一群倆一夥,人們議論紛紛:"喂,聽說了嗎?李登海那小子要搞畝產1500斤的玉米新品種試驗呢!" "畝產1500斤?"一個年過半百的莊稼漢子掰着手指頭數了數,"不可能,不可能!"頭搖得像貨郎鼓一般。 "李登海是晌覺還沒睡醒,在說夢話吧!"又一位中年漢子使勁掖了掖露着棉花的的破棉襖,聳了聳肩頭甩出一句挪揄的戲言。 其實,李登海非常清醒。 他1968年初中畢業。"文化大革命"割斷了一個農村少年上大學的夢幻,來到養育他的家鄉--後鄧村。這裡是地處萊州灣畔的平原地帶,一直是糧食集中產區。由於多年來歷史的積習和人為的原因,糧食產量很低。回鄉後的李登海決心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低產的局面,從此與研究如何科學種田結下了不解之緣。1972年,年僅23歲的李登海擔任了村里農科隊的隊長,他提出要搞畝產1500斤的玉米新品種試驗,引起了後鄧村一片沸沸揚揚。年紀輕,沒經驗,咋干隊長?他心裡也打怵,然而,他更堅信一點,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業是人干出來的,只要肯鑽研就能出道道。[8]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登海走馬上任、如何燒好這三把火呢?他想,年輕人要敢闖,但頭腦更要冷靜、步子更要穩當。搞科學種田可不能毛手毛腳瞎呼隆,得扎紮實實一步一步的來。他和年輕夥伴們一商量,決定從抓三件事入手:一是學習農業科學技術;二是搞土壤分析,改革耕作制度;三是引進良種,進行高額豐產實驗。剛開始搞實驗,頭三腳難踢,李登海帶領一幫小青年重點搞了小麥、玉米、花生這三種農作物的管理栽培。經過在試驗田裡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勞作,莊稼長勢特好。第二年,後鄧的小麥、玉米、花生三大主要農作物的產量都有明顯提高,李登海農科隊豐產田裡的玉米一舉突破了千斤關。村里那些對他們斜眼看待的人開始改變看法:"李登海這幫小青年,還真有點門,行,有出息"。青年人聽了這些話,心裡真是甜滋滋的,猶如三伏天吃了根冰棍,痛快極了。

奇怪!"大粒的打不過小粒的",玉米的產量還低於小麥?李登海從這一現象中玉米生產的潛力。不行,非要下功夫攻攻玉米高產這一關。一定得想法搞點好種子,讓玉米畝產超過1500斤!科技隊的年輕人對李登海的這一看法個個贊同。可是他們四處奔波、四周八縣跑了個遍,也沒找着個能打1500斤玉米種。不過,他們卻到了一個信息:省內外許多科研部門,都在為培育畝產1500斤的玉米的新良種而刻苦攻關,只是不知道那年那月才能問世。誰都知道,沒有高產種,難打高產糧。這可怎麼辦?李登海找到了夥伴們:"咱們也加入這個爭奪培育畝產1500斤玉米的新良種的冠軍賽,怎麼樣?"大夥一聽,腦袋搖得像個貨郎鼓:"全國那麼些大學問人都一時半晌啃不下這難啃的骨頭,咱這些土包子能行?""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這個堅定信念,再拿出苦學苦鑽的勁頭來,說不定就真的能搞出點名堂"。李登海想試一試。 培育畝產1500斤玉米的新品種,李登海早已思忖百遍:搞這項工程不用說缺乏必要的實驗設備,就是基本知識也十分貧乏,特別是基礎理論方面,更是欠缺的多。可是,牛肉包子哪有從天上掉的,人要干一番事業,不付出艱辛努力,唾手而得的好事是不會有的。 "我這個人道道不多,就是有點犟脾氣。什麼事一旦讓我看準了,迷上了,就非迷到底不可,不迷出個道道來是不肯罷休的"。 培育玉米新品種,李登海的這股迷勁又上來了。 缺乏基礎理論怎麼辦? 學嘛!來他個面壁三年,苦讀苦鑽。用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向書本學習,向內行人學習,向實踐學習,迅速彌補基礎理論的"先天不足",為突破玉米1500斤的大關打好基礎。 他除了借閱大量的有關書籍外,還購買和訂閱了十多種有關玉米的育種和栽培等方面的書籍、報刊,堅持見縫插針,分秒必爭的讀。他經常把書刊裝在口袋裡,工前工後,田間地頭,哪怕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也要翻開看上幾眼。有時學得入了迷,走路也在思考,有熟人喊,他都聽不見。晚上,點着煤油燈,學到深夜下兩點是常有的事。連着熬夜的時間長了,一天夜裡他竟摟着書睡着了。睡夢中將忘記熄滅的煤油燈碰倒,枕頭、被子都着了火,差點引起一場火災。惹得老母親埋怨了好幾天。由於不分白天黑夜的啃書本,身體消瘦了,眼裡也常掛着血絲,母親很是心疼。李登海為了不讓母親牽掛,就熄了煤油燈,用手電筒照着在被窩裡學。幾年間,他學完了《遺傳育種》和《土壤肥料》等十幾種基礎理論書籍,寫下了二十餘萬字的讀書筆記和實驗記錄,整理了二十多項有關育種、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實驗材料,終於打開了農業基礎理論的大門。 要想出道道,拜師很重要。李登海在啃書本的過程中,還向一切內行的人求教。經常登門拜訪老農;騎着自行車到一些有功底的農科隊長家裡拜師;逢到專家們來本地講課時,他不光千方百計的爭取聽課,有時還把他們請到家裡來教。1974年,李登海終於得到了去萊陽農學院深造的機會。 1974年5月,李登海和夥伴們一起托着沉甸甸的二十粒種子,一粒一粒的播到試驗田裡,從此,李登海正式開始了培育高產玉米新品種的攻關戰。 這二十粒種子,是萊陽農學院的劉恩訓副教授親手送給李登海的,來自美國的分離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這是我保存的引進種子。去年種植時,表現抗病性強,對大小葉斑病基本免疫,豐產性狀也好。你回去試試,可能有希望"。李登海真是如獲至寶,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用全部心血來培育它,用汗水澆灌它,儘快分離出理想的自交系,組配出高產玉米良種來! 李登海把這二十粒"XL80"播進地里後,從小苗出土到收穫的一百二十多天裡,澆水、施肥、中耕、除蟲、授粉、套袋、觀察、記錄,幾乎天天都要蹲在育種田裡,有時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愛人張永惠是李登海育種的得力助手,也是一樣的忙,家務事只有推給老母親承擔。有時家裡水缸幹了,老母親只好提着壺,一壺一壺的往家裡提。 在搞了四千多個組合,考察記錄了五十多萬個數據後,終於從這二十粒"XL80"種子裡,分離選育出"掖107"這個比較理想的自交系。並且在不斷分離的"XL80"系統里,開始出現了高配合力和高產的株系。 1977年,李登海帶領大夥建立了土溫室,進行拖期播種和同早熟自交系側交的實驗。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為進一步解決雌雄脫節和生育期過長的問題,摸出了點門道。誰知屋漏偏逢連陰雨,就在玉米快要成熟的一天夜裡,土溫室里鑽進了一群老鼠,一夜之間,把套袋自交和雜交的玉米粒全部啃了個光。面對老鼠啃壞的玉米粒,李登海心痛的扑打扑打直落眼淚。 海南島風景秀麗,是我國得天獨厚的天然大溫室,南部的崖縣、陵縣、樂東三縣(市)是聞名全國的冬季繁育種基地。一般說來,一種農作物在一個地方一年只能進行一個育種周期,如果每年都能到海南進行一次加代繁育,不僅可使一個新品種早日在生產中發揮效益,對科研工作來說,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也就是相對延長了育種工作者的年限。

1978年的秋天,李登海的育種就剩下最後一關了。眼看一個高產良種就要誕生,心裡能不急嘛?為了加快育種步伐,及早實驗成功,他決定到海南島去加代育種。 海南屬高溫高濕的亞熱帶氣候。李登海和他的夥伴們生活在高達三十幾度的山溝里,象悶在蒸籠里一樣難熬。吃的蔬菜是從家鄉帶去的干蘿蔔乾;住在四面無擋牆的草棚子裡,處在蚊子、小咬和毒蛇的包圍之中,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的覺,並且還要觀察記錄幾百個數據。除蟲、鋤草、田間管理,哪一樣都比家鄉的"三夏"還要忙,還要苦。收穫時,男同志都只穿一條三角褲頭,殺一趟玉米就得跳進山溝的水塘里洗一個澡然後再干。黎族群眾燃起的陣陣鞭炮聲告訴他們春節到了。可是他們為了育種,強壓下自己的思鄉之情。特別是一看到"掖107"同"黃早4"雜交的玉米苗越長越壯時,心裡就光有高興了。最後終於收到了"掖107*黃早4"(即"掖單2號")的種子七斤二兩。第二年把它種在後鄧的土地上,第一次突破了一千五百斤的大關! 李登海成功了! 李登海的第一個育種目標實現了![9] 李登海歷經十七年的艱辛攻關,在海南島和家鄉的土地上,先後培育"掖單2號"、"掖單8號"、"掖單6號"等高產玉米良種,其中緊湊型玉米雜交種[10]"掖單2號",畝產高達903.6公斤,創我國春玉米畝產最高記錄。目前這一品種已推廣到全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累計增產42.4億公斤糧食。一九八六年,李登海培育的"8112*80104"夏玉米新組合,又以畝產962.1公斤優良品性再創我國夏玉米豐產記錄。1988年六月十四日,他在一塊畝產小麥380公斤的地塊上,直播了"340*479"玉米新組合,密度為5394株,在生產過程中,雖然前期偏旱,中期遭受嚴重風災,灌漿後期氣溫偏低,但仍奪得了畝產逾千公斤的我國夏玉米最高產量。專家們鑑定,這個夏玉米新組合為大穗型品種,優質、抗病、抗倒,適宜密植,對充分利用土地,提高複種指數是有重要的意義的,為我國夏玉米高產栽培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榮譽獎勵

國家榮譽 國家榮譽 國家榮譽
1981年 榮獲"全國新長征突擊手" 1981年 榮獲"青年自學成材標兵" 1982年 榮獲"學科學用科學青年標兵"
1984年 榮獲"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 1987年 榮獲"全國農村科技致富能手" 1988年 榮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
1989年 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 1989年 榮獲"全國科技工作獎" 1990年 榮獲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0年 榮獲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11] 1991年 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 榮獲"中國優秀民辦科技實業家"
1992年 榮獲"全國青年科技先鋒" 1994年 被選為"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 1994年 榮獲"緊湊型玉米試驗、示範、推廣先進工作者"
1995年 榮獲"中華農業科教獎" 1995年 榮獲"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獎" 1995年 榮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
1996年 榮獲"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 1996年 榮獲"全國星火標兵" 1999年 榮獲國家人事部一等功
2001年 榮獲"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 2001年 榮獲"2001年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創新獎 2001年 榮獲"中國優秀民營科技實業家"
2005年10月 榮獲"全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奉獻獎" 2005年11月7日 榮獲"中國玉米產業重大貢獻獎" 2012年 當選中共十八大黨代表

成果獎勵

國家級榮譽 省部級榮譽
1989年"玉米良種選育及其推廣"獲國家星火獎一等獎 1981年"春玉米畝產1800斤栽培技術"獲山東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獎
1992年"山東省220萬畝噸糧田科技開發"獲國家星火二等獎 1982年"高產優質玉米自交系掖107及其單交種掖單2號"獲山東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獎
1999年"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2號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1年"山東省220萬畝噸糧田科技開發與管理"獲山東省星火一等獎
1993年"夏玉米畝產900公斤高產規律及配套技術研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的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5年"緊湊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的選育"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年"緊湊型玉米新品種開發應用"獲山東省星火科技一等獎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01年"高產抗病玉米新品種掖單22號選育"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成就

李登海2005年創辦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其每股收益和每股淨資產在2004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29項植物新品種權。2002年以來又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2005年以來又獲得煙臺市、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次;2008年分別獲得農業部第二屆中華英才獎和第十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1988年開始,向全國育種單位無償發放自育緊湊型優良玉米自交系26個,推動了中國玉米育種事業的發展。1996年成立李登海青年科技基金,發放獎金10萬元。2000年資助開展"登海杯"萊州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迄今已進行了8屆。2007年捐贈萊州市慈善總會現金20萬元用於社會公益事業。2008年為支持四川災後重建,捐贈現金130萬元和價值180萬元的玉米良種。[12]

李登海長期致力於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連續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種,研究的玉米品種7次刷新中國夏玉米高產記錄,2005年創畝產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記錄並保持至今。他開創了中國緊湊型玉米育種先河,有52個品種通過國家和有關省市審定,獲得44項植物新品種權和10項專利,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他先後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41項,其中"高產玉米掖單13號的選育和推廣"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在全國設立了28個育種中心和實驗站,建成國內最大的玉米育種科研平台。他培育的玉米高產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10億畝,實現經濟效益1000億元。他是黨的十四大、十七大、十九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2017年6月,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獨特情懷

李登海是全國解放前夕出生的,因為父親闖關東了,他與母親相依為命,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因此他對母親的孝是出了名的[13]。到外地出差,再忙也不忘給老母親捎帶點什麼新鮮東西;回到家,不管多晚都要到老母身邊問寒問暖。2002年春節,李登海把93歲高齡的老母接到了海南育種基地。二十多年來,李登海一個春節都沒在家過,帶領他的夥伴和助手們在這裡櫛風沐雨,攀登育種高峰。兒行千里母擔憂,遠在八千里外的慈母,每年除夕都會在堂屋正中的小桌子上擺上幾棒老玉米,供在菩薩像前,老人家是在用這種中國最古老的方式,遙祝兒子每年都培育出新品種!93歲了,老娘在人世的時間終是有限的,一定把老娘接來海南,走一走,看一看。這個春節,老人穿着大紅的毛衣,在育種田邊,看着兒子和夥伴們忙忙碌碌,過得格外開心。臨回山東時,老人邊上車,邊說:大家受累,大家受累。看着老娘乘車遠去,李登海潸然淚下。[14]

人吃五穀雜糧,當然會生病,李登海也不例外,可他得病,純粹是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李登海到海南搞育種,在田間套袋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時間久了,得了痔瘡,十分痛苦,做了四次手術,以至於肛門幾乎沒有什麼收縮力,一有便感就得趕快跑廁所,稍一耽擱就會弄髒內褲,這是件很尷尬又很無奈的事情,可是李登海照樣每年到海南去搞加代育種,照樣在地里一站幾個小時。

李登海也有哭的時候,而且還很傷心。育種用的種子是李登海的心尖子,誰要是給他動了、毀了,那當然是傷透了他的心。有一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種,種到地里的種子破土了,李登海一天看好幾會。有一次到陵水縣城買東西,傍晚才回基地,急忙趕到育種地去看他的寶貝。這一看不要緊,黎族老鄉的兩頭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啃食、踩踏得一片狼藉!李登海腦袋"嗡"的一聲,兩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撕心裂肺的哭聲劃破了荔枝溝黃昏的寧靜。從此後,李登海落下個病根,一聽見牛叫就頭疼欲裂。

李登海也愛唱歌,尤其是喝了點酒的時候。不過李登海經常唱的大多是些老歌,比如《我們走在大路上》什麼的,現在的年青人幾乎沒人會唱。興致高的時候,李登海最愛唱《三百六十五里路》,邊唱邊自己揮手打着拍子,滿懷深情,"為了理想我寧願忍受寂寞,飲盡那份孤獨;三百六十五里路啊,從故鄉到異鄉,三百六十五里路啊,從少年到白頭"!每當唱到此處,李登海都情不自禁雙眼噙滿淚水,他說,這首歌就像是專門為我寫的。

立法為種企創新護航

進入WTO十多年來,我國受計劃經濟體制和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滯後影響,農業產業化的種子企業發展慢,研發選育農作物新品種的能力弱。目前,數量多、規模小、創新能力差,種子生產加工能力薄弱,推廣銷售服務能力不強,加之種子企業資本投入少,成本積累難,長期以來發展遲緩。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種子企業有8000多家,3000萬元以上註冊資本的有836家,而具有產業化能力的不足1%,具有獨立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0.1%。 「種子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研發創新的主體,但我國計劃經濟時期以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研發創新主體,還沒有改革到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軌道上來。」李登海說。 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109號文件提出要「建設種業強國」。李登海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決策,他建議,全國人大應該結合之前國務院2011年8號文件和2013年109號文件的內容,制定《中國種子企業促進法》,對民族種業在糧食安全中的職責、任務、法律責任進行確定,通過立法來調動和確定各種積極因素,提高種子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生產加工能力、推廣銷售服務能力,促進我國種子企業快速成長發展。[15]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種企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李登海對此專門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將侵犯植物新品種權行為入刑。李登海告訴記者,目前種子市場上套牌侵權、制假售假問題仍然突出,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而且挫傷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但是企業在維護權益時卻存在很多困難,比如舉證難、處罰輕、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他認為,對於侵犯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的違法行為,《刑法》已經規定了相應罪名,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應給予植物新品種權與其他智力成果同等的保護,將「侵犯植物新品種權」行為入刑。 在兩份議案之外,李登海還提交了「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提升植物『新品種標準』」的建議,「現在越來越多的雜交玉米新品種申請了植物品種權保護,但我們發現許多新品種都是一個類型的相似品種,原因就在於我國現行『新品種標準』太低。」

「很多『新品種』都是在原有品種上進行有限改良獲得的,就像汽車換了個燈泡就是一個『新品種汽車』。」李登海說,這使得原始創新單位花費巨資投入研發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回報,嚴重挫傷搞原始創新育種者的積極性,長此以往,搞原始創新的企業越來越少,搞微小差異「新品種」的將越來越多。 對此,他建議結合國外標準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品種標準,通過保護和鼓勵原始創新,提升我國農作物技術創新的水平,促進我國新品種創新的跨越性發展。

目錄

獲齊魯傑出人才提名獎

47年來,他始終奮戰在玉米高產攻關一線,七次創造中國夏玉米高產紀錄,兩次刷新世界高產紀錄。[16]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山東)主任李登海說:「春爭日,夏爭時,海南島剛收穫又飛回來,考完種以後,馬上進行播種,一年要保證4代。」

玉米的科學栽培和高產攻關,李登海從無間斷。上世紀70年代初,剛剛成為農科隊隊長的李登海得知,美國華萊士種植的玉米畝產達到2500斤,這時中國的玉米畝產才兩三百斤,巨大的懸殊給他帶來強烈的震撼。

李登海說:「他也是個農民,能拿出美國最高的產量,我也是個農民,我也有志氣有抱負,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一無資料參考,二無經驗借鑑,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來說,高產攻關,談何容易?李登海來到萊陽農學院進修,一年學完了四年課程。此後8年,他幾乎天天蹲在育種田裡,終於發現了緊湊型玉米高產的奧秘。

李登海說:「我們做了一個實驗,在同樣(一畝)4000棵的情況下,平展型的拉上去葉片緊湊型的,增產20%。」

除了栽培技術,李登海還在育種上下功夫。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播種一季,為加快育種,和時間賽跑,從1978年起,李登海決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吃蘿蔔絲、住茅草房,頭腳套着麻袋抵禦蚊蟲。有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挾着冰雹,讓李登海的高產田全部倒伏折斷。

李登海說:「我看着遍地倒伏的玉米,下面是水,我眼淚嘩嘩地往下流,在地里站着的時候,我就想明年繼續攻關。」

寒來暑往,愈挫彌堅,47年,155代育種,李登海育成我國首個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緊湊型高產品種,2次創造世界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累計推廣種植面積達13億多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1300多億元。

李登海說:「在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上,越高越難,但是我們必須繼續攀登,來確保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民的收益、農業的增收。」

視頻

李登海 玉米地里走出的世界級科學家
種子情深——李登海——人民的好兒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