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望洋
別名 子觀,靜齋。
出生年 1829
死亡年 1901
教育背景 進士
出版作品 《西行吟草》

李望洋(1829~1901)子觀,靜齋,噶瑪蘭廳頭圍堡人(今宜蘭頭城鎮)人。幼從祖母鄭氏讀書,因家道中落而幾乎廢學。十六歲負笈堂叔家就傅讀書,先後師事朱品三俞昭文,二十歲起設館訓蒙為生。咸豐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舉人,與楊士芳李鏡如黃佩卿陳摶九等請將噶瑪蘭廳淡水廳分學,並與楊士芳倡修仰山書院五夫子祠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籤分甘肅試用知縣(十一年六月到任),歷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頗有政聲。獲左宗棠賞識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光緒十年(1884)聞法軍佔領基隆,乞假歸蘭陽。遊宦十三年後有感於宦海浮沉,人心叵測,因此報請開去河州知州實缺,在故鄉協助辦理善後勸捐、清賦團練事宜,主講仰山書院。李氏素與鸞堂關係密切,據聞甘肅任內即有「飛鸞問政」之事,回宜蘭後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當鸞生。這種由士人高度參與鸞堂活動的現象,乃台灣頗為獨特的宗教現象。1903年八月卒,年七十四[1]

日本治台初期,李氏獲聘為宜蘭支廳參事,授紳章,且為宜蘭參加「揚文會」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兩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與女婿張鏡光校訂發行,目前流傳的版本乃龍文出版社出版的《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以下簡稱《彙刊》本),並參考陳漢光《台灣詩錄》(以下簡稱《詩錄》)、連橫《台灣詩乘》(以下簡稱《詩乘》)、《台灣省通志》(以下簡稱《通志》)、《宜蘭縣志》(以下簡稱《縣志》)等文獻進行編校。[2]

七言律詩

省邸思家(淸·李望洋)[3]
極目天涯萬里餘,誰教塞雁為傳書。鄉心日逐河流遠,宦跡時隨柳影疏。
瓦鵲有情應語汝,野花雖艷豈芳予[4]。鵷班散後閒無事,靜坐窗前想[5]故居[6]

七月五日閱邸抄知閩馬尾基隆有警(淸·李望洋)[7]
海外音書斷幾年,南天[8]又報起烽煙。彼蒼偏抑英雄志,吾道難期遇合緣。
北斗七星光漸動,東瀛一島勢孤懸。自來中外皆遵約,何意西人啟釁先。

寄吾廬(淸·李望洋)[9]
解組歸來瞬[10]歲餘,宜蘭城北寄吾廬。時邀明月為知己,幸有清風不棄余。
朋輩喜逢今日面,閒中補讀少年書。茫茫世局誰能識,人事滄桑迭[11]乘除[12]

慶饗老典 (淸·李望洋)[13]
召伯循行屬我公,優優布政到臺中。依然饗老施恩典,又設華筵醉老翁。
黃髮共霑新雨露,白頭如坐舊春風。將軍節鉞遙臨處,夾道歡呼萬歲同。

  1. 〖編者按:參見王見川〈李望洋與新民堂--監論宜蘭早期的鸞堂〉,《宜蘭文獻》十五期。〗
  2. (黃憲作撰)
  3. 作者註:「六月八日。」此詩又載連橫《臺灣詩乘》。
  4. 編者按:「豈芳予」,《宜蘭縣志》與《臺灣詩乘》皆作「轉愁余」。
  5. 編者按:「想」,《宜蘭縣志》、《台灣詩乘》作「憶」。
  6. 黃憲作編校
  7. 此詩又載《臺灣詩乘》。編者按:《詩乘》題作「閱邸抄知馬尾基隆有警」。
  8. 編者按:「南天」,《台灣詩乘》作「天南」。
  9. 作者註:「六月十七日。」此詩又載連橫《臺灣詩乘》。
  10. 編者按:「瞬」,《台灣詩乘》作「倏」。
  11. 編者按:「迭」,《宜蘭縣志》作「疊」,有誤。
  12. 黃憲作編校
  13. 此詩收於賴子清《臺灣詩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