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機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機槍

外文名: Machine gun

誕生年代: 1860年

口徑: 12.7毫米

機槍(英文:Machine gun)又稱機關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彈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彈雨殺傷對方有生力量(步兵騎兵)、無裝甲車輛或輕裝甲車輛以及飛機、船艇等技術兵器。

中國標準:線膛身管武器其身管內徑在20毫米及以上的為炮,身管內徑在20毫米以下(不含20毫米)的是槍。[1]

目錄

結構性能

機槍由槍身、槍架或槍座組成。

以槍彈火藥燃氣為動力的機槍自動方式多為導氣式,少數為槍管短後坐式或槍機後坐式。槍管壁較厚,熱容量大,有的槍管過熱時還能迅速更換,適於較長時間的連續射擊。閉鎖機構一般強度較高,能承受連續射擊時的猛烈撞擊和振動。供彈方式以彈鏈供彈為多,也有採用彈匣或彈鼓供彈的。發射機構一般採用連髮結構。

坦克機槍、艦船機槍和航空機槍多採用電控發射的外部能源自動結構的機槍。

為了射擊活動目標或進行風偏修正,多數機槍還有橫表尺。高射機槍裝有簡易機械瞄準裝置或自動向量瞄準具。槍架用於支持槍身,並賦予槍身一定的射角和射向。槍架上有高低機和方向機,有的還裝有精瞄機,並有高低、方向射角限制器,可實施固定射、間隙射、超越射、縱深或方向散布射。重機槍和高射機槍採用三腳架或輪式槍架,三腳架較輕,適於在不平坦地面上架槍射擊;輪式槍架適於在平坦地形上機動作戰。車載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一般安裝在槍座上。為了提高火力密度,通常採用提高射速或多槍聯裝的方法。用多管轉膛原理的航空機槍,射速可達6000發/分以上;高射機槍和艦用機槍通常採用雙槍或者四槍聯裝。

馬克沁機槍口徑為11.43毫米,槍身重27.2公斤,理論射速為每分鐘600發,可以單發和連發。但缺點是結構複雜,槍體笨重,帆布彈帶可靠性差,而槍管會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需用水冷卻。

馬克沁曾經到各國推銷他的發明,1887年4月赴俄國表演機槍,不但沒有收到任何訂單,反而備受嘲諷,當時一位很有影響的俄國武器專家認為:一發子彈就足以殺傷一人,當他斃命之前,沒有必要繼續連發子彈,而且以槍管可以冷卻,水卻不能隨身攜帶來否定機槍的實用性。美國人也認為一批訓練有素的神槍手比以機槍亂射一通來得有效。馬克沁的發明是對彈藥的極大浪費。直到1887年,英國才試買3挺馬克沁機槍。而馬克沁一面改進其機槍,一方面繼續周遊列國推銷其新式殺人武器。

作戰應用

1851年,比利時工程師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挺機槍,19世紀60年代初,加特林機槍發明後經相應改進。1865年以後,加特林機槍由4管改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1866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和邊防部隊。 1870年,英國政府經過對比試驗後,在英格蘭建廠生產加特林機槍。與此同時,沙俄政府也購買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 史料稱,俄土戰爭中曾有8個連的俄軍使用加特林機槍,每連50挺。1879年的祖魯戰爭,英國軍隊藉助加特林機槍,占據戰場上的主動權。另一支英國海軍部隊開始在其船隻上安裝加特林機槍。 1883年,美國人海爾曼·S·馬克沁發明了操作更為方便的馬克沁機槍。英文版《武器裝備百科全書》道:"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1887年,英國政府訂購了3挺馬克沁機槍進行了試驗。隨後,英國將其改進後的機槍稱為維克斯·馬克沁機槍,1891年正式裝備英國部隊。 1887年冬,俄國、日本先後訂購併裝備軍隊。馬克沁機槍成為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基本武器,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仍配備不少。 1912年,由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等國組成的巴爾幹聯盟軍隊,一律裝備馬克沁機槍。1916年,美國陸軍再次試驗馬克沁機槍,一次訂購馬克沁機槍4600挺。 1893年,羅得西亞警察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士兵的猛烈進攻,擊斃其中的3000餘人。 1898年,蘇丹名城恩圖曼之戰,2萬名伊斯蘭教托缽僧被英侵略軍屠殺,估計其中的四分之三死在馬克沁機槍陣地前。 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中,俄軍使用馬克沁機槍,日軍則使用哈其開斯機槍。前者的威力和可靠性優於後者。特別是在鴨綠江附近的一戰,俄國人首次使用帶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輪架馬克沁機槍射擊,在戰場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1916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在法國索姆地區40公里正面上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遭遇裝備有馬克沁機槍的德軍埋伏,一天內英法聯軍死傷5.7萬餘人。 除馬克沁機槍外,另一種著名的機槍是丹麥騎兵1902年使用的輕型機槍,叫作"麥德森",曾被全世界34個國家使用過,這種機槍的最大特點是槍管短,後坐輕。 機槍在作戰中的重要性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顯現出來的。當時戰場上幾乎80%~90%的傷亡都是由機槍造成的。那時,美國的馬克沁、勃朗寧機槍,英國的維克斯、路易士機槍,法國的哈其開斯機槍等,都曾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馬克沁當德國國王的面表演其改進的MG08馬克沁機槍,德國國王對機槍非常讚賞,馬克沁獲得了相當數量的訂單。之後德國成了一戰前軍隊裝備馬克沁機槍最多的國家,據說有12500挺,每團裝備了100挺。

德軍大量裝備了馬克沁機槍後,一戰爆發了,在索姆河戰役中,當英法聯軍沖向德軍陣地時,被德軍數百挺的機槍掃射,英軍一天中傷亡了近6萬人。舉世震驚,當時世人認為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災難,人類竟然可以這樣高效率,大規模的屠殺生命。

此役之後,馬克沁機槍被各國所重視,西方列強的軍隊都紛紛裝備了馬克沁機槍及其衍生型。自此機槍就大量進入了人類的戰場,直到現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