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村
朱村是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下辖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位于鲁东南苏鲁交界处,西倚岌山,东傍沭河,与大官庄水利枢纽遥相呼应,与沭河古道、沭马风景区上下贯通。[1]
中文名: 朱村
外文名: Zhu
地理位置: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下辖
著名景点: 岌山,沭河古道,沭马风景区,沂沭水利风景,丹霞地貌,岌溪湿地
目录
村情介绍
人工劈凿的分沂入沭河道穿境而过并在村东南汇入沭河,在“好运角”之南形成著名的沂沭水利风景区。该村水陆交通方便,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朱村水陆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美。朱村现有913户,2726人。1939年朱村成立了临沭县最早的党支部,谷牧等同志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因境内河流纵横、溪水汇流、玉带缠绕,呈“九龙戏珠”之格局,故村庄由此得名“珠村”,历代村民由于崇尚朱子儒学,后正式更名为朱村。据朱村王氏谱牒表述:朱村“襟洪沟而带沭流,依岌峰而绕湖水,屏障苍翠,藩篱马陵,吉人吉地也”。该地三河绕村,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江北水村。除过境河流外,村内还有岌溪湿地等天然水体。全村现在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达300余户,占全村民居总数的近40%。传统建筑呈庭院式组群布局,多采用砖木结构,砖雕、木雕、石雕在建筑上广泛应用,飞檐斗拱,檐牙高啄,整个村落古朴典雅,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是目前鲁东南一带唯一一处规模较大、影响甚广、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单体古建筑方面,村内早年建有玄武庙一座,至今保存尚为完整;王氏祖陵明清古碑达33通,形成临沭县一处成规模的近现代大型石雕群;特别典型的是村内现保存有清朝节孝牌坊一处,该节孝坊坊体雕刻精细、文字意境深邃,系嘉庆帝册封朱村人王业来之妻孟氏所立,成为临沭县境内唯一一处古代牌坊,远近闻名。王椽进士故居、白家花园遗址、永济桥残碑、古炮楼等古迹依然存在。
现况
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山东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老支前”王克昌家看望。一家人干农活做柳编,日子“基本奔小康”。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喜欢看电视的老人插话:“总书记讲话我天天听。”习近平说:“请你批评指正。”2014年11月入选首批山东省传统村落。2017年11月,朱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曹庄镇朱村有913户,2726人,党员81名。革命战争年代,村民踊跃参军,1939年成立了临沭县最早的党支部,谷牧等同志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近年该村加快新农村建设,通过种植丰产林、花卉苗木,发展专业养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同时建成红色文化园区。
景观
朱村现有30余间结构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这些民居建筑群位于朱村中心偏北,由朱村王氏族人建造而成,分东楼、北楼、南楼、前楼、后楼等五大片区建筑群体,现在均住着朱村王氏族人。另建有玄武庙和王氏祠堂等庙祠建筑。据悉,截至清末朱村明清建筑群共有300余间,东楼、北楼、南楼、前楼、后楼分别为五大片区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上下两层,砖木结构,青砖飞檐,檩梁构筑,泥瓦罩顶,古色古香,别具韵味。东楼是民居中最早的单体建筑,建于1768年,即明朝成化六年,因一场洪水折断楼顶,后修复为平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群众保护意识差,一些明清民居被群众拆除后翻盖成了现代民房。但是,今人依然能从现存的30余间明清民居建筑群中窥探一个村庄的建筑及其背后的地域人文,不免让人感叹这里有奇迹,亦有未解之谜!
历史
朱村五百年丰厚文化底蕴世代相传,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上世纪30年代朱村在全县率先建立起党的组织开始,朱村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团结奋斗,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朱村作为沭河沿岸红色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军民团结抗战的坚强堡垒。村内现保留有临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老四团团部旧址、抗日小学等多处。1944年1月24日,著名的“朱村战斗”发生,“枪声就是命令”!八路军115师四团(滨海军区“老四团”)三营八连等闻讯赶来参加战斗,奋力击退凶残的日伪军,于大年除夕救下了朱村,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军民鱼水之情。朱村人民为感谢人民的子弟兵,特送八连“钢铁英雄连”锦旗一面,不久八连正式被山东军区授予“钢八连”称号。后临沭县人民政府在朱村建立“抗日战斗纪念碑”一座,为县历史文物保护对象;以此为依托,朱村成为永久性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朱村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名单。
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视频
朱村专题工作汇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