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李煜詞集》,[南唐] 李煜 著,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是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1]上海編輯所。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成立於1956年11月,1958年3月,與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合併改組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成為上海地區整理出版古籍[2]的專業機構。1978年1月改為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

目錄

內容簡介

他是才子,是詞人,是帝王。作為詞人,他是成功的;作為帝王,卻是失敗的。然而,正是失敗的帝王成全了詞人的成就。如果他沒有經歷從帝王到臣虜的人生巨變,他的詞作就不可能有那種深沉的生命體驗,他可能只是個普通的才子詞人,而難以成為「詞中之帝」。

他,有着究竟怎樣不同尋常的人生?創造了怎樣別具一格的詞作?讓我們走近他的生活世界和藝術世界。

一、李煜其人:由喜劇而悲劇的人生

李煜(937-978)一生,富有戲劇性,一出以喜劇開頭、悲劇結束的跌宕起伏的悲喜劇。

先說他的喜劇人生。

喜劇之一:公子變皇孫。公元937年七月七日李煜出生之前,他的父祖只是顯宦。他出生三個月後,他的祖父李昪就改朝換代,從吳國楊氏手中奪取帝位,建立南唐國。於是,一夜之間,李煜由貴族小公子變成了帝王家的小皇孫,受盡百般的寵愛、干般的呵護。

喜劇之二:老六成老大。李煜,原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按照封建時代的長子繼承制,做太子,當皇帝,本來沒有他的份兒。他自己也沒那個願景,只管成天地讀書習字,不問政事。他的長兄弘冀,在李璟登基後就被立為太子。但弘冀為人殘暴專斷,弄得李璟很是不滿,李瑕曾警告弘冀,如果不改改專橫暴虐的太子爺作風,就把他廢了,另立他的叔父景遂為王位繼承人。弘冀不僅不收斂,反而派人把他叔父給毒死了,以絕後患。不知是報應,還是什麼緣故,弘冀謀殺叔父後不久,自己也突然暴死。李煜其他幾位兄長都早天,這下子他變成了老大。二十五歲時按順位坐上了太子的交椅,同年就穿上了皇帝的新衣龍袍。

喜劇之三:酣睡臥榻旁。公元961年七月,李璟去世後,李煜繼位為南唐國主。在李煜繼位的頭一年,宋太袒趙匡胤已在北方建立了趙宋王朝。趙匡胤志在統一天下,南唐自然也在他的統一規劃之內。如果宋太祖開國就統一了南方,也就沒有李煜做國主的份兒了。只是宋太祖先要平定其他的小國,一時無力來收拾南唐,於是李煜得以做了十五年的「唐主」。宋太祖曾說:「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李煜居然在趙匡胤的臥榻之旁,酣睡了十幾年,也挺有戲劇性的。畢竟李煜睡在趙宋的臥榻之下,難得安寧,生怕哪一天被滅掉,於是做了幾年的「唐主」之後,自個兒降為「江南國主」,表示南唐只是一個「自治」的地方政權,不敢與趙匡胤統治的中央政府對抗。但不管什麼名分,作為一國之主,李煜是享盡了奢華富貴。

李煜生於七月,死於七月,登基做國主也是在七月。戲居性的人生,似乎是命中注定。

喜劇之四:雙嬌配才子。李煜是天生的才子,人又長得英俊瀟灑,史書上說他「神骨秀異,目有重瞳」,生性聰悟,喜好讀書。他工書法,善繪畫,能詩擅詞,精通音樂。他的書法,自成一家,創造出了「聚針釘」、「金錯刀」、「撮襟」等體式。他畫的「林木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二)。他創作的樂曲,也很「奇絕」。亡國之前創作的《念家山》、《念家山破》等樂曲,「宮中民間日夜奏之,未及兩月,傳滿江南」(邵思《雁門野說》)。

身為國主,找幾位天姿國色的后妃,本屬平常,不算稀罕。可李煜與眾不同的是,他的兩位王后,是親姊妹,不僅長得好看,而且多才多藝,與李煜是情投意合,堪稱絕配。

目錄

導讀(王兆鵬)

李煜詞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一斛珠(曉妝初過)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更漏子(金雀釵)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

望江南(多少恨)

望江南(多少淚)

清平樂(別來春半)

採桑子(事前春逐紅英盡)

喜遷鶯(曉月墜)

蝶戀花(遙夜亭皋閒信步)

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

長相思(雲一緺)

搗練子令(深院靜)

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

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望江南(閒夢遠)

望江南(閒夢遠)

菩薩蠻(蓬萊院閉天台女)

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東風吹水日銜山)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

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

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

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

謝新恩(櫻花落盡階前月)

謝新恩(庭空客散人歸後)

謝新恩(春光鎮在人空老)

謝新恩(櫻桃落盡春將困)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漁父(閬苑有情千里雪)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

李璟詞集

馮延巳詞集

總評

參考文獻

  1. 中華書局的名士范兒,荊楚網,2020-08-02
  2. 古籍目錄分類及演變,豆丁網,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