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說家。名禎,字昌祺、一字維卿,以字行世,號僑庵、白衣山人、運甓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永樂二年進士,官至廣西布政使,為官清厲剛正,救災恤貧,官聲甚好。且才華富贍,學識淵博,詩集有《運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燈新話》作《剪燈余話》。[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昌祺別 名李禎,字昌祺民 族漢族出生日期1376年逝世日期1452年職 業小說家出生地江西吉安代表作品《運甓漫稿》《剪燈余話》年 代明代
人物簡介
1、背景 其父李伯葵,有詩名。永樂二年(1404)李昌祺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曾參與修撰《永樂大典》,擢禮部主客郎中。永樂十七年(1409)因過失被撤職,罰役房山。一年後,赦免回京。洪熙元年(1425)以才望卓異重新起用,遷廣西布政使,正統四年(1439)告病致仕,家居二十餘年,「屏跡不入公府,故廬裁敝風雨,伏臘不充」。其《江上作》云:「閒身到處貧無物,只有唐人幾卷詩。」景泰二年病逝。[2]
文學成就
永樂十七年,謫役房山期間,昌祺仿擬瞿佑《剪燈新話》創作了《剪燈餘話》,藉以抒寫胸臆。胡廣、曾棨、李時勉等人都曾為此書作序跋。《剪燈餘話》4卷20篇(另附《還魂記》1篇),董氏誦芬室刻本。今整理本均為5卷22篇(增入《還魂記》《至正妓人行》兩篇),成書於永樂十八年(1420),有永樂庚子夏自敘。其書大都取材於元末明初事,以婚姻愛情故事為主,又多幽冥靈異人物,作者以此表達他「善可法,惡可戒,表節義,礪風俗」之義。其中《長安夜行錄》《鸞鸞傳》《瓊奴傳》等篇,一方面揭露了封建權要、強暴勢力以及封建禮教的罪惡,一方面讚揚了男女青年自由的愛情,但最後總給人物加上「節義」之名。《田洙遇薛濤聯句記》《江廟泥神記》是寫人與鬼神相愛。其他如《青城舞劍錄》,頌揚了隱居的俠士正直豪俠的氣質;《泰山御史傳》通過對陰間作官者的議論,抨擊官場的黑暗;而《何思明游酆都錄》寫陰間地府事,以圖對世人起到「懲惡揚善」之效。 《剪燈餘話》「縟麗豐蔚,文采爛然」(曾棨序),故事內容豐富,情節曲折,藝術性較高。如《芙蓉屏記》《鞦韆會記》《還魂記》等篇均被明末凌□初等人改為擬話本。惟作者自炫文才,作品中插入不少詩詞,嫌累贅。 昌祺本人也寫了序言,敘述了《剪燈余話》成書的原委。《余話》序云:「矧余兩涉憂患,飽食之日少,且性不好博奕,非籍楮墨吟弄,則何以豁懷抱,宣鬱悶乎?」又雲「若余者,則負譴無聊,姑假此以自遣,初非平居有意為之,以取譏之大雅。」由於文藝在當時是文人雅士不屑為的,昌祺亦因此頗受譏議。他死後「議祭於社,鄉人以此短之。」都穆《都公談纂》也說:「景泰間,韓都憲雍巡撫江西,以廬陵鄉賢祀學宮,昌祺獨以作《余話》不得入,著述可不慎歟!」 李昌祺另著有《運甓漫稿》7卷。 明史文載編輯 李昌祺,名禎,以字行,廬陵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預修《永樂大典》,僻書疑事,人多就質。擢禮部郎中,遷廣西左布政使。坐事謫役,尋宥還。洪熙元年,起故官河南。與右布政使蕭省身繩豪猾,去貪殘,疏滯舉廢,救災恤貧,數月政化大行。憂歸,宣宗已命侍郎魏源代。而是時河南大旱,廷臣以昌祺廉潔寬厚,河南民懷之,請起昌祺。命奪喪赴官,撫恤甚至。正統改元,上書言三事,皆報可。四年致仕。家居二十餘年,屏跡不入公府,故廬裁蔽風雨,伏臘不充。景泰二年卒。
作品選摘
詩作 【歸自南陽】 去日猶秋暑,歸時已冷霜。 江山非故里,人物是他鄉。 老態隨年出,離愁共路長。 埃塵如見戀,到處撲衣裳。 【鄉人至夜話】 形容不識識鄉音,挑盡寒燈到夜深。 故舊憑君休更說,老懷容易便沾襟。 【宋處士輓詩】 漫浪江湖酒與詩,玉簫明月好襟期。 老逢昭代承平日,生在元朝喪亂時。 健翮不隨黃鵠舉,閒心惟有白鷗知。 全歸地下如公少,迢逓南州重我思。 詞作 【柳梢青·題秋塘圖】 落盡芙蓉,收殘菱芡,晚色淒迷。斷荇隨流,枯荷折柄,秋滿蘇堤。 沙禽自在幽棲。極浦外、天連水低。粉墜蓮房,波漂菰米,煙暝湖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