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朱蘆鎮石場村

朱蘆鎮石場村地處兩市(日照市臨沂市)三縣(莒南縣東港區嵐山區)的交匯地帶,位於臨沂市東部,朱蘆鎮駐地以北1公里。龜山、繡針河風光秀美,境內的天齊廟革命烈士陵園是紅色旅遊勝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

中文名稱: 石場村

外文名稱: Shi chang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山東省

所屬地區: 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

下轄地區: 石場11隊

電話區號: 0539

郵政區碼: 276613

地理位置: 鎮駐地以北

面 積: 3.0平方公里

人 口: 1859人

方 言: 莒南話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天齊廟革命烈士陵園、忠烈祠、龜山、繡針河

機 場: 臨沂飛機場、日照飛機場

火車站: 坪上火車站、厲家寨高鐵站

車牌代碼: 魯Q

目錄

概況

石場村地處兩市(日照市、臨沂市)三縣(莒南縣、東港區、嵐山區)的交匯地帶,位於臨沂市東部,朱蘆鎮駐地以北1公里,北與址坊村接壤,東與劉家東山相鄰,西與河西村毗鄰,南與鎮駐地相連。青橫(青墩村、橫溝村)公路縱貫南北,北倚甲子山麓、東有雲蒙山、西有龜山,繡針河從村西緩緩流過,自然環境優美,人傑地靈,四季分明,水光山色,人勤物豐,主要以蔬菜大棚種植、養雞等養殖業、石材加工、茶葉為主。720戶,1859人,總面積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53畝,工業總產值1291萬元。目前該村隸屬於2010年10月批覆後的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原屬日照縣,劉姓於明初遷此定居,因村北有一大片露天花崗石,面積近畝,形似場地,故名石場。據《重修莒志·民社志》、《劉氏族譜》載:「劉氏原籍江蘇宿遷縣,明初遷到日照。」

歷史沿革

1941年前隸屬於莒縣第十區,1941年劃歸莒南縣址坊區。1943年5月劃歸日照縣,1945年9月劃歸莒南縣併入坪上區。1952年2月由坪上劃出,以序號編為第十一區。1955年9月改稱朱蘆區。1958年改稱朱蘆鄉,同年8月與坪上鄉合併,成立大山人民公社。11月莒南縣人民公社成立時,隸屬坪上管理區,12月中旬改稱大山人民公社。1963年1月改稱大山區,1971年復稱大山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鎮),隸屬朱蘆鄉。1994年7月撤鄉設鎮,隸屬朱蘆鎮。轄1個自然村,位於龜山西麓的石場11隊。以漢族為主。

自然條件

境內多山地、丘陵。地勢西部高,南部低。境內最高峰為村西的龜山主峰243.9米。繡針河發源於朱蘆鎮北部甲子山,南至崖上村流入坪上鎮,是境內主要河流,屬季節河。土壤主要有棕壤、潮土兩大類。龜山富含優質花崗岩資源,質地堅硬,耐腐蝕、抗風化,無輻射性作用,是理想的建設材料。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集中,多年平均日照2415.5小時,平均年降水量為909.3毫米,氣溫11.5℃年0℃以上積溫4738.6℃,無霜期180—210天,春天霧多風大少雨,氣候乾燥,回暖迅速,夏季雨量充足,日照充足,冬季氣壓高,氣溫低,雨量較少,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基礎設施

朱蘆鎮石場村位於風景秀麗的朱蘆鎮西北部。過去,村里主道路坑窪不平,當汽車呼嘯而過,原本散落在地上厚厚的塵土瞬間遮天蔽日,難見一抹綠色。2014年以來隨着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的實施,村里挖渠道,建廣場,修路搞綠化,配備垃圾桶,並專門僱人清掃保潔。如今,村裡的道路筆直乾淨,路旁綠樹成蔭,村民和諧共處,其樂融融。實現由場所工作,整修30年沒動過的村委大院,同時購買冬青、桂花、玉蘭等植被對其進行綠化。如何讓群眾生活的舒心、讓村里變美,一直是村黨支部的「重中之重」。村里唯一的主幹道因常年過往採石車輛導致路面破損嚴重,凹凸難行。黨支部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對村里這條「髒亂差」的主幹道進行了硬化,硬化長度1550米。栽植黑松7萬株,綠化面積5000平方米,安裝路沿石2300米。首當其衝的便是村後直接通往村西大棚這條幾十年未修過的生活路。還在道路兩側配備了渠道。如今道路兩側有了渠道,路上的澇水經過渠道留到河裡,解決了路面積水,解決了阻礙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大頑疾。村黨支部給村里果園大棚新安裝自來水管道400米,解決了果農靠天吃飯的現狀;爭取上級資金300萬整修村內老化電路,新安裝4台400千瓦變壓器,村民用電更安全方便;流轉村東南嶺上土地100畝搞蔬菜大棚;搞天網工程,在村內各主要路段安裝攝像頭16個;復墾土地38.85畝上報國家復墾項目。群眾生活質量得到提升。爭取上級資金6萬元,新建了衛生室,以便讓群眾能及時有效的就醫;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村里還建起了文化廣場,村民健身、廣場舞等業餘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黨支部按照對村民的承諾,一步一個腳印用實際行動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勾畫着全村人安居樂業的幸福藍圖。

人文自然景點

境內有著名的天齊廟革命烈士陵園。該陵園占地7.5畝,建有烈士公墓800冢,安葬1300多名抗日烈士,其餘無屍體的抗日烈士均刻名於102塊紀念碑上以揚中華民族正氣。該陵園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0米;四周院牆系磚砌花牆,大門朝南,正門頂部是中共特別黨員常恩多親筆題字「忠烈祠」三個字。陵園內迎面的三間明柱大廈是百十一師抗日烈士紀念大廳,陵園北面是三間「忠烈祠紀念堂」;一座底周長15米、高13米、壁厚0.9米的空心稜錐立體抗日烈士紀念塔就矗立在這裡,塔的正面記載着國民革命軍百十一師自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5年來抗戰犧牲的5000多名抗日烈士的英勇事跡。天齊廟革命烈士陵園是山東省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處由中國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主持興建的抗日烈士陵園。境內西北有蛤蟆石,孤石立在龜山北麓山巔之上,長20米,高10米,狀似蛤蟆在向天起跳,栩栩如生。蛤蟆石下有清朝賢良碑一塊,碑文:旋子山蛤蟇石南北二十餘里,山徑險隘,村落甚稀。而路值通衢,在所必由,宵小之徒每依為劫掠之地。自仁天蒞任,力除此害。捐廉招勇,巡查來往,商民得履坦途。公議立石以志,盛德即望永垂久遠云爾。筱軒李老父台大人德政。光緒二十八年八月,首事人魏岱田闔邑 紳耆 商民 敬立。

傳統產業

朱蘆鎮石場村是傳統的蔬菜生產專業村,全村初步建成了1200畝有機蔬菜生產基地。蛋雞生產基地常年存欄蛋雞40萬隻。出產的「傑青綠茶」,在名優沂蒙綠茶評比中獲特等獎,蔬菜種植主要以韭菜、黃瓜、土豆、辣椒為主。石場村成立了蔬菜生產協會,切實加強和推進蔬菜產業的發展。吸收貧困戶、銷售大戶、種植能手為會員,推動全村蔬菜產業發展。搞好政策扶持引導。對蔬菜用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配套水利設施,建成蔬菜批發市場,解決菜農蔬菜賣難的問題。強化技術扶持。聘請省、市農科院所蔬菜專家人技術顧問,搞好蔬菜生產管理技術的培訓,同時積極引進新品種,改良種作模式,試驗成功並推廣了早春土豆、黃瓜制種、秋延遲辣椒一年三種三收種植模式,提高了菜農收入。2016年,全村辣椒種植面積700多畝,吸收貧困戶16戶,貧困戶年收入可達3600元。

視頻

臨港區朱蘆鎮:巾幗志願服務 匯聚暖心力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