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庸筆下《書劍恩仇錄》中的人物,先任陝西扶風延綏鎮總兵,後任浙江水陸提督,李沅芷的父親。 1角色介紹

李可秀,金庸筆下《書劍恩仇錄》人物,小說重要女性角色李沅芷之父,也是書中着墨最多的滿清高級武官。

李可秀先後在湘西做參將,在陝西扶風延綏鎮做總兵,其後調任甘肅安西鎮總兵,乾隆二十三年在平定伊犁一役中有功,升任浙江水陸提督,最後調到京師,擔任直隸古北口提督。

其間,李可秀多次與紅花會鬥爭,包括紅花會幾番營救文泰來等;甚至在《書劍》結尾處,代表乾隆皇帝與紅花會談判。

和金庸先生筆下的很多配角一樣,李可秀的結局,書中沒有明確寫出。一般認為,他在《飛狐外傳》中提到的「滅口行動」中被乾隆剷除了。

2背景故事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又名《書劍江山》,著於1955年。小說描寫清朝乾隆年間,江南武林幫會紅花會為反清復明,與清廷鬥智鬥勇的故事,也是這本小說把研究乾隆是否漢人一事,推到了高峰。作為金庸的開山之作,作者一出手就不同凡響,顯示出大家風度。在香港《大公報》上連載之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虛實相間,史筆與詩情相結合,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3人物資料

首次提及

這女孩兒李沅芷是總兵李可秀的獨生女兒,是他在湘西做參將任內所生,給女兒取這名字,是紀念生地之意。……李沅芷既用功又聰明,進步極快。其時李可秀已調任甘肅安西鎮總兵。安西北連哈密,西接大漠,乃關外重鎮。……李可秀精明強幹,官運亨通,乾隆二十三年在平定伊犁一役中有功,朝旨下來,升任浙江水陸提督,節制定海、溫州等五鎮,統轄提標五營,兼轄杭州等城守協,太湖、海寧等水師營。……

——《書劍恩仇錄》第一回 古道騰駒驚白髮,危巒快劍識青翎

出場描寫

乾隆道:「傳李可秀。」內侍傳旨出去,一名武將進來叩見,說道:「臣浙江水陸提督李可秀叩見聖駕。」乾隆道:「那紅花會姓文的匪首怎樣了?」陳家洛聽得提到文泰來,更是凝神傾聽,只聽李可秀道:「這匪首兇悍拒捕,受傷很重,臣正在延醫給他診治,要等他神智恢復之後才能審問。」乾隆道:「要小心在意。」李可秀道:「臣不敢絲毫怠忽。」乾隆道:「你去吧。」李可秀叩頭退出。

——《書劍恩仇錄》第七回 琴音朗朗聞雁落,劍氣沉沉作龍吟

謝幕描寫

出宮不遠,兩騎馬飛馳追來,李可秀在馬上高聲叫道:「陳總駝主,李可秀有話相商。」群雄勒馬等候,李可秀和曾圖南縱馬走近。李可秀道:「皇上說道,如放福統領平安歸去,你有甚麼意思,都可答應。」陳家洛雙眉一揚,道:「哼,還有誰會相信皇帝的鬼話?」李可秀道:「務求陳總舵示下,小將好去回稟。」

陳家洛道:「好!第一,要皇帝撥庫銀重建福建少林寺,佛像金身,比前更加宏大。朝遷官府,永遠不得向少林寺滋擾。」李可秀道:「這事易辦。」陳家洛道:「第二,皇帝不可再加重回部各族百姓征賦,俘虜的回部男女,一概放歸。」李可秀道:「這也不難。」陳家洛道:「第三,紅花會人眾散處天下,皇帝不得懷恨捕拿。」李可秀沉吟不語,陳家洛道:「哼,真要捕拿,難道我們就怕了?這位奔雷手文四爺,不在李軍門衙門裡住過一時麼?」李可秀道:「好,我也斗膽答應了。」

陳家洛道:「明年此日,我們見這三件事照辦無誤,就放福統領回來。」李可秀道:「好,就是這樣。」向福康安道:「福統領,陳總舵主千金一諾,請你寬心。皇上一定下旨辦理這三件事。小將盡心竭力,刻刻以福統領平安為念,自當監督儘快辦成。陳總舵主或能提前讓福統領回來。」福康安默然不語。陳家洛想起白振與李可秀攻打綏成殿旗兵之事,雖然不明原因,但想內中必有重大隱情,大可嚇他一跳,說道:「你對皇帝說,綏成殿中之事,我們都知道了。要是他再使奸,可沒好處。」李可秀一驚,只得答應。陳家洛一拱手道:「李軍門,咱們別過了。你升官發財,可別多害百姓呀。」李可秀拱手道:「不敢!」

李沅芷和余魚同雙雙下馬,走到李可秀跟前,跪了下去。李可秀一陣心酸,知道此後永無再見之日,低聲道:「孩子,自己保重!」伸手撫摸她頭髮,兜轉馬頭,回宮去了。李沅芷伏地哭泣,余魚同扶她上馬。

——《書劍恩仇錄》第二十回 忍見紅顏墮火窟,空餘碧血葬香魂

結局猜想

原來十年前乾隆皇帝在杭州微服出遊,曾為紅花會群雄設計擒獲,囚於六和塔頂,後來福康安又在北京禁城中為紅花會所俘。這兩件事乾隆和福康安都引為畢生奇恥大辱,凡是當年預聞此事的官員侍衛,都已被乾隆逐年來藉故誅戮滅口。

——《飛狐外傳》第十九章 相見歡

4角色分析

李可秀是李沅芷的父親,也是《書劍》中着墨最多的高級武官,他的來歷、背景、升遷軌跡,都交待得一清二楚。

穩紮穩打的升遷之路

李可秀的升遷之路大致如下:在湘西做參將(其間生了女兒李沅芷),在陝西扶風延綏鎮做總兵,其後調任甘肅安西鎮總兵,乾隆二十三年在平定伊犁一役中有功,升任浙江水陸提督,最後調到京師,擔任直隸古北口提督。

清朝的武官官制是這樣的:全國劃分為十一個戰略軍事區,每區下轄一至數省,區的最高軍事長官為總督,不設總督的區,則由兼領提督的巡撫為最高長官;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為提督或兼領提督的巡撫;省下為鎮,鎮的長官是總兵;鎮下分協,協的長官為副將;協下設營,營的長官為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營下設汛,汛的長官為千總、把總、外委千總、外委把總。

《書劍》一開場,是乾隆十八年六月,李沅芷14歲,李可秀則是陝西扶風延綏鎮總兵,而李沅芷出生在湘西,當時李可秀是參將。也就是說,這14年間,李可秀提升了兩級——由參將(營長官)升為副將(協長官),進而升任總兵(鎮長官)。

考慮到不到兩年後,李可秀就平調甘肅安西鎮總兵,那麼本書開始時,李可秀應該在扶風延綏鎮已經擔任了三年左右的總兵職務,因此才有機會調崗(五年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周期),換言之,李可秀由參將到副將,再到總兵,基本做到了五年一升遷。

這個升遷速度並不快,中間沒有破格提拔的成分,絕對不會像福康安那樣,年紀輕輕就成為高官,但也基本順利,一步一個腳印,中間沒有停頓。

可以說,對於一個基層武官來說,李可秀已經做到最好了。但因為武人不受重視,且武官系統與文官系統之間的流動概率極低,所以武人的升遷之路較為單一,僅有內廷系統(如御前侍衛)、禁衛軍系統(如張召重所在的驍騎營)和地方軍系統這幾條路子。

其中,內廷系統的起點較高,查閱史料便可知道,較高等級的御前侍衛一旦外放,基本都是提督級別的,這個與文官系統的情況是一樣的,領導秘書調任地方,起碼也是個地方副職領導。至于禁衛軍系統,他們離皇帝也比較近,而且外派辦公機會多,換言之,就是既讓領導看得見,又有基層工作經驗,也有優勢;而地方軍系統的情況則最不樂觀,要想順利升遷,那就得吃點苦頭,比如一刀一槍、流汗流血,多立軍功,這就需要紮根邊疆了。李可秀此前在湘西和陝西扶風這兩個地方呆過,前者屬於內陸地區,後者雖靠近邊疆,但還是屬於第二道防線,立功機會很少。

而平調甘肅安西鎮總兵,則是李可秀的一個大機會。

抓住立功的機會

李可秀由陝西扶風延綏鎮總兵平調甘肅安西鎮總兵,看似是在升遷之路上停頓一步,沒有達到「五年升一級」的目標,但其實等於是一次變相升遷。

這種變相升遷在官場中極多,比如由一個清閒衙門調任一個有審批權的部門,級別不變,權力卻大了;又比如下基層,有時級別不變,卻是一個積累基層經驗、撈取政治資本的機會,為下一步升遷打下基礎。而有時候領導要提拔人,也習慣把提拔對象在各個崗位都放一放,歷練一下,豐富履歷。

書中提到,安西北連哈密,西接大漠,乃關外重鎮。調任安西總兵,無疑是領導對李可秀的信任,並在為下一步提拔進行鋪墊,畢竟,此前李可秀雖然有副職經驗,也有地方軍區一把手經驗,但卻缺少了一線工作經驗,缺少重大考驗——對於武官來說,無論盛世還是亂世,邊疆或者重鎮的工作經驗都是很重要的。

李可秀在安西鎮任職至乾隆二十三年的時候,平定伊犁的戰役(史稱清平睦爾撒納之戰)發生了。按照書中描述,他此時應該已經在安西任職了三到四年的時間,應該說,有這麼長的時間,他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邊疆工作經驗,加上他的一把手經驗,距離下一步升遷只是一步之遙。

但要注意的是,在官場上,「一步之遙」的情況太多了。這個圈子本來就是僧多粥少,與李可秀有同樣條件、同樣只差一步的人不在少數,但能夠邁過這一步的卻終究是少數。在一個呈現金字塔形狀的官員系統中,越往上走路就越窄,升遷的比例也就越低,競爭也就越激烈。即便自身條件達到了升遷要求,但領導給不給你這個機會,那可是另外一回事。書中並沒有提到李可秀在朝中有靠山,那麼,他靠什麼邁出這一步?

伊犁叛亂無疑是李可秀的機會,當時,由於康熙年間已經打下了良好基礎,連續打贏多場邊疆大戰,到了乾隆執政期間,邊疆壓力已經遠比清初減輕,雖然也打過幾場大仗,但絕對無法跟康熙年間的頻率相比。這樣一來,邊疆武將的立功機會自然也相對減少,李可秀剛好碰上伊犁之戰這樣一個機會,自然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了。

李可秀沒有錯過這次機會,他立下軍功,升任浙江水陸提督,節制定海、溫州等五鎮,統轄提標五營,兼轄杭州等城守協,太湖、海寧等水師營。

前任留下爛攤子

李可秀升任浙江水陸提督,無疑達到了人生的一個高峰,達到了「想蘸紅糖蘸紅糖,想蘸白糖蘸白糖」的境界。

那個時代,海防區域頗為局限,較為重要的僅是防倭,整個國家的邊防重心主要還是集中在西部與北部,但是,浙江的戰略地位還是極其重要。首先,浙江處於長江下游,戰略意義很大;其次,江浙一帶向來是富庶之地,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擁有杭州、揚州和南京等經濟重鎮;最後,定海和溫州等地向來都是防倭重地,海防重鎮。

換言之,李可秀作為一個重要省份的軍事長官,地位甚至不亞於一些小省份的一把手。但讓李可秀抓頭的是,自己的轄區突然之間成了朝廷與紅花會的「正面戰場」。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文泰來在這裡被捕,而且乾隆的生父陳閣老的老家也在自己的轄區內——換言之,乾隆非來不可,紅花會也非來不可。麻煩要來,你擋也擋不住。

後來,乾隆與陳家洛相約西湖,彼此鬥法。乾隆自恃實力雄厚,妄圖將紅花會一網打盡,於是安排了大隊人馬,包括御前侍衛和數百名京城驍騎營的人馬,還有就是李可秀在本地的駐軍——杭州的旗營和綠營兵丁。也就是說,這是一次滿清政權武人系統三大勢力的協同作戰。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紅花會在本地勢力極大,有數千名兄弟,而且在李可秀轄下的綠營中,也有不少紅花會會眾。在陳家洛亮明身份後,這些綠營兵丁甚至公開出來行禮,給乾隆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見自己軍隊中有這許多人出來向陳家洛行禮,這一驚非同小可,今晚若是動武,御林軍各營雖然從北京衛駕而來,忠誠可恃,營中亦無紅花會會眾,但無論如何難操必勝之算,自己又身在險地,自以善罷為上」。

此時的李可秀,自然也是驚呆了,多半認為自己性命不保,而乾隆也確實遷怒於他,冷冷向他說了一句:「你帶的好兵!」嚇得他連呼「臣該死」。

實際上,李可秀還是挺冤枉的——他升任浙江水陸提督不久,綠營中紅花會會眾很多的情況,基本可以判定為是前任的「歷史遺留問題」。官場之上,前任的遺留問題最難處理,如果前任只是平調甚至退休,那倒還好說,如若高升,處理遺留問題更得藝術一點。李可秀剛剛上任,還處於摸底階段,指望他進行大規模調整並不現實。

而乾隆作為最高領導人,自然也有較高的管理能力,李可秀雖然當場遭到訓斥,但書中並未提到他因此而遭受進一步處分,可見乾隆對這個事情還是心知肚明的,並未因為自己的顏面受損而難為李可秀。

第二次變相升遷

紅花會在杭州幾番營救文泰來,對手都是李可秀和一干御前侍衛。最後,文泰來獲救,乾隆的身世也終於瞞不過陳家洛,乾隆可以說是一敗塗地。領導沒面子,問題很嚴重,李可秀自然成了乾隆的出氣筒,要是運氣不好的話,丟官罷職甚至砍腦袋都有可能。不過因為大家都已竭盡全力,乾隆又要玩弄領導藝術的緣故,所以御前侍衛們沒受處分,而李可秀作為直接責任人,也只是革職留任。

革職留任這個說法其實很藝術,說白了就是背個處分享受待遇,對於出錯的官員來說也是進可攻退可守,起碼保留了待遇,而且依舊掌握權力,有翻身機會,領導那句「日後將功贖罪」也在那裡放着呢。

而且,封建帝王往往以「處罰藝術」為御下之法門,比如乾隆對李可秀的這次革職留任,就是對重大過失處以較輕處罰,以換得大臣的感激涕零。歷史上還有一些變相的做法則更是高明,比如晚年康熙在將四皇子(也就是日後的雍正)定為繼位人選之後,將四皇子的心腹大臣(如李衛等)以及一些不屬於諸皇子勢力、身份較為獨立的能臣都藉故打入大牢,這甚至使得許多人一度以為四皇子已經失去了繼位機會,但實則不然——康熙之所以這麼做,一是讓這些能臣遠離諸皇子的鬥爭,保持政治上的清白性,留一個有用之身,畢竟在當時的複雜情況下,大牢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二是讓雍正在繼位後,有一個大赦群臣的機會,有恩於這些能臣,可以換得他們的忠心報效。

李可秀在革職留任之後沒多久,就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平調——調任直隸古北口提督。

相比浙江水陸提督,直隸古北口提督似乎不太起眼,有許多人甚至以為這個提督只管古北口一帶,其實大大不然。這個直隸古北口提督,實際上是直隸省的軍事第二把手!

查閱史料可知,直隸省綠營營制為順治元年所定,當時,直隸設巡撫,置撫標左、右二營,並設宣府、真定、薊州、通州、天津及山海關六鎮總兵官,並鎮標以下各協、營、汛。後經改制,設總督、提督及七鎮,總督駐保定府節制提督,提督駐北京古北口節制各鎮。

也就是說,這個直隸古北口提督,其實只是駐紮在古北口,管的卻是直隸綠營,要知道,綠營是清朝正規軍的絕對主力,而當時的直隸更是囊括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還有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在這裡做提督,實際上就是拱衛京師的駐軍首腦人物,身份無疑比浙江水陸提督更為重要。

換言之,這次平調與之前的從陝西扶風延綏鎮總兵調任甘肅安西鎮總兵一樣,也是一次變相升遷。

乾隆的棋子

李可秀從一個革職留任的浙江水陸提督,搖身一變為崗位更重要的直隸古北口提督,他心裡一定是在高呼「天恩浩蕩」的——但對於一個「革職留任」的官員來說,這顯然是一次非正常升遷。

啥叫做非正常升遷?就是本來怎麼排都輪不到你,但結果偏偏是你,大家都說你走了狗屎運,這就叫做非正常升遷。可問題是,李可秀同志一沒關係二沒背景,四十多歲混個提督,雖說年富力強,但也不算是年輕幹部,而且剛剛犯錯誤,背着個革職留任的處分,憑什麼狗屎運就落在他身上?乾隆這麼做,肯定有點隱秘目的。

在書中,因為乾隆是漢人的隱秘身世,雍正留下了遺詔,一旦國家有變,則由太后主持大局,與八旗親王一起對乾隆進行制約。

可想而知的是,即便乾隆未有異狀,太后也會未雨綢繆,暗中有所準備。當然,也恰恰因為乾隆身世極其隱秘,太后也很難公開培育自身勢力,而且乾隆終究是盛世皇帝,掌控能力也超強,按書中所述,他的勢力主要是上三旗和御前侍衛,而前面也曾提到,在太后讓他將八旗旗兵分撥給八位王公統領時,幾位王公都覺得這「大大的不符祖宗規矩了,擺明是削弱皇帝權力之意」,有的還心想「明日還是上折歸還兵權為是,免惹殺身之禍。」由此可見,乾隆對局面還是能夠較好控制的,太后勢力相當有限。

但太后畢竟掌握有乾隆身世的秘密,這個秘密一旦公開,乾隆積累的所有政治資源大多都將變為無效——封建王朝向來追求「正朔」,滿人的江山要是出了個漢人皇帝,那滿人勢力當然會即刻倒戈。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眠?乾隆自然要解決這個問題。而要解決問題,來軟的不行,必須來硬的,而且還得玩陰的,又要消滅太后的勢力,又要把雍正遺詔毀掉——這麼艱巨的任務,誰來承擔?

福康安自然是一個人選,那是乾隆的私生子,備極尊榮,絕對自家人。白振等忠心耿耿的御前侍衛也是心腹。但那些手上有兵的親王呢?恐怕沒有一個是能靠得住的——即便現在靠得住,但一旦知悉了乾隆的身份,那也會變得靠不住,說不定還會反戈一擊。

乾隆不會冒這個風險,但手上沒兵不好辦事,所以,他還得挑個帶兵的。結果,他拒絕了滿人將領,選擇了漢人將領李可秀。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李可秀並不是乾隆有此想法後才被調入直隸的——按照書中表述,乾隆下定決心要一箭雙鵰,同時解決太后勢力和紅花會,並付諸於行動,前後不過一天時間,那時候又沒有飛機,李可秀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從浙江跑到京城,來個火線上任。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李可秀在此之前已經到崗,成為直隸古北口提督。

那麼,乾隆此前為何將李可秀調入直隸?分析一下便會明白,紅花會知悉乾隆身世,並以此逼乾隆反清,「創不世功業」,乾隆其實心眼是有點活動的,書中也曾提到他對此猶豫不決。而如果他有與紅花會合作的打算,那麼就要與諸親王為敵,要大力培植真正屬於自己的漢人勢力,精明強幹的李可秀自然是一個人選。同時,因為猶豫,他也可能會有另一種選擇,就是繼續做滿人皇帝,進而剿滅紅花會,那麼與紅花會有過豐富鬥爭經驗的李可秀自然也是一個可用的人選。也就是說,李可秀是一枚進可攻退可守的棋子。

李可秀的人情味

李可秀的結局是很可憐的——在《飛狐外傳》中,金庸提到,乾隆被紅花會囚於六和塔、福康安被紅花會擄為人質這兩個事情,都是當事人的奇恥大辱、心頭大患,所以數年來將知悉內情的人屠戮殆盡。李可秀的運氣很不好,這兩件不該知道的事情,他偏偏都是「見證者」,註定逃不過這一劫。

知道了不該知道的事情,這本身就是官場的一大忌諱,李可秀運氣不好,遭遇了這檔子事,下場自然悲慘。

但拋開結局不談,李可秀還是很有一套做官哲學的。比如乾隆與陳家洛在西湖之上約談,李可秀從旁跟隨,乾隆問李可秀「玉如意是什麼人?」李可秀的回答就很妙,他說「那是杭州名妓,聽說她生就一副驕傲脾氣,要是不中她意的,就是黃金十兩,也休想見她一面,更別說唱曲陪酒了」,「聽說」二字用得極妙,而乾隆反問「你見過她沒有?」李可秀表現得十分惶恐,說「小……小人不敢。」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李可秀此時的表現十分狼狽,但這種狼狽其實是最恰當的表現——官場之上,該狼狽就得狼狽,該裝傻就得裝傻,適當的時候選擇做個呆瓜,絕對不是壞事。比如說這些風月場上的事情,要是能像個小男生一樣在皇上面前臉紅,那效果往往極好。領導不一定喜歡老實人,但最放心的就是老實人。至於拍着胸脯跟領導說「這事兒我最熟,我帶您去樂樂」,那是弄臣才能做的事情——皇帝自然會養着弄臣,專門服侍自己開心,可李可秀的身份是封疆大吏,明智的皇帝不需要他幹這個,把本職工作做好就可以了。

而在拘押文泰來,與紅花會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李可秀也顯示出了精明強幹的一面。比如徐天宏命人在提督府外放火,李可秀則按兵不動,不中調虎離山之計。

最難得的,是李可秀的人情味,他對女兒李沅芷的愛護自不必說,而他寵愛的小妾被紅花會擄去,他也並沒有說上一句「女人如衣服」,便棄之不顧,而是就此與紅花會協商,給了陳家洛一個與文泰來見面的機會——雖然涉嫌「濫用職權」,但在那個極其黑暗的官場形態下,相比那些骯髒齷齪、台前幕後的交易,這個「探監機會」絕對只屬於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兒科事件,何況,他在府內安排了重兵,做足準備工作,嚴防紅花會趁此機會混水摸魚,忠心無需懷疑,處理也極得當。

作為人臣,李可秀無疑是合格的。

惹禍的談判

在《書劍》的尾聲,紅花會大鬧皇宮,擄走了福康安,李可秀帶着部下曾圖南趕來談判,表示乾隆有指示,只要紅花會放了福康安,可以答應對方任何要求。陳家洛則提出了重建少林寺、永不滋擾少林,不再加重回部賦稅,不得懷恨緝拿天下紅花會會眾這三大要求。前兩條對於清廷來說,其實影響不大,而且處理好了還可以收買人心,並非壞事,屬於李可秀這位談判代表的權限內之事,所以他一口應承。

至於第三條,就有點麻煩了,紅花會經過此番爭鬥,已成乾隆的眼中釘,而且在杭州的對抗中,乾隆發現作為清朝正規軍主力的綠營中竟然也有大量的紅花會會眾,這無疑對清廷的統治造成了隱患,這一條答應與否,其實已經超出了李可秀的權限。

但此時非彼時,李可秀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兩難抉擇,他的壓力要比當初曾圖南去談判時的壓力大得多,也不可能像當初曾圖南那樣轉頭回去請示領導,問清楚了再回來。因為清廷與紅花會已經結下了再也解不開的血海深仇,遠非杭州時期的打打和和可比,而且在杭州時,李可秀還掌握有文泰來這個「寶貝」,可以制約紅花會,此時不但手上沒牌,而且福康安這個乾隆最寵愛的人還落在紅花會手裡,談判難度極高。另外,由於雙方已經鬧翻,紅花會的人不可能停在原地等他回去請示領導,他只能自己拿主意——處理好了是份內工作,處理不好就得承擔所有責任。

在這種無奈狀況下,李可秀只能說一句「我也斗膽答應了。」

紅花會在乾隆手上吃過大虧,當然不會把一句承諾當定心丸吃下去,陳家洛隨即表示「明年此日,我們見這三件事照辦無誤,就放福統領回來。」換言之,福康安得做一年人質。

李可秀此時的反應跟此前曾圖南談判時的風格相若,十分爽快,說了一句「好,就是這樣」——本來,領導要受罪了,做下屬的總該拖延一下,說上兩句軟話,以示對領導的「關心」,但因為與紅花會已然決裂的緣故,稍有點不爽快都有可能會激起對方的情緒,所以李可秀被迫爽快了一回,然後才向福康安說了幾句安慰話。

而福康安此時的反應則是「默然不語」,倒也不是他氣量小,換成誰要被擄去大漠做一年人質,都不可能還笑呵呵地跟沒事人一樣。《飛狐外傳》提到乾隆與福康安將此事列為奇恥大辱,等同於乾隆本人被關於六和塔,也不能完全怪他們太愛面子,以他們的身份受這個罪,自然會將之視為絕密,加之乾隆身世隱秘,將知情人一一滅口也是封建帝王採取的固有辦法。

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書中描述

【1】這女孩兒李沅芷是總兵李可秀的獨生女兒,是他在湘西做參將任內所生,給女兒取這名字,是紀念生地之意。

【2】原來這位教書先生陸高止真名陸菲青,乃武當派大俠,壯年時在大江南北行俠仗義,端的名震江湖,原是屠龍幫中一位響噹噹的人物。屠龍幫是反清的秘幫,雍正年間聲勢十分浩大,後來雍正、乾隆兩朝厲行鎮壓,到乾隆七八年時,屠龍幫終於落得瓦解冰消。陸菲青遠走邊疆。當時清廷曾四下派人追拿,但他為人機警,兼之武功高強,得脫大難,但清廷繼續嚴加查緝。陸菲青想到「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之理,混到李可秀府中設帳教讀。清廷派出來搜捕他的,只想到在各處綠林、寺院、鏢行、武場等地尋找,哪想得到官衙里一位文質彬彬的教書先生,竟是武功卓絕的欽犯。

【3】原來焦文期是關東六魔中的第三魔,十八年前在直隸濫殺無辜,給陸菲青撞上了,出手制止,當時手下留情,未曾趕盡殺絕,只打了他一掌。焦文期引為奇恥大辱,誓報此仇,這次受了江南一家官宦巨室之聘,赴天山北路尋訪一個要緊人物,西來途中,無意間得知了陸菲青的行蹤,於是率領了陝西巡撫府中兩名高手,也不通知當地官府和李可秀。徑自前來尋仇拿人。

【4】從那天起,陸菲青便以武當派的入門功夫相授,教她調神練氣,先自十段錦練起,再學三十二勢長拳,既培力、亦練拳,等到無極玄功拳已有相當火候,再教她練眼、練耳、打彈子、發甩手箭等暗器的基本功夫。匆匆兩年有餘,李沅芷既用功又聰明,進步極快。其時李可秀已調任甘肅安西鎮總兵。安西北連哈密,西接大漠,乃關外重鎮。

【5】李可秀精明強幹,官運亨通,乾隆二十三年在平定伊犁一役中有功,朝旨下來,升任浙江水陸提督,節制定海、溫州等五鎮,統轄提標五營,兼轄杭州等城守協,太湖、海寧等水師營。

【6】李可秀輕騎先行赴任,撥了二十名親兵、一名參將護送家眷隨後而來。參將名叫曾圖南,年紀四旬開外,微留短須,精神壯旺,體格雄健,使一手六合槍。他是靠真功夫升上來的,很得李可秀的信任。

【7】那將官正是護送李可秀家眷的曾圖南,見到金笛,登時一驚。那日客店中余魚同和公差爭鬥,他雖沒親見,事後卻聽兵丁和店伙說起,得知殺差拒捕的大盜是個手持金笛的秀才相公,此時狹路相逢,不知是何來意,但見對方只有兩人,也自不懼,喝道:「咱們河水不犯井水,各走各的道。快讓路吧!」

【8】乾隆道:「傳李可秀。」內侍傳旨出去,一名武將進來叩見,說道:「臣浙江水陸提督李可秀叩見聖駕。」乾隆道:「那紅花會姓文的匪首怎樣了?」陳家洛聽得提到文泰來,更是凝神傾聽,只聽李可秀道:「這匪首兇悍拒捕,受傷很重,臣正在延醫給他診治,要等他神智恢復之後才能審問。」乾隆道:「要小心在意。」李可秀道:「臣不敢絲毫怠忽。」乾隆道:「你去吧。」李可秀叩頭退出。

【9】乾隆興致很高,正在說笑,浙江水陸提督李可秀在一旁伺候。乾隆問道:「都預備好了?去吧。」他已換了便裝,隨駕的侍衛官也都換上了平民服色,乘馬往西湖而來。

【10】一行人來到湖邊,乾隆吩咐道:「他多半已知我是誰,但大家仍是裝作尋常百姓模樣。」這時西湖邊上每一處都隱伏了御林軍各營軍士,旗營、水師,李可秀的親兵又布置在外,一層一層的將西湖圍了起來。只見燈光晃動,湖上划過來五艘湖船,當中船頭站着一人,長身玉立,氣宇軒昂,叫道:「小人奉陸公子差遣,恭請東方先生到湖中賞月。」說罷跳上岸來,對乾隆作了一揖。這人正是衛春華。

【11】乾隆微一點頭,說道:「甚好!」跨上湖船。李可秀、白振和三四十名侍衛分坐各船。侍衛中有十多人精通水性,白振吩咐他們小心在意,要拚命保護聖駕。

【12】兩船靠近,乾隆、李可秀、白振、以及幾名職位較高的侍衛走了過去。只見船中便只陳家洛和書僮兩人,白振等人都放下了心。

【13】那艘花艇船艙寬敞,畫壁雕欄,十分精雅,艇中桌上擺了酒杯碗筷,水果酒菜滿桌都是。陳家洛道:「仁兄惠然肯來,幸何如之!」乾隆道:「兄台相招,豈能不來?」兩人攜手大笑,相對坐下。李可秀和白振等都站在乾隆之後。

【14】陳家洛向白振微微一笑,也不說話,一瞥之間,忽見李可秀身後站着一個美貌少年,卻不是陸菲青的徒弟是誰?怎麼和朝廷官員混在一起,這倒奇了,心感詫異,不免多看了一眼。李沅芷向他嫣然一笑,眼睛一眨,要他不可相認。

【15】陳家洛遜謝,說道:「有酒不可無歌,聞道玉如意歌喉是錢塘一絕,請召來為仁兄佐酒如何?」乾隆鼓掌稱好,轉頭問李可秀道:「玉如意是甚麼人?」李可秀道:「那是杭州名妓,聽說她生就一副驕傲脾氣,要是不中她意的,就是黃金十兩,也休想見她一面,更別說唱曲陪酒了。」乾隆笑道:「你見過她沒有?」

【16】李可秀十分惶恐,道:「小……小人不敢。」乾隆笑道:「今天讓你開開眼界。」

【17】乾隆聽得忘了形,不禁叫道:「你要打就打吧!」陳家洛呵呵大笑。李沅芷躲在父親背後抿着嘴兒,只有李可秀、白振一干人綁緊了臉,不敢露出半絲笑意。玉如意見他們這般一副尷尬相,噗哧一聲,笑了出來。

【18】乾隆呵呵大笑,臉色頓和。眼睛瞟着玉如意,見她神情柔媚,心中很是喜愛,正自尋思,待會如何命李可秀將她送來行宮,怎樣把事做得隱秘,以免背後被人說聖天子好色,壞了盛德令名,忽聽陳家洛道:「漢皇重色思傾國,那唐玄宗是風流天子,天子風流不要緊,把花花江山送在胡人安祿山手裡,那可大大不對了。」乾隧道:「唐玄宗初期英明,晚年昏庸,可萬萬不及他祖宗唐太宗。」陳家洛道:「唐太宗雄才大略,仁兄定是很佩服的了?」乾隆生平最崇敬的就是漢武帝和唐太宗,兩帝開疆拓土,聲名播於異域,他登基以來,一心一意就想模仿,所以派兵遠征回疆,其意原在上承漢武唐皇的功業,聽得陳家洛問起,正中下懷,說道:「唐太宗神武英明,夷狄聞名喪膽,尊之為天可汗,文才武略,那都是曠世難逢的。」陳家洛道:「小弟讀到記述唐太宗言行的《貞觀政要》,頗覺書中有幾句話很有道理。」乾隆喜道:「不知是哪幾句?」他自和陳家洛會面以來,雖對他甚是喜愛,但總是話不投機,這時聽他也尊崇唐太宗,不覺很是高興。

【19】乾隆給他這一來,倒怔住了,鐵青着臉,哼了一聲。李可秀接過杯子,看着皇帝眼色行事。乾隆一定神,哈哈一笑,說道:「陸仁兄,你這位小管家手腳倒真靈便。」轉頭對一名侍衛道:「你和這位小管家玩玩,可別給小孩子比下去了,嘿嘿。」

【20】清宮眾侍衛也覺得這一手過於陰毒,在皇帝面前,眾目昭彰之下,以這卑鄙手段暗算對方一個小孩,未免太不漂亮,勢將為人恥笑,但見紅花會群雄聲勢洶洶,當即從長衣下取出兵刃,預備護駕迎戰。李可秀摸出胡笳,放在口邊就要吹動,調集兵士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