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智良 (作家)

李智良

圖片來自立場新聞

性質    香港作家

李智良Lee Chi-Leung),香港作家。

目录

簡介

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投稿各種文藝刊物及報章副刊。曾獲「香港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個人著作:中英雙語詩歌及小說集《白瓷》(Porcelain, 1999),散文集《房間》(A Room without Myself, 2008),攝影誌《海邊草更藍》(The Grass is Bluer by the Sea, 2018),短篇小說集《渡日若渡海》(Days We Cross, 2020)。

散文及小說收入《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0-2012》、《浮雲與剃刀:字花十年選散文卷》、《聲音與象限:字花十年選小說卷》、《我香港,我街道》等選集。[1]

經歷

中英雙語創作作家。曾出版雙語小說 / 詩集《白瓷》。2008年的散文集《房間》以「作為『精神病患』的政治、欲望或壓抑」為副題,述說作者十二年來長期服藥引致的種種身體變異與情感隔絕,被台灣媒體評為「極清醒而又陷溺的文字樣態」。

2007年起積極參與港台作家交流,包括於「有河BOOK」、「舊香居」等書店主講講座,出席台北書展,與台灣作家如駱以軍對談等。[2]

《房間》

2008年,李智良的散文集《房間》(A Room Without Myself)出版,把其網誌「處決1938!」部分文章結集[3],由當時文學雜誌字花的郭詩詠編輯,獨立出版團體廿九幾及香港 Kubrick 共同出版。該書以「作為『精神病患』的政治、欲望或壓抑」為副題,由香港作家黃碧雲及台灣劇場工作者王墨林撰序,內容述說作者「十二年來長期服藥引致的種種身體變異與情感隔絕,為精神科「治療」的無效與不人道立下存照」[4]。《房間》獲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及2008年度香港書獎,翌年再版,其後於2017年由kubrick再版。

《海邊草更藍》

《海邊草更藍》是穿越數個資本主義城市的精神之旅,記憶、夢與真實無以辨別,溶為一股憂鬱的情緒。

「如果照片能告訴我們甚麼,它只說明照相機與被攝的一切之間那無可跨越的距離。凝視永遠緣於匱乏,誘惑此種凝視的『世界』亦不過障眼的陷阱。《海邊草更藍》並不佯裝「故事」或人文主義式「連結」,這些照片到底不過是意外所得,如像資本主義對地方與主體日復日的毀滅所規定,近乎自動的移行之中,某個誰斜眼看見的殘影。

假如我們無法辯別一堵石屎牆與沙灘、一朵花與一張臉或是再現與生命之分別,那是因為我們在持續永恆的被剝奪,亢奮的速度中,昏暈,陷落破敗。可悲的是,我們早已被高舉一切表象的監控技術與全視野文化剝奪了肉身;我們愈看見更多卻愈無法與人連結,誰都不是誰的任何人。但『我們』已不可想像,或者,唯有在將臨的語言中方可想像。」──李智良

李智良(1975 -),香港作家。著有雙語詩歌小說集《白瓷》,散文集《房間》,曾獲香港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作品收入《走著瞧: 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香港短篇小說選2010-2012》、《浮雲與剃刀—字花十年選散文卷》、《聲音與象限——字花十年選小說卷》等選集。2013 年獲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文字與攝影作品散見各種文藝刊物、網絡平台。其創作富實驗性,作品多關注殖民現代性,城市變遷中的零餘者及其情感經驗。近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兼教創意寫作、文學與電影相關課程。[5]

相關網站

影片

文藝follow me】書寫時代,文學的回音——訪問李智良(下)

參考文獻

  1. 《渡日若渡海》作者簡介. [2020-09-02]. 
  2. 李智良先生,香港公共圖書館
  3. 去情節的誘惑——訪問《房間》作者,訪問李智良. 明報世紀版. 2009-12-28. 
  4. 2009台北書展期間活動:作家簡介. 字花. [201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5. 海邊草更藍,m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