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朱白民 吴下三高之一。


康熙吴县志》记载:“朱鹭字白民吴江人初名家栋,少肆府学有才俊,家贫教授生徒,以养父母,承颜顺志,以老莱子为法,床头恒贮数十钱,曰买笑钱。父死乃谢青衿,芒鞋拄杖,独游名山,所至画竹以自给,长入华岳,登天井,黄縚道服,见者皆以为仙,初好老氏学,解道德,参同之指,晚弃归禅,参云栖,憨山二老,结茅莲花峰,下年八十逝。”

朱鹭这个人物在苏州的志乘上除了有记载的外,主要对他的评论是说他“皆负忠孝大节,皆读圣贤书。------白民以诸生有声弃去结茅花山莲子峰下二十余年,非力不食,皆吾吴中卓然之品,足使烟霞生色,泉石生辉,冠冕人伦,衿领士类。”评价可谓高矣!为什么明末有如此多的高士隐逸逗留苏州,给苏州留下如此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点确实是值得研究,也值得今人发扬光大。[1]

目录

莲子峰与朱白民

写过天池山和花山几篇文章,总觉得意犹未尽,想来想去,感觉明代末年的三位高士没有好好的写过,特别是莲子峰虽然不算很大很高,甚至走过错过也不当回事,但是历史上却是有那么一笔浓浓的色彩留给我们,那就是莲子峰下的朱白民鹭隐士。

400多年前的隐居者朱白民先生,是否也是常常从石缝中钻进钻出?不得而知。但我是老朽无能,只是遥看那三个大大的篆体字,已经心满意足。还听人说,莲子峰下还有朱白民留下的一首诗,刻在石上,究竟如何也很想一睹芳容。后来终于有了机会,与群友一起从下面爬上石,看到了那些文字:“登峰问莲子,古路出僧家。石塌留云供,空池长佛华。”这诗文摩崖与文献对照,可以认定是朱鹭《题莲子峰》的诗句。

康熙朝的《吴县志》和民国《吴县志》中都记载有朱鹭这个人,作为流寓苏州的历代文人给予列传。文献中说朱鹭白民先生为诸生时,屡试不售,等到他的父母过世后,朱白民遂弃举子业,一门心思去专研道术了。后来又弃道皈依了佛教,在“花山莲子峰下筑室三楹,块然独处,自号西空”。

与朱鹭友善的有赵宧光和王在公,他们三人就是所谓的明代花山三高士。这三人有同样的追求和同样的爱好,也有同样的做人标准。在明代昏庸的政治环境中,宁可独善其身隐居在花山鸟道之上。这三位高士过世后,后人建了一所祠堂纪念。如今除了莲子峰外,已经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据《吴县民国志》(卷33)记载:“三高祠在华山莲子峰下,祠明处士朱鹭王在公赵宧光,崇祯七年鹭孙旦即其所居改建。”但可惜的是,据清文秉撰的《姑苏名贤续记》中记载说:“(朱鹭)一子早夭,孙旦鼎革时勤王遇害。”究竟有没有留下后代就不清楚了。被害的孙子看来就是崇祯七年为朱鹭建造三高祠的那位了。一门忠烈,孙如其祖。虽为隐士,但遇到国家民族危亡之时,依然挺身而出,宁可牺牲性命。这可能可以称之谓民族的栋梁和隐士的风骨。[2]

相关诗作

《画竹引赠朱白民》

长风从天来,吹我魂飞飞。飞飞上谒天帝居,天帝问我何所欲,不愿为人愿为竹。

天帝笑曰:咄哉黄生,无乃太痴。竹有何好,而尔愿之。

我不愿截为竿,洞庭日暮淇水寒,大鱼小鱼惨不欢。

我不愿截为杖,雷霆冥冥云荡荡,化龙君山之湖上。

我不愿截为箫,吹之一曲凌紫霄,凤兮凤兮不可招。

我亦不愿王家阿猷肩舆造我下,主客不具神潇洒。

临风箕踞指我云,何可一日无此君。我亦不愿娥皇女英哀哀攀我泣,重瞳驭遥叫不得。

烟深水阔愁云迷,使我至今血泪秋淋漓。朱白民朱白民,愿伊为我一写真,貌我形似兼精魂。

所以愿为竹,不愿复为人。

《赠朱白民》

筠隐遂

山静犹空劫,惟将木石亲。

肯居于此处,岂是等闲人。

写竹卖供米,删松破作薪。

只因寻异药,衣染别峰尘。 [3]

参考来源

  1. 莲子峰与朱白民 ,苏州晨光的博客,2017-05-23
  2. 莲子峰与朱白民——吴地拾贝之58 ,苏州晨光的博客,2017-05-23
  3. 赠朱白民,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