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德毅,男,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1]。1944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泰縣(現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2]、歐亞科學院院士[3],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1944年出生於江蘇省。1967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1983年獲英國愛丁堡海里奧特·瓦特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總參第61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指揮和控制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參加了多項電子信息系統重大工程的研製和開發;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和一整套用邏輯語言實現的方法;證明了關係數據庫模式和謂詞邏輯的對等性;提出雲模型、雲變換、雲推理、雲控制等方法用於不確定性認知和雲計算,在智能控制"三級倒立擺動平衡"實驗和智能駕駛中取得顯著成效。獲國家和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9項,獲得10項發明專利,發表論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專著3本。現為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 。現任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主任。

李德毅
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
出生 1944年11月28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
母校 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
職業 院士,少將,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目錄

人物經歷

基本信息

李德毅 (1944.11.28- )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

出生於江蘇省泰縣(現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

現任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主任,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副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與其兄李德仁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8年12月12日,李德毅加入長安汽車院士專家工作站,致力於智能駕駛技術研究。

學習經歷

中學時期曾在沭陽縣高級中學學習,1967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無線電系。

1983年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之後參加工作;1994-1995年於美國哈佛大學進修。

科研經歷

1996年,獲少將軍銜;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現任全軍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主任、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兼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語言信息工程中心

首席科學顧問,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著名高校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曾獲首屆具有突出貢獻的歸國留學人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被聘為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計算機學院院長。

學術成果

李德毅院士在國際上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描述時間與空間的關聯性,給出了基本圖元、圖對、連接法則、觸發機制、設計語言等一整套實現方法,用於複雜系統的結構優化。

圖對理論在倫敦獲得1985年IEEE主席授予的計算機和控制類年度期刊最佳學術論文獎。他把關係數據模型映射成為謂詞演算,證明了關係代數運算與邏輯推理中符號問題求解的對等性,並用邏輯程序設計語言PROLOG進行開發,實現了一個關係數據庫管理系統,出版專著《A Prolog Database System》;進而又把這一成果擴展到模糊關係數據庫領域,出版專著《A Fuzzy Prolog Database》。這兩部專著被世界許多大學圖書館收藏,並被廣泛引用。

他提出了不確定性知識的表示和推理理論,用自己創造的雲模型表示概念的隨機性、模糊性以及隨機性和模糊性之間的關聯性,用期望、熵和超熵作為數字特徵實現概念的定性定量轉換,給出了雲模型構成的多條定性規則同時激活的推理策略和計算方法,成功實現了三級倒立擺的各類動平衡姿態的靈活切換。用雲控制倒立擺的論文在1999年第14屆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上獲得傑出論文獎。這是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成立42年來中國學者首次獲得此獎項。2002年雲發生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李德毅院士

2005年出版專著《不確定性人工智能》,並於2007年由CRC出版英文版本《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uncertainty》。

李德毅院士長期致力於指揮自動化系統工程和軍隊信息化工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主編技術叢書7種,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40餘名。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5年獲得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國家何梁何利基金獎。發表論文140多篇,出版中文專著3本、英文專著2本。

相關報道

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雲計算或許能為這一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在6月5日

舉行的第五屆雲計算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雲計算能提供定位精度校正服務,它與定位導航結合催生的位置服務,可使定位精度達到1米。

據了解,北京市有二十多個地標點,測繪部門有這些地標點清晰的經度、緯度、高度數據。在李德毅眼中,這些地標點會成為精準定位的助手。

"我們將太空中的GPS和北斗系統與地面的移動通信網絡基站、測繪部門的地標點相結合,用GPS和北斗定位,並通過地區性的連續探討機制進行校正,使得精度從原來的100米提高到1米。"李德毅表示,"這樣老百姓訪問精度服務中心的時候,用1角錢就可以把經度、緯度、高度送過去,再用1角錢返還回來,從而解決了問題。"

李德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雲計算與導航結合形成的定位服務成熟以後,還可以解決找尋老年人與小孩的問題。"給老年人和小孩帶上一個手環,就可以知道他的經度、緯度、高度,誤差不過1米,即使走丟了也能很方便地找回。"

"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上網不掉線幾乎不可能。寬帶不寬,或者假寬帶,就難以實現雲計算。"在談到寬帶問題時,李德毅如是說。

"千兆到小區、千兆到中小大樓;百兆到家,到固定設備,到3D打印機;10兆到人,到移動設備。"李德毅在接受採訪時提出了我國寬帶發展的目標,"如果運營商能給我們提供這樣最基本的寬帶'馬路',雲計算在中國的問題將得以解決。"

李德毅表示:"雲計算讓精準定位成為可能"

視頻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德毅 2017-11-1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