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學詩(1503~1541) 字正夫。號方泉。明萊州平度人。父李慧,在兩髻山南麓建「兩山書院」,「教子孫和邑子弟好學者」,有《兩山書院記》傳世。後以貢生仕至山西苛嵐州知州。

李學詩
出生 1503年
逝世 1541年
國籍 中國 明朝
職業 詩人、文學家

目錄

人物生平

被人稱讚為考評公允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為諸生時,即受知於著名文學家山東提學副使王廷相。二十三歲時,嘉靖四年(1525)中舉,次年連捷成進士。出任直隸永平府(今冀東一帶)推官。明朝的推官,主管一府的司法。以「屢決疑獄而姦止刑稀」被評為治績優異,常擢升中央「科道」和「部曹」官員。不久又升為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嘉靖八年,時值三年一度的「大計」,由吏部對全國地方官員進行全面考察和評定,考功司的官員負責具體工作。李學詩「秉公持正,綜核名實,公而不苛,黜陟精當」,受到輿論的讚揚。不久,調任文選司,負責選拔全國中下級文職官員。被人稱讚為考評公允,準確而不苛刻,顯示了廉潔清正的品節和精明幹練的才能,以年青有為而聞名公卿間。

「腹中坦坦,不蓄鱗甲」

嘉靖十二年(1533年),皇帝因翰林院缺乏人才,下詔讓大臣們推薦為人方正、學深才高的一般京官進翰林院任職。李學詩得到許多大臣的薦舉,和著名文人唐順之等七人一起被選為翰林院編修。此事被稱為「天子廢常格而用人,於千萬庶僚中僅得數人而已」,成為明代文苑的盛事。 李學詩入官翰林後,正如唐順之為文所述:他們「入則陪侍經筵講幄」,與皇帝一起討論經史;「退則校讎東觀」,負責編纂史書;「暇則相與接杯酒,或限韻賦詩,或分曹壺弈,或雜詼諧嘲笑,以極文士之樂」,過的是一種惟獨翰苑文士才有的儒雅生活。不過,嘉靖帝是一個文化水平頗高而又剛愎自用、猜疑苛察的皇帝,能在他的翰林院裡待下去,實屬不易。唐順之稱李學詩「腹中坦坦,不蓄鱗甲」,以胸懷坦蕩、光明磊落而被僚友們所推重。

英年早逝

嘉靖十七年,李學詩丁母憂起復,任全國會試同考官,經他閱卷錄取的新進士中有後來成為著名文學家的茅坤 (茅鹿門)。嘉靖十八年立太子,選「東宮僚屬」,李學詩升任太子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成為太子的輔導老師之一。這一時期的詹事府、翰林院,薈萃了當時的名儒才士,《明史》稱之為「自明初宋濂諸人後,莫盛於此」。嘉靖十九年,李學詩又任順天鄉試主考官,主持了全國規模最大的中央和北京地區的選拔舉人的考試。 嘉靖二十年,他38歲時便病逝於北京。他的英年早逝,引起了前輩名人王廷相等人的無限惋惜,唐順之為他寫了《墓表》,茅坤寫了《吊桃花洞賦》等詩文,都表達了深摯的懷念、崇敬和悲悼之情。《平度州志》稱李學詩「長於詩文」,有《桃花洞集》傳世。他的墓地原在兩髻山南麓今李家瑩村北.

作品

李學詩有詩文集《桃花洞集》。 傳世有《詠門村漱玉》二首和《姜女石》(載嘉靖《山海關志》)一首,都是五律。

《傳世文《桃花洞記》,記敘他當年親見親聞的桃花洞,說:》

「緣徑行曲,傴僂循行數十步許,乃即洞境,幽深平曠,莫知其跡。久為墮石堙塞,僅餘旁竇,無敢深入者。昔人曾於洞中燃火,由崮山洩煙。蓋穿兩山之腰,通崮山之上也」。

這段記載啟示我們,兩髻山腹裡桃花洞深處是否藏有大自然的奇觀呢?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