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聖
李法聖, 漢族,男,1935 年7 月生。1962 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植保專業。曾任昆蟲分類教研室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昆蟲學會常務理事,1995年退休。主要從事中國木虱總科、囓蟲目的區系分類研究, 項目曾4 次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在國內外發表論箸160 多篇。
李法聖 | |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族 |
教育程度 | 北京農業大學 |
職業 | 導師 |
目錄
人物簡介
李法聖先生,1935年7月生,1962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曾任北京農業大學昆蟲分類教研室主任、副研究員、北京昆蟲學會常務理事,1995年退休。
人物成就
主要從事中國木虱總科、囓蟲目的分類研究,曾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80餘篇;2000年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成果專著出版基金的資助,完成《中國囓蟲目志》的編纂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單獨或與他人合作命名木虱總科3新科或亞科27新屬383新種,組建和命名囓蟲目3新總科12亞科7新族98新屬1471新種;將我國原來大陸已知的木虱和囓蟲分別由24種和16種提高到428種和1505種,徹底改變了以前中國這兩個類群分類的落後面貌而躋身於世界先進之列。40多年來,先後赴西藏、新疆、雲南等27省市自治區400多個縣市考察與採集,共採集昆蟲標本25萬餘號。 [1] 作為項目主要完成人曾榮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農業昆蟲分類,1978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木虱科的分類研究,198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寧夏荒漠草原昆蟲種群、害情及區系研究,199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橫斷山區昆蟲,1995年),作為主持人曾榮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農林分類研究,1994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囓蟲目區系分類研究,1995年)。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與蟲為友五十年,大江南北都走遍
李法聖教授堅持不懈地研究昆蟲50餘年,源於趙修復教授的一次中國昆蟲學會報告。他說中國共有昆蟲十幾萬種,但是全國只有昆蟲學家40餘人;李法聖教授震驚了,"我也要向中國的昆蟲分類學獻上一份自己的力量"。當李教授在西北農大的周堯教授家裡看到一沓親手畫的昆蟲圖譜時,被大大小小的昆蟲所吸引,更加堅定了他研究昆蟲分類學的決心。
當談及過去採集昆蟲的經歷,李法聖教授對每個細節仍記憶猶新。"以前每周外出兩次,帶上兩個饅頭,夾着一點榨菜,自己背上所有的採集工具。從前條件艱苦,沒有水電,還要自己背上煤油燈作燈誘。"李教授至今為止共採集過昆蟲標本25萬餘號,有時一天就要採集七八百頭,晚上七點鐘回到家裡還要繼續工作,整理標本。作昆蟲標本鑑定是一項複雜而繁瑣的工作,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
現在李教授依然工作到夜裡,在頸椎病的困擾下,他還是會堅持做完每天的整理工作,記完日記才肯休息。李教授追憶起當年在西藏的工作歷程,泥石流的兇險、滾滾浪濤的驚駭、渺無人煙的恐懼、言語不通的困惑,讓人感覺到採集工作的觸目驚心。
李法聖先生在2002年完成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293萬字的專著《中國囓蟲目志》,共發表新種1491個、新屬98個;使中國囓蟲目達到3亞目27科170屬1526種,是我國該目1987年已知種類的12.9倍,其中大陸部分是1987年已知種類的89.3倍,為世界已知種類的28.6%,徹底改變了我國該類群分類的落後局面,極大地豐富了世界囓蟲目昆蟲的多樣性。
世界著名囓蟲分類學家Charles Lienhard博士、我國昆蟲分類學家袁鋒教授、黃復生研究員及梁愛萍研究員分別在英國"系統昆蟲學"(Systematic Entomology)、中國的"昆蟲分類學報"、"昆蟲知識及美國的"東方昆蟲"(Oriental Insects)期刊上發表書評,均對該專著給予高度的評價。
Lienhard寫道:"李教授不畏中國囓蟲目豐富物種多樣性的挑戰,由於他的熱情、他的巨大的工作能力以及他不屈不撓的奮鬥,他成功地組建了這一多樣性,為科技界提供了大量的分類信息。 [2] 這是他無可置疑的成就。現在亞洲已經記載了約2500種囓蟲,占當今世界已知囓蟲區系的近一半。李的精美的專著是囓蟲分類歷史上的里程碑,研究亞洲囓蟲的人必須要經常利用此著。"2003年,"中國囓蟲目昆蟲分類"成果獲得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李法聖教授走過祖國的大江南北,為中國農業大學的昆蟲標本館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昆蟲標本館擁有100萬號標本,4000種昆蟲的模式標本在全國排名第二;特別是在脈翅類、捻翅目、螳螂目、囓蟲目、雙翅目、同翅目木虱總科、半翅目獵蝽科等類群收藏較豐。
楊集昆教授等幾十年來精心收集的4000餘件文化昆蟲學標本更是無價之珍,一枝獨秀。李教授本人主要研究囓蟲目和同翅目的木虱,兩本關於囓蟲的書近300萬字,為國內外的囓蟲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李教授與美國、西班牙、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亞、瑞士的昆蟲學家也經常有學術上的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