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雜 [1]
漢語拼音 zá [2]
注音字母 ㄗㄚˊ
平水韻部 入聲十五合
部首 朩
筆畫數 4+2
造字法 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繁體字 雜
異體字 雜*、雑、࣠�、ਿ�
統一碼 基本區-6742
五筆 VSU
倉頡碼 KND
鄭碼 QYF
四角碼 40904
字級 一級(0498)
文字溯源
"雜"始見於戰國秦睡虎地秦簡。戰國簡牘的"雜"字形不固定,最為常見的字形是新附2("雜"),左部是"衣"字,表示這個字與衣服有關;右部是"集",表示讀音。本義是各種顏色相配合。有人認為"集"也作形旁,因為這個聲符"集"字,有集中起來的意思。把各種顏色的衣服集中一塊兒。
五顏六色,就顯得雜了。有時字形中的"木"字又移動到"衣"之下,與"雜"的繁體字形相合(新附1);有時作上下結構(圖1)。《說文解字》小篆已完全和衣旁結為一體。漢隸或承襲小篆寫法,或承襲秦簡寫法,又或承襲小篆寫法而於"木" "衣"皆有省。圖5"衣"竟訛為"九"形。楷書繁體承襲小篆結構,但是"衣"字中表示衣領的部分變為兩個"人"字。楷書簡體衣旁承襲圖5的漢隸訛為"九"的寫法,又省去了"隹"旁,已無意可說。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八】【衣部】徂合切
五彩相會。從衣集聲。
說文解字注
五采相合也。
與字義略同。所謂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也。引伸為凡參錯之偁。亦借為聚集字。《詩》言雜佩,謂集玉與石為佩也。《漢書》凡言雜治之,猶今雲會審也。
從衣,集聲。
此篆蓋本從衣雧。故篆者以木移左衣下作?。久之改雥為佳。而仍作雜也。組合切。七部。
【注釋】①作雜(繁體)"隹"改"雥"。
廣韻
徂合切,入合從 ‖集聲緝3部(zá)
雜,帀也。集也。猝也。穿也。《說文》曰:"五彩相合也。"徂合切。七。
【注釋】①帀:音義同"匝"。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部】 雜·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10
《廣韻》徂合切。《集韻》《韻會》昨合切,並音䕹。
《說文》:五彩相合也。《玉篇》:糅也。《易·坤卦》: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
又《禮·玉藻·雜帶》注:雜,猶飾也,即上
之韠也。
又《玉篇》:同也。《廣韻》:集也。《易·繫辭》:雜物撰德。疏:言雜聚天下之物。
又《揚子方言》:碎也。《易·繫辭》:其稱名也,雜而不越。疏:辭理雜碎,各有倫序,而不相乖越。
又《玉篇》:廁也。
又最也。
又《廣韻》:帀也。
又穿也。
又鳥名。《爾雅·釋鳥》:爰居,雜縣。疏:爰居,海鳥也,一名雜縣。
又《集韻》七盍切。《韻會》《正韻》七合切,並音囃。《公羊傳·成十五年》:諸大夫皆雜然曰:仲氏也,其然乎。《釋文》:雜,七合反,又如字。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ノ(撇)②乙(橫折彎鈎)③一(橫)④亅(豎鈎)⑤丶(點)⑥丶(點)
【規範】下部是"朩",不是"木"。
【寫法】"九"窄"朩"寬。"九",居上居中,首筆撇從豎中線上端左側起筆,收筆於橫中線下側;乙(橫折彎鈎)的下橫段在橫中線。"朩",橫筆在橫中線下方,兩端超出上部;豎筆在豎中線,撇、點底部持平,高於豎鈎底部。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雜 咸 入聲 二十七合 覃 從 開口呼 一 全濁 徂合切 dzʰAp 集韻 雜 咸 入聲 二十七合 覃 從 開口呼 一 全濁 昨合切 dzɒp 囃 咸 入聲 二十八盍 談 清 開口呼 一 次清 七盍切 tsʰɑp 韻略 入聲 合 昨合切 增韻 入聲 合 昨荅切 入聲 合 七合切 中原音韻 雜 入聲作平聲 家麻 精 全清 tsa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家麻 葉咱 洪武正韻 雜 入聲 九合 覃 從 昨 全濁 昨荅切 dz'ap 雜 入聲 九合 覃 清 七 次清 七合切 ts'ap 分韻撮要 習 陽入 第十七金錦禁急 急 精 雜 陽入 第二十四緘減鑒甲 甲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