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白居易等古代文人已經有環保意識
古代人有環保意識 |
李商隱白居易等古代文人已經有環保意識古語云:一草一木皆有情。作為有着豐富情感的文人,他們的文字中自然會流露出對生命的關愛和感懷。讀中國古代歷史,了解更多歷史真相——
《論語·述而篇》中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釣魚時,只用有一個魚鈎的釣竿,而不用那種將一根粗繩子拉在河的兩岸、繩子上掛着一個個小鈎子的綱;用帶繩的箭射鳥時,只射飛鳥而不射在窩裡棲息的鳥。後人就是遵循孔子關愛生命的理念,反對「竭澤而漁」地向自然索取。「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這種做法不但有利於保護動物繁衍,更是仁愛的表現。[1]
唐代詩人李商隱看到一些達官貴人饕餮終日,破壞環境,便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歌──「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竹筍在當時的長安城是非常值錢的鮮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達官貴人們每到春天都想嘗嘗鮮,於是,鮮嫩的竹筍成了桌上餐。可是吃下肚的是竹筍,毀掉的卻是一片竹林。對於這樣近乎殘忍的行為,采竹筍的人並不深思其中利害,故而詩人發出了這樣無可奈何的嘆息。這種嘆息是一個人良心的自我發現,更是愛護環境之情感的自然流露。
白居易對動物的愛護尤為理性:「蝦蟆得其志,快樂無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類多。天又與其聲,得以相喧譁。」他認為蝦蟆之類的動物是天地生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人類不應該傷害它們。他還身體力行,常常把買到的野禽放生。每年春夏之交,鳥兒們正處於繁育時期,不少鄉下孩子喜歡掏鳥窩、抓小鳥,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間地頭邊幹活邊捕鳥,究其動機,僅僅是出於好玩。那一幅幅鳥兒或死去或掙扎的畫面,讓他心悸驚恐,心生悲涼。於是,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深情呼喊與號召──「誰道群生性命微,一樣骨肉一樣皮;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盼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
白居易是一位名符其實的「風流才子」,雅好包括種樹、養花、養魚、寫詩等。《楊柳枝詞八首》中道:「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似舞腰。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三兩條」。大詩人告訴大家莫要攀折小樹,小樹也能感知痛苦。這首詩可以算那個時代「愛護樹木」的代表性倡議啦。
除了關愛樹木,白居易還有一首批判過度垂釣的詩——《觀游魚》。「繞池閒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鈎」,他對於春季釣魚這件事也持批判的態度。
同時,白居易對於春季掏鳥窩的熊孩子,也是諄諄教導。「誰道群生性命微,一樣骨肉一樣皮。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這首《鳥》道盡白居易對動物的一片憐憫之情,尤其是後兩句不禁讓人心生惻隱。誰人無母,又何忍傷害呢?
可見,古人不僅具有開明的生態意識,充滿了對綠水青山的讚譽,更包含對生靈的呵護、對生命的尊重。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回顧古人的胸襟和情懷,您是否也有所觸動,忍不住要去親近自然、植桃栽柳了呢?
通過這些詩句中的真情流露,不難看出,遠在古代,不少有識之士已經深諳環保之道,並且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隨着時代發展,如今環保觀念已深入人心,我們期待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迎來更美的明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