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良 (作家)
简介
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投稿各种文艺刊物及报章副刊。曾获“香港书奖”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 个人著作:中英双语诗歌及小说集《白瓷》(Porcelain, 1999),散文集《房间》(A Room without Myself, 2008),摄影志《海边草更蓝》(The Grass is Bluer by the Sea, 2018),短篇小说集《渡日若渡海》(Days We Cross, 2020)。
散文及小说收入《走著瞧:香港新锐作者六人合集》、《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浮云与剃刀:字花十年选散文卷》、《声音与象限:字花十年选小说卷》、《我香港,我街道》等选集。[1]
经历
中英双语创作作家。曾出版双语小说 / 诗集《白瓷》。2008年的散文集《房间》以“作为‘精神病患’的政治、欲望或压抑”为副题,述说作者十二年来长期服药引致的种种身体变异与情感隔绝,被台湾媒体评为“极清醒而又陷溺的文字样态”。
2007年起积极参与港台作家交流,包括于“有河BOOK”、“旧香居”等书店主讲讲座,出席台北书展,与台湾作家如骆以军对谈等。[2]
《房间》
2008年,李智良的散文集《房间》(A Room Without Myself)出版,把其网志“处决1938!”部分文章结集[3],由当时文学杂志字花的郭诗咏编辑,独立出版团体廿九几及香港 Kubrick 共同出版。该书以“作为‘精神病患’的政治、欲望或压抑”为副题,由香港作家黄碧云及台湾剧场工作者王墨林撰序,内容述说作者“十二年来长期服药引致的种种身体变异与情感隔绝,为精神科“治疗”的无效与不人道立下存照”[4]。《房间》获第十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组)及2008年度香港书奖,翌年再版,其后于2017年由kubrick再版。
《海边草更蓝》
《海边草更蓝》是穿越数个资本主义城市的精神之旅,记忆、梦与真实无以辨别,溶为一股忧郁的情绪。
“如果照片能告诉我们甚么,它只说明照相机与被摄的一切之间那无可跨越的距离。凝视永远缘于匮乏,诱惑此种凝视的‘世界’亦不过障眼的陷阱。《海边草更蓝》并不佯装“故事”或人文主义式“连结”,这些照片到底不过是意外所得,如像资本主义对地方与主体日复日的毁灭所规定,近乎自动的移行之中,某个谁斜眼看见的残影。
假如我们无法辩别一堵石屎墙与沙滩、一朵花与一张脸或是再现与生命之分别,那是因为我们在持续永恒的被剥夺,亢奋的速度中,昏晕,陷落破败。可悲的是,我们早已被高举一切表象的监控技术与全视野文化剥夺了肉身;我们愈看见更多却愈无法与人连结,谁都不是谁的任何人。但‘我们’已不可想像,或者,唯有在将临的语言中方可想像。”──李智良
李智良(1975 -),香港作家。著有双语诗歌小说集《白瓷》,散文集《房间》,曾获香港书奖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收入《走著瞧: 香港新锐作者六人合集》、《香港短篇小说选2010-2012》、《浮云与剃刀—字花十年选散文卷》、《声音与象限——字花十年选小说卷》等选集。2013 年获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文字与摄影作品散见各种文艺刊物、网络平台。其创作富实验性,作品多关注殖民现代性,城市变迁中的零馀者及其情感经验。近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兼教创意写作、文学与电影相关课程。[5]
相关网站
影片
参考文献
- ↑ 《渡日若渡海》作者简介. [2020-09-02].
- ↑ 李智良先生,香港公共图书馆
- ↑ 去情节的诱惑——访问《房间》作者,访问李智良. 明报世纪版. 2009-12-28.
- ↑ 2009台北书展期间活动:作家简介. 字花. [201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 ↑ 海边草更蓝,m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