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朱仙鎮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 主要分布於河南省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獷簡煉,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新鮮艷麗。 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基本內容

英文詞條:Zhuxian Town woodcut new year paintings

中文名:朱仙鎮木版年畫

產地: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

產生時間:誕生於唐,興於宋

題材形式:門神、生活類年畫、家堂畫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朱仙鎮木版年畫產地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產生時間誕生於唐,興於宋題材形式門神、生活類年畫、家堂畫等製作方法木版與鏤版相結合,水印套色代表作品《松鶴延年》《五子奪魁》等

歷史溯源

朱仙鎮木版年畫誕生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

北宋初年,宋都東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湧向京城。龐大的市民階層促進了世俗文藝的發展,活躍的世俗文藝又給年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將中國雕版印刷業推向繁榮。自此,年畫也由筆畫轉向刻版印刷。當時東京木版年畫的印刷及銷售盛況空前。不僅民間作坊遍布京城,就連宋室官廷也主持開辦年畫作坊。官辦與民辦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畫的發展成為必然。

北宋末期,由於金兵的入侵,京都淪陷,繁榮的市民文化逐漸蕭條。大量年畫藝人流落江南,東京的木版年畫業遷至東京45里外的朱仙鎮。

明清時期,朱仙鎮河道四通八達,隨即成為中原的商業重鎮。木版年畫在繁榮的商埠迅速恢復,買賣興隆,聲名大振。據載,當時朱仙鎮從事這一行業的有300餘家。

清末時,由於朱仙鎮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畫與其他商業都日趨蕭條。

民國初期,鎮上有40多家生產作坊,2000多人從事年畫生產,山東、安徽、河北、江蘇等地的客戶紛至沓來,生意十分興攏畫店有萬通、晉涌泰、天興德、德盛昌、天義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長、萬盛、三成義等。

抗日戰爭爆發前,朱仙鎮木版年畫業遷往開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畫繁榮的第三次高潮。當時開封的年畫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東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書店街。著名的老店有匯川、振源永、雲記、鴻記、天福利等。

1949年後,開封市先後成立了開封年畫社、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等團體機構,對木版年畫的傳統工藝進行挖掘、整理 。

藝術特色

朱仙鎮木版年畫來自民間,流傳於民間,別於歷代宮廷文人畫溫文爾雅的格調。它線條粗獷奔放,情節鮮明感人,構圖飽滿勻稱,形象古樸生動,色彩渾厚強烈,極富於裝飾效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表現手法上,朱仙鎮年畫吸取了傳統繪畫技法及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法,創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但對人物的襯景不作着意描繪,能做到恰到好處。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以簡潔明快誇張的手法處理畫面和刻畫人物形象的。對神祇的形象塑造,特別突出頭部形象,身體比例誇張,極具感染力。人物的面貌健美英俊而不帶媚色,是朱仙鎮年畫最突出的特點。 朱仙鎮年畫源於民間,經歷代藝人之手而融入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念和崇神意識,反映了農民希冀五穀豐登、富裕興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興旺等美好的生活願望,以及扶正驅邪、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朱仙鎮木版年畫繼承了中國古代優良的傳統藝術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點:整個畫面飽滿、緊湊、嚴密,基本不留空白,能做到主次分明,主體突出,不繁瑣,表現出勻實對稱圖案的裝飾味道。畫面上藝人還採用了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使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現主體並為主體服務,畫面的安排,不會使人感到有不合情理之處。

工藝特點

朱仙鎮木版年畫製作採用木版與鏤版相結合,水印套色,種類繁多,所用原料為炮製工序,用紙講究,色彩艷麗,莊重深朱厚,題材和內容大多取材於歷史戲劇、演義小說、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年畫鄉土氣息濃郁,民間情趣強烈,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古老的民族風格。

朱仙鎮木版年畫刀技線條粗獷豪放,陰粗陽細,陰陽對比性較強。尤其是在神像畫的衣紋上表現更為突出,有鄉土氣息,具有北方民族的純樸、厚實、健壯、整潔的藝術風格。

色彩運用

朱仙鎮木版年畫十分講究用色,以礦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製顏料,磨出的顏料色彩十分純淨,以之印製的年畫明快鮮艷,久不褪色。 朱仙鎮年畫非常注意中華民族的欣賞習慣,多用青、黃、紅三原色,用色總數可達9~10種。民間常說:「黃見紫,難看死」,而開封朱仙鎮年畫黃紫兩色的搭配,顏色厚重,對比強烈,不僅沒有難看之嫌,反而色彩鮮艷,與民間過年的歡樂氣氛協調一致。 朱仙鎮年畫崇尚使用暖色,如丹紅、木紅、桃紅、槐黃、桔黃等,顯得熱烈奔放。色版設置有:黑線版(黑胚)、水黑版、紅版、臉版(木紅)、紫版(葵紫)、綠版(銅綠)、青版、藍版、黃版(版黃)等,其中除黃版之外,皆木版套印。人物服飾設色以木紅、銅綠、葵紫三色為主,將世俗生活中的色彩融於神祗崇拜的宗教色彩模式之中。如「鎮宅鍾馗」紅冠綠袍;「灶馬」中的灶爺為紅袍,灶奶為綠袍;「關爺」為紅臉綠袍。以廣丹飾繪人物眼皮也是朱仙鎮年畫所特有的風格,如「火塘寨」(銅錘換玉帶)中的趙匡胤、楊鯀,「帶子上朝」中的郭子儀,「加官晉祿」中的陸登,「柴王推車」中的柴榮,「苟家灘」中的李嗣源、王彥章,「馬上鞭」中的秦叔寶、尉遲恭等,以此表現人物鮮明的審美個性。

構圖技巧

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擴簡煉,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新鮮艷麗。人物頭大身子小,既有喜劇效果又覺得勻稱舒適。有些地方的年畫人物臉部多打紅臉蛋來妝飾,而朱仙鎮的年畫不打紅臉蛋,看起來很自然和諧。在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人們多把老虎做成或畫成黃老虎或紅老虎,而朱仙鎮的年畫是黑老虎。這種不拘泥於傳統的創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術界的重視和讚譽。

製作工藝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製作工藝十分講究。

第一步選用上等堅實的梨木進行刻版,刻前先用植物油塗於木板表面三到四遍,自然涼干後,再用頂沸的熱水沖洗。然後用特製刮刀刮去木板表面浮油,藝人稱之為「熟版」。木板雕刻工具早年多為自行製作,有刻刀、淨縫刀、文章銼、鞏銼、刮刀、鏟刀、敲錘等二十餘件。後來,雕版師傅也在使用成套的專用雕刻刀。

年畫的印製工具多就地取材,採用當地野生植物頂端之茸毛和棕,用繩子綑紮而成。

草制圓錐形色刷,一色一刷不能混用。

另有敲錘兒、沙袋、沾刷等輔助工具。

年畫用紙,舊時多採用本地廉價土造紙、毛邊紙,清代以來,年畫開始使用規格大、韌性好的日本油光紙。而後來多用中國傳統的生宣紙印製。

年畫200張為一「塊」。印時將紙張按不同的張數按「塊」夾在自製竹夾上。紙夾牢後,一頭插入 「管釘」,一頭置於自製灰磚槽中,紙摺疊呈「S」狀。

印黑線版需雙手用力,線條才清晰、瓷實。整套動作和過程,要求眼明手快、手眼密切配合,必須全身心投入一絲不苟。

色版較線版含色量大,用力過重紙易爛,用力過輕色塊不瓷實。左手操 「趟子」作平掃狀,每道工序都需精心操作。

高檔年畫與神像畫人物之眼眸、鬍鬚、服飾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達九遍。普通年畫以黑、黃、紅、丹、綠、紫六色, 先淡後重,依次套印而成。

套畫套色順序為,先印黑,後黃,再紅、綠、青、有些畫樣還需加托水紅,或印臉。

畫印好後需停幾個小時使顏色 「吃」入紙內。晚上再 「晾」,晾要恰到好處。

朱仙鎮木版年畫印刷用色十分講究。藝人們運用傳統的炒、熬、濾等多道配色工藝,精心炮製。使年畫色彩更加鮮艷,絢麗多彩。他們在綠、紫色中加入白礬、石灰。紫、綠兩色要充分發酵,調製時要調起泡沫,色彩才沉穩、耐看、有韻味。還將色中加入殘剩茶葉水,晾畫時,才互不粘連等等。

傳承發展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產地,實際上並不完全在鎮裡。該鎮四周的大小村莊皆有藝人設小作坊製作生產,朱仙鎮只是集散的而已。該鎮的大小作坊最多時可達三百多家,足見其規模之大,木版年畫年產量最高時達300萬張,除銷往河南本省外,還遠銷山東、江蘇、安徽、福建、寧夏等地,銷售輻射近大半個中國,足見其影響之大 。

1986年,在開封市旅遊局和朱仙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開封縣朱仙鎮成立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社」。[1]擔負起了對木版年畫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的成立,標誌着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了傳承、發展的機遇,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有了一個專業性的機構。

朱仙鎮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開封已挖掘、整理出的年畫老版有二百二十餘塊,重新印製歷史老版年畫三百多套,並編印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精選》《朱仙鎮木版年畫珍藏本》《朱仙鎮木版年畫故事集》等,為保護傳統木版年畫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朱仙鎮鎮政府加大了對人才的培養和對老藝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截至2010年,朱仙鎮從事木版年畫印刷的有70多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一級民間藝術家」1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員5人,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5人, 工藝美術家有6人,省民協會員25人,木版年畫自然保護村4個。

阻礙朱仙鎮木版年畫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優質傳統木版年畫受到低價商品衝擊太大,傳統木版年畫的市場基礎本來就比較薄弱,由於年畫市場的商品同質化,粗製濫造、以次充好等不正當競爭手段不斷出現,如果得不到各方的鼓勵和支持,朱仙鎮木版年畫很難在市場長期立足,從而造成朱仙鎮木版年畫這一傳統文化的發展危機。

2016年經開封市祥符區政府與犀牛會(北京)信息技術集團合資成立的國有集團——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集團應時而生 。集團經開封市政府授權,擁有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唯一經營權。且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集團出品的所有朱仙鎮木版年畫將均採用純植物礦物染料印製,雖然此工藝隨着時代的變遷已失傳近百年,但朱仙鎮木版年畫集團經過匠心研製古方古法、長期反覆試驗,終於恢復了植物礦物染料古法印製。用紙選用國家「非遺」紙張連四紙,用傳統的技術工藝製作朱仙鎮木版年畫,同時也會結合當前時代的發展,使其在保有傳統特色的前提下也適應當前人們的審美觀,延續傳統文化工藝作品,傳承傳統技術工藝 。

2016年11月20日,「中國 ·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產業發展研討暨品牌發布會」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辦。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開封市文化館獲得朱仙鎮木版年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題材形式

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畫的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恭兩位武將為主。他們或衣着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的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生活類年畫有供成年人遊戲(類似跳棋)的紙圖,繪有白丁、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至閣老,逐級晉升官職爵位,故稱 「升官圖」。印有元寶、珠寶、劈柴、鍵子等螺旋式升級的遊戲圖,則專供兒童遊戲所用,俗稱「趕小圖」。

另有男女定親(換小帖)用的龍鳳啟,美化環境的花紙、包裝紙,端午節用的紙畫扇,中秋節祭月用的「月光菩薩」等。

還有專為扎「社火」所用的品種,人物多、場面大,多為對開、全張大小。遮擋雜物、裝飾環境所用的花紙「桌裙」等,品種繁多,後多已失傳。

家堂畫是敬奉過世的三代宗親的圖像,亦稱祖宗神位,為一般貧苦農家簡陋的祭祖場所所用。圖分三層,上繪曾祖父母、祖父母;中為父母;下繪刻天官、童男、童女、搖錢樹、聚寶盆、戟、盔、金錠、珠寶等, 一般有「闔家歡樂慶新年」字樣。以祈祖宗在天之靈護佑家族興旺安康:激勵後生奮發向土、光宗耀祖。因多貼在堂屋正中,故稱「家堂」,有多種不同規格和式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