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海颖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李海颖,歌唱家,曾参加雅典北京奥运会[1]

随团出国访问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接受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和慰问。 [2]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歌唱家

出生地点----张家口

国 籍 ---- 中国

代表作品----《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一个真实的故事》

简介

被誉为"塞外夜莺"的李海颖今年25岁,是新近加盟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歌唱演员,清秀的面庞上总挂着甜甜的微笑,很难看出因小儿麻痹后遗症造成肢体残疾而带来的艰辛与坎坷。

个人经历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李海颖爱笑,这是熟悉她的人都了解的。但在动人笑容的背后,又蕴涵着怎样的坚强,却是鲜为人知的。

李海颖来自俗称"大风口"的北国要塞张家口,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低矮土屋里。

因小儿麻痹等病症的折磨,幼时的她只能羡慕地看着同龄人欢快地奔跑,自己只能带着一身泥土,整天在地上爬来爬去。

为了不至于磨破稚嫩的皮肤,父母在她的膝盖上绑上了胶皮。

在漫天飞雪和滚滚沙尘中,她趴在父母的背上,到处去求医问诊。

挨了多少针,受了多少罪,至今仍在她心中留着辛酸的记忆。

她和全家人至今仍对一位"神秘老头"感恩戴德。

那是妈妈带她到张家口市一个医院的门口偶然遇到的。

她恍惚记得,老人很慈祥,须发花白,在一个阴暗的小屋里为她扎了几针,从此,她的一条腿就恢复了力量,能够站起来了!而老人分文未收,却再也找不到了。

在那样天寒地冻的地方,在那样贫寒的家境,在那样严重病症的折磨下,反而培养了李海颖逆境不屈的坚强性格。

严重的腿疾没能阻碍她学习和生活的步伐,从小学到中学,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

小学时,是"三条杠"的大队长,上了初中,是班长和音乐课代表,职高时又担任了班长和团支部书记。

10岁那年,在她的一再要求下,父母送她到当地的空军医院,两次做了腿部的大手术,其中包括筋腱修补和骨胳重接,她没说一个怕字,也没掉一滴眼泪,就是为了能够走得更好,走得更快,跟上同学们的步伐。手术获得了成功,不仅减轻了腿疾,也进一步增强了她的生活信心。

尽管自幼残疾,但并没有泯灭李海颖艺术的梦想和追求。

大概是受在晋剧团唱旦角的母亲的影响,她自幼喜欢唱歌、唱戏。

据妈妈说,海颖3岁就能唱《沙家浜》,从此与歌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学唱歌,她付出了许多人所不知的艰辛。

完成了一天的紧张学习后,她常常顾不上吃饭,又一拐一拐地赶到很远的音乐班去学习。赶上刮风下雪,常常摔得挥身青一块紫一块。

父母看着心疼流泪,老师同学也劝她别再去了,但她还是那样轻松地笑着,咬着牙坚持下去。

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伴着自己银铃般的歌声。她用歌声表达梦想,抒发情感,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指点和帮助。

初中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张家口地区唯一一所音乐职业高中,受到专业的艺术培养,她的歌唱天赋也逐步表现出来。

走出校门后,她进入陕西唐朝等一些民办文艺团体开始自己的歌唱生涯,主要在西北等地区为基层观众巡回演出。

残疾,并没有妨碍她在健全的文艺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她很快成为了这些艺术团体的"台柱子"。印有她剧照的大海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艰苦的演出环境中,李海颖依然爱笑,从容地克服着重重困难。

1999年春天,她随长城演出团在春寒嵺峭的张家口坝上演出。夜里,呼啸的寒风掀飞了帐篷,连煤气罐都吹跑了。

梦中惊醒的她们在漆黑的夜里冒着寒风四处奔跑,追寻着乱飞的衣物和用具。

说到这些,李海颖依然笑个不住,"比这困难的还多着呢"。面对重重困难,而自己又身有残疾,却能表现得这样乐观和轻松,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个人成就

掌声响起的时候

《掌声响起》是李海颖喜欢并经常演唱的歌曲,每一个歌手面对观众掌声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丰收的感动。

李海颖第一次获得的奖杯,是在张家口市"群百杯"歌手大赛上。那年她才14岁。

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头一天夜里,兴奋得几乎没睡着觉。当她第一次面对众多专业评委的时候,不但不紧张,反而感到非常亲切和高兴

。她还记得那次唱的是《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正在她演唱的时候,礼堂突然停电了,黑暗中出现一阵忙乱。

然而,正唱在兴头上的她全然不顾,仍然全心全意地唱着,礼堂很快又静了下来。

专业评委们静静地听着她的演唱。一曲唱毕,黑暗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次,她"摸着黑"唱的这首歌竟夺得了一等奖。

同一年,她又在河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再夺一等奖,随后又获得河北省中学生歌手赛的大奖和一系列文艺比赛的奖项。

在她开始自己的歌唱生涯后,不顾演出的奔波劳累,仍然继续刻苦学习歌唱的专业知识,并曾专程到北京师范大学和一些艺术团体进修。

良好的天赋,刻苦的学习和勤奋的实践,使她实力大增,能够运用民族、美声和通俗等不同的唱法奉献出美妙的歌声,成为深受各地观众喜爱的青年歌手。

每当走上舞台的时候,她总不免想起为她辛勤操劳的父母和许多关爱过她的好心人,她的歌声里蕴含着珍惜与感激之情。

她认真地说,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养育了我,我要唱老百姓喜欢的歌,做老百姓喜欢的歌手。

她不像有些专追时髦的歌手,今天东南风,明天西北风,她推崇的是刘欢、韦唯、彭丽媛、李娜、宋祖英等实力派的歌唱艺术家,她唱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那些歌。

例如,《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青藏高原》、《爱的奉献》、《掌声响起》、《兵哥哥》、《好日子》、《前门情丝大碗茶》,而对于《烛光里的妈妈》更是情有独钟。

1998年的一天,她在张家口市演出。身患重病、第二天就要上手术台的妈妈,悄悄从医院赶来,怀着特殊的心情来看女儿的演出。海颖在台上看到了妈妈,临时改唱了《烛光里的妈妈》,一边深情地唱,一边不住地流泪。

妈妈不顾身体的羸弱,流着泪上台为女儿献花。当主持人把实情告诉观众的时候,全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也流下了热泪。

在陕西省的一次演出前,海颖感冒发烧,一直在打点滴,站都站不稳。

剧团的人都劝她不要唱了,但她为当地群众围着她的演出海报争相购票的情景深深感动,还是坚持上了台。

她一面唱着歌,握着麦克风的手却一直不断地在抖动,只觉得舞台在旋转。而观众的掌声却一阵高过一阵,一再要求她加唱。

她真诚地对台下说,我在发烧,但我愿意为你们唱,能不能允许我坐着唱?观众席静了一阵,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很多人喊着她的名字。

她就这样坐着、流着眼泪,深情地唱了下去。散场后,许多观众久久不肯离去,台上台下真情交融,也令她至今难忘。

海颖的歌不但功底扎实,而且蕴含着深情。她动听的歌声、甜美的微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了观众。她珍藏着许多的观众来信,每当她仔细品味的时候,总有深深的感动。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的王世荣老师,特地为她写了一首题为《夜莺》的诗:"海颖 海颖/你就是可爱的夜莺/你那神奇的歌声感动了群星/歌声里/我们品味着生活的快乐/体会到人间的友爱与真情/你经历着坎坷/却唱出了阳光与春风/你尝尽了苦难/却编织出希望的彩虹。"

西峰市农行的马麟在信中写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你的歌声和奋斗经历,令人清醒,令人感动,令人振奋,令人钦佩。

你勇敢地战胜生活中的困难,顽强地和病魔抗争,取得令人眩目的成就,你的生命如此美丽,就像一本真善美的教科书。你是当今世上最可爱的人之一!我将永远默默地祝福你。

"……这些发烫的字句告诉人们,一心为老百姓的歌手,才会真正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艺海扬帆唱未来

2003年9月,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向中央领导同志和中残联代表大会汇报演出时,李海颖唱的是那首催人泪下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观众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这首歌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为抢救一只丹顶鹤,而在沼泽地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动人故事。李海颖说,她最喜欢这首歌。

不光词曲写得美,"歌里有一种悲壮、凄美的精神,每当唱起来,总感到非常亲切和感慨,使我想到自己,想到很多……"。

海颖毕竟是残疾人,在追求完美的艺术舞台上,她遇到的困难更多,付出的也要更多。她曾经有一个破碎的梦:在她上中学的时候,一家全国闻名的部队文工团在观看了她的有关资料后,认为是"好苗子",通知她到北京,准备进一步考察培养。

这真是喜从天降,小海颖马上准备行装并办好了休学手续,一颗心早已飞到了北京。但没想到,文工团后来了解到她是残疾人,取消了原来的决定。这对小海颖不啻是晴天霹雳!一连好几天,她都躲在屋里,哭红了眼睛。

因此,经历了太多挫折的她,对这首凄婉动人的歌曲有特别的感触和体会,也激励着她做更勇敢的追求,自觉地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可以说,这首歌寄托着她的情感,伴随着她自强和成长的艰难历程。

身体的残疾使她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教会了她珍惜与追求。当人们问到她为什么总爱笑的时候,她的回答是,"这么多人关心我,我这么幸运,怎么能不快乐呢?"

海颖以快乐的心态,用歌声传播快乐,并从生活和事业上得到更多的快乐。她不仅得到了观众的掌声和荣誉,而且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海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结婚已经五年了。她的丈夫是一位多才多艺、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他们相识于舞台,共事于舞台,在长期的演出生涯中相互帮助,相互体贴,由真诚的友谊发展为刻骨铭心的爱恋。

海颖今年7月份调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随后就开始天津、浙江等地的巡演,一连几个月,夫妻都没有见面的机会,但他们每天都要"电话诉衷情"。"这不,电话卡又用完了。"海颖的脸上又露出了甜美而无奈的微笑。

对于来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海颖说,圆了她心中一个美好的梦。在这个新的舞台上,她感到自豪和振奋,抓紧一切时间紧学苦练,每一次演出,都格外地投入,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她谦虚地表示,在这里,自己还是一个新生,非常希望得到艺术家们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为观众奉献更美更多的歌曲,做真正为老百姓喜爱的"夜莺"。

参考来源

  1. 李海颖 ,搜狐, 2020-06-23 1
  2. 李海颖 ,搜狐, 2020-06-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