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二)(茅盾)
作品欣賞
據我們所知,新文學的定期刊物凡有十七八種,其中有十五種是自動的刊物。在此十五種內,旬刊有三類:
一、《文學旬刊》(上海《時事新報》附刊)已出至第七十九期,文學研究會編輯。
二、《文學旬刊》(北京《晨報》附刊)已出至第五期,文學研究會編輯。
三、《文藝旬刊》(上海《民國日報》附刊)已出至第二期,淺草社編輯。
周刊有二種:
四、《創造周報》已出至第十七,創造社編輯。
五、《文學周刊》(北京《京報》附送)已出至第五期,星星文學社編輯。
月刊有二種:
六、《詩》(文學研究會定期刊之一)已出至第二卷第二號,中國新詩社編輯。
七、《彌灑》現出至第四期,彌灑社編輯。
季刊有四種:
八、《虹紋季刊》已出一期,虹紋社編輯。
九、《淺草季刊》已出二期,淺草社編輯。
十、《創造季刊》已出六期,創造社編輯。
十一、《綠湖季刊》將出,由民智書局發行。
半月或不定期刊物有四種:
十二、《草堂》已出三期,成都草堂文學研究會編輯。
十三、《心潮》已出一期,南京玫瑰社編輯。
十四、《詩學》已出七期,北京平民大學出版。
十五、《詩壇》(天津《民意報》附刊)綠波社出版。
以上十五種內,一二三四五多登評論,六以下多登創作;惟《彌灑》、《草堂》、《淺草》等數種則全為創作,不登論文。
半年的短時期內竟增加了十幾種的文藝定期刊物,實在是新文學日益發展的證據。有人詬病"量雖多而質不佳",因以為新文學前途的隱憂;可是在我看來,這種話可稱為"杞憂"。文藝的花園,如今正在百卉發芽時代,還不曾到異花挺秀的時期,故此時沒有偉大的傑作出現,乃當然之事,我們所希望於目前的文藝花園者,是一大片綠油油的百花的嫩芽。我們相信只要假之以時日,這一大片綠油油的嫩芽自然會各自發榮滋長,成為各色的花卉。從那許多花中間,自然會挺出色香雙絕的奇花。如果我們的文藝的園裡,多是些黃滲滲的泥土,只有少數的幾莖嫩芽兒,那麼,我們怎麼敢相信將來這花園裡會成為錦繡的世界呢?所以"量"多是可喜的事,「質"不佳是不必憂慮的。中國有句俗語:「多中取長"。我們眼前應做的事體就是自由地努力地多產!
一年多前,國內文學定期刊物還只有《小說月報》一種;那時的《小說月報》孤獨地在那裡攻擊中國舊有的"文以載道"思想,提倡創作,想其它微弱的力量,在廣大的沙漠似的中國,播一些種子,在那時候,文藝界真不勝寂寞之感。而且《小說月報》又因為是商務印書館辦的,要受營業上的拘束,篇幅有定,不能多登作品,——因此被人罵為"包辦"。把那時的文壇情形,和現在一比,我想誰亦不能說現在的氣象不算是好的氣象罷。
有人詬罵近來創作的多產,本"否定一切"的精神,抹煞一切的作品——這種論調也有專對新詩發的,這也未免太「理想的"了。我們所有的新詩、小說、戲劇,或者誠如其者所稱,都算不得十二分偉大;但是十二分偉大的作品又何嘗別有在呢!我們自然不說眼前所有的文學作品就是合於我們理想的作品,但是我們承認他們是嫩芽,是好花異草的前身。因為一時看不見理想中的好花,而遂要舉斧斫去一切嫩芽:這怕不是有理性的人所肯做的。批評家自然不能僅僅替天才作贊,抨擊也是他的任務;但是可惜我們的批評家的抨擊卻不免於亂擊。[1]
作者簡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