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敦白

來自 鳳凰網的圖片

李敦白 (Sidney Rittenberg ,1921年8月14日-2019年8月24日),猶太裔美國學者,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一個猶太家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李敦白 [1]

外文名稱 Sidney Rittenberg

國籍

美国

民族 猶太人

出生日期 1921年8月14日

逝世日期 2019年8月24日

職業 學者

出生地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

人物簡介

李敦白(1921-),英文名Sidney·Rittenberg;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一個猶太家庭,青年時期即加入美國共產黨;1942年參軍,被派往斯坦福美軍語言學校學習中文(老師中有張學良之女兒張閭瑛和美國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1945年夏,隨軍派往中國,負責處理美軍和中國民間事務;戰後繼續留在中國,經宋慶齡介紹在聯合國救濟總署;後前往張家口協助新華廣播電台開辦英語廣播。

1946年到延安,任新華總社英語專家,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在蘇聯任報紙編輯的斯特朗被指控為間諜,被投入監獄,期間第一任中國妻子與他離婚;1953年,斯大林死後被釋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擔任外國專家,與王玉琳結識,1956年結婚。

"文化大革命"期間,表現得非常激進,1967年他成為"白求恩-延安造反團"頭目,並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掌權;同年4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他的文章《中國文化大革命打開了通向共產主義的航道》;4月10日,他作為外國人代表在清華大學批鬥王光美。

1967年9月,被劃為"五·一六分子",1968年2月被逮捕入獄,直至1977年11月他才被釋放並平反;1979年回到美國度假,並為《紐約時報》撰文,1980年攜家人離開中國;他與妻子王玉琳育有有三子一女。

早年經歷

李敦白,1921年8月14日出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市的一個名門望族,英文姓名是SidneyRittenberg(中譯為悉尼·里滕伯格)。

他從小就"離經叛道",17歲時開始參加工會和學生運動,支持黑人解放鬥爭,19歲就成為一名美國共產黨黨員。

1942年,當時還叫里滕伯格的李敦白應徵入伍。根據當時美國的有關規定,他入伍以後不得不脫離了黨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陸軍當局調他去學習日文,這讓他十分恐慌。他想,日本肯定會戰敗,美軍可能長期駐紮在那裡。而中國是美國的盟國,勝利以後,自己就可以很快回國建設自己的國家。於是,他堅決要求去學習中文,並得到同意。

1943年,他被調到斯坦福大學陸軍語言學校學習中文--但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一念之差"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而且在中國一待就是35年。

遠赴中國

1945年9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個月,李敦白和他的戰友們乘坐一架美軍運輸機,從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起飛,飛越了長約800公里的"駝峰航線"來到了中國的西南重鎮--雲南省昆明市。

他被分配到昆明美軍軍法處賠償損失部擔任中文專員,專門負責調查美軍在當地的違法行為以及當地的中國人向美國軍方索賠的案件。

在這裡,開明書店的老闆給他取了一個地道的中文名字--李敦白,這個名字就是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字中間加了個"敦"字,代表正直,而且與"Rittenberg"諧音。

李敦白經辦的第一個案件是一個12歲女孩的死亡案。這個案件的受害者名叫李木仙,是黃包車夫李瑞山的女兒,肇事者是一名美國空軍上士。案件的原委是這樣的:據後來這位美國空軍上士在供詞中說,他在肇事的前夜借了一輛軍用卡車,開到城裡去"尋花問柳",錯過了回營地的時間,於是索性灌了兩杯烈酒壯膽開車回營地。在經過李木仙家所在的巷子裡,李木仙正在踢毽子。這個美軍空軍上士見狀,就想嚇唬這個女孩來找點刺激。於是,他把車故意擦着小女孩的身邊開過去,沒想到把她撞死了,接着迅速逃離了現場。案子發生後,李木仙的母親受不了這個刺激,精神崩潰並於一段時間後就去世了。李瑞山通過甲長、保長將索賠的要求送到了美國軍部。經過多方交涉,最後賠償費是26美元,但由於甲長、保長等中間人的盤剝,到李瑞山手上的只有8美元……

心態改變

一條人命只值8美元!這對於崇尚人權高於一切的美國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這個案件對李敦白觸動很大,用他自己的話說,在一定程度上正因為此事他才留在了中國。

李敦白的這份工作,使他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中國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民,漸漸看出國民黨當局的腐敗和黑暗的統治,更對傳說中廉潔並且充滿理想的中國共產黨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學好中文,李敦白經常找街頭的報童購買中國報刊雜誌。這位沒有了黨籍的美國共產黨員,很喜歡閱讀中國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和《群眾》雜誌,此後他還結交了中共地下黨員。

此後,李敦白常常利用美軍的身份,替地下黨朋友購買一些緊俏的商品,甚至用美軍的吉普車,把上了國民黨反動派"黑名單"的地下黨員轉移到城外,使他們脫離了險境。

1945年11月,在昆明的美軍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準備復員回國了。可此時的李敦白由於與地下黨員的頻繁接觸而一改初衷,"當時我學了一年中文,剛到這個嚮往已久的國家,完全被中國迷住了,"李敦白後來回憶當初的真實想法時說,"不論是共產黨、國民黨,工人或是教授,城裡人還是農民,我都可以接觸。未來有那麼多精彩的世界等待我去開啟。"他想留在中國,並渴望能到延安去看一看。

為了避免退伍回國,他想方設法調赴上海的美軍陸軍總部工作。經昆明地下黨員的介紹,他和上海的地下黨"接上了頭",並認識了宋慶齡。不久,通過宋慶齡的介紹,李敦白成為了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駐華辦事處的救濟觀察員,任務是把救濟糧食送往受災地區,包括解放區--他非常高興,因為從此他"脫離"了美國軍隊。

提供情報

1946年是中國風雲變幻的年代,內戰隨時都有可能一觸即發。是年春,李敦白奉命押運救濟糧食到湖北省境內的中原解放區。當時,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將李先念率領的6萬共產黨軍隊重重包圍在以大悟縣的宣化店為中心、方圓只有兩百里的狹窄區域。這個任務讓李敦白喜不自禁,因為他正一直想找機會親眼一睹解放區的景象。但是,救濟善後總署的官員在行前對他說的一番話卻在他的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那位官員對他說:"你去了以後,要注意收集共產黨的情報。"他回想起來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工作後的這段日子,確實發現身邊的同事大多有從事情報工作的經歷。

李敦白到達中原解放區的首府--宣化店後,在這個被國民黨軍封鎖的貧窮的地方看到了和國民黨統治區截然不同的情形,這裡沒有死屍,沒有娼妓,甚至沒有乞丐。在共產黨的組織下,當地農民通過公開討論決定救濟糧食的分配。

在這裡,李敦白還結識了李先念、王震、王樹聲等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工作之餘,李敦白經常到王樹聲的駐地找王樹聲聊天,時間一長,竟被王樹聲的那種身陷敵軍重圍而不驚、對中國革命必勝的樂觀情緒所感染。

正當李敦白的工作剛剛結束,他得知中共代表周恩來和國民黨代表王天鳴、美方代表白魯德組成的軍事停戰三人小組即將要到宣化店進行"和平調處"的消息。

說來也巧,國、共、美三方代表到達不久,李敦白就在廁所里碰到了白魯德,白魯德把李敦白當作了"自己人", 毫不隱諱地警告他不要在此久留:"我可以告訴你會發生什麼事,這裡的人將會被消滅掉。我剛從東北回來,那裡的共軍是政府軍的十倍,政府軍不可能獲勝。但是政府軍在這裡卻占上風,所以我們決定讓他們殲滅此地的共軍。"白魯德的話讓李敦白很是詫異,同時也讓他看清了美國政策的本質。

李敦白打定主意,決定把這個情報透露給李先念。 當天晚上,國、共、美三方代表舉行第一次會議。在這裡,李敦白第一次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周恩來,並被周恩來的精彩演講所折服。散會後在回住地的路上,巧遇周恩來和李先念。李先念把李敦白介紹給周恩來:"這是我們的美國朋友,李敦白。"周恩來握着李敦白的手說:"我在會場上看到你,你給我的掌聲比給其他人的都熱烈得多。這樣做不夠明智。他們會注意到你的反應,等你回到國統區後工作便沒那麼容易了。你應該更加謹慎才是。"李敦白驚詫於周恩來的洞察力,不禁問周恩來,大廳里那樣昏暗,他怎麼會看到了他,為什麼又要對一個落單的美國人如此注意呢?周恩來回答說:"照顧國際友人是我們的工作,我現在很忙,以後有機會到南京去見面吧。"

在送別周恩來後,李敦白把白魯德的話轉告給李先念:"我說的一點兒都不假,而且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商量,只能當機立斷,向你報告。"李先念感到他是真誠的,向他表示感謝,笑了笑說:"好啊,你算什麼美國觀察員,把情報泄露給我們。"雖然李先念率領的部隊已經做好了應戰的準備,但李敦白的情報讓他們更堅定了這一點。

對於李敦白對革命的這次貢獻,李先念一直念念不忘。

軍事停戰三人小組簽訂了制止中原內戰的《漢口協議》。但是,由於蔣介石鐵了心要打內戰,中原的戰火已經不可避免。李先念的部隊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開始戰略轉移,史稱"中原突圍",全面內戰的第一槍就此打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