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
內容簡介
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為互聯網,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傳統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說到學習,大家馬上想到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習中心」。
針對當下諸多教育痛點,朱永新對未來教育趨勢做出了預判: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同時,他系統整理了關於未來學習中心的八個問題。
學習中心,長什麼模樣?
學習中心,誰來學?
學習中心,誰來教?
學習中心,學什麼?
學習中心,怎麼學?
學習中心,怎麼評價學得好不好?
學習中心,父母應該做什麼?
學習中心,需要政府幹什麼?
朱永新認為,教育變革,雖然不像社會革命那樣,有強烈的人為干預的色彩,但是我們可以主動迎接、主動介入通往未來的教育趨勢,這個趨勢就可能會向着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我們已經來到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已經站在了未來學習中心的門前。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教育世界。
作者簡介
朱永新,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30人論壇和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共同發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基金項目並多次獲獎;在美國、英國、日本和國內發表教育論文600餘篇;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閱讀觀》《致教師》等40餘種著作,其中《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20餘種專著被譯為英、日、韓、法、蒙、俄、阿拉伯、哈薩克語等15個語種,是中國當代教育家的個人教育理論著作輸往海外第一人。
他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尋與執着行動,感動着千千萬萬人,被評選為「當代教育名家」、「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國教育60年60人、中國十大教育英才、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中華十大財智人物、改革開放40年教育40人等。
他於2000年發起的新教育實驗,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宗旨,吸引了全國各地4200餘所學校加盟實驗,踐行着新教育理念與行動,深刻改變了近500萬師生,正在積極影響着中國教育。
原文摘錄
我想,通往未來的教育趨勢,不會像社會革命一樣,一夜之間風雲突變。相反,它潤物無聲,如同一天天長長的指甲,幾年間變白的頭髮,你如果天天盯着看,什麼也看不見,但是,它在變。 人類把所有的學習都放在童年,把所有的工作都放在中年,把所有休息都放在老年。
書評
今天聽了樊登老師和朱永新教育家的一段關於「什麼是教育」的觀點。
樊登說教育不是為了文憑,教育是為了讓一個人成為他理想當中的樣子。朱先生也頻頻說「對」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正確,但如果你仔細想一想,其實,是需要好好深度思考的。
首先,教育肯定並不是為了文憑,文憑只是學生時代,在被教育過程中獲得的其中一個小成果。當你進入社會,作為一個社會人,隨時隨地都在學習當中,你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某些證書而學習。
朱老師對未來學校的願景描述,也確實很吸引人,但今天我想借着這個話題里的關鍵字——理想,來聊聊。
關於理想,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被動性成長,都是別人給的目標——父母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老師教會我們知識,同時告訴我們如何考試,該考什麼學校、考什麼專業,往往這些重要的人給我們的建議和目標,有一部分會潛移默化的變成自己的理想。
進入到社會,工作了,老闆給我們分配任務,客戶給需求;在閱讀當中,我們得到作者的人生經驗,同時,社會主流價值觀告訴我們怎麼活着?宗教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
我們前行的方向,總是不停的受到別人的影響。到底你的理想是「月亮?還是六便士?」。所以你要問自己,「你的理想從哪裡來的?你的理想是為了誰?」
我們先來看大學生的精神導師——李開復——經歷過生死後,是怎麼回看自己成功人生的:
我信心滿滿的到處宣揚我的理念,我建議年輕人要做最好的自己,要最大化影響力;我努力年輕人要積極主動、尋找興趣、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我還用理想中的墓志銘來確認我的人生方向,但一帆風順的人生履歷,讓我的驕傲情緒悄悄滋生;理工科培養出來的思維模式,包括因果邏輯,結果導向和一切以量化判斷,讓我在追求效率時變得冷漠無情。我走在一條其實頗為正確的道路上,但,過度的名聲卻讓我的中心軸偏了。
——李開復《向死而生》
如果我們的理想是用「更」、「最」之類的詞語來定義,就需要小心了。
為錢為名的理想,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用某個結果去證明自己,當你陷入到證明這個過程中,那你證明的參照標準是什麼?你的對標對象是誰?你的假想敵是誰?
現實是,每個人在不同階段,他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當你達到當初設定的標準時,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隨着你的能力和經驗的提升,你會上升到另外一個圈層,但你發現,你那麼拼盡全力的成果,在下一個新圈層看來,也許只是一個起點。你的滿足感馬上被匱乏感代替。
所以,你會無意識的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為下一個、再下一個、再再下一個的目標而努力。但你的快樂、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只有在完成目標的那一瞬間發揮作用。當你把做事的結果看得很重,在達成目標之前的整個過程中,你都要不斷面對失敗的恐懼、無常的焦慮的可能性。你就陷入「不斷努力」的死循環里。
而更現實的是,在這個社會上,你永遠不可能成為唯一的最優秀的那個人。即便你可以成為那個唯一,你的心態也會擔心後面的人跟上來、趕超你。你的危機感遠遠大於幸福感,所以,不快樂就變成了大多數人的人生常態。
理想——自我否定的開始
當我們說到「理想」這個詞的時候,除了先入為主的正面積極的意思,背後會有一些附加含義——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
理想,本身並不是現在這一刻存在的,而是在未來某一時刻可能發生的存在。同時,理想隱含着"未來一定比現在好"的意思。
如果說教育是為了成為理想的自己,那這句話背面的潛台詞就是我現在不好,我身上有很多不足,我是在否定現在自己的存在,而如果你對成為這個理想自己的意願特別強烈,你就是在非常無情的否定你現在的自己,你的內在動力是逃離現在自己。
當你寄託於未來的那個自己去拯救現在的你時,你會無時無刻的活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你會看不見自己的優點、努力和付出,會很容易挑剔自己,只能看見片面的自己,久而久之,在達到理想目標之前,卻會先建立一個「我不夠好」的信念,影響你之後的一生。
理想的動力——是逃離當下的恐懼
在你減肥沒有成功的時候,你會不斷的看見自己不完美的身材,評判自己懶和饞、沒意志力,是個失敗的人。而你卻看不見每天都在進步一點點,即便成果並不明顯。
通常年初定的全年個人計劃,到年底的時候,總是有很多沒有完成,除了目標制定的方法問題,還因為你在沒有達成目標之前,所有時間都是失敗的時間,這種幾乎全程的挫敗感,並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了的。而你達成的那一刻,也僅僅帶來一瞬間的快感。
現在很多人想做短視頻,想寫公號文章,設定了一個理想、美好的願景,卻時時刻刻想第二天就達到理想的樣子。但是,如果不堅持、不沉澱積累,不犯錯、不嘗試,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
在從0~1、從小白到熟練這個過程,你會學習、看到很多比你牛的人和產品——10萬+的文章、破千萬的播放。如果對自己認可度很低,只要你沒有達到你的理想目標,你就經常在挫敗感中,對未來更加的焦慮。從當初對理想的自己的激動,到後來的自我懷疑。
最終,在不斷的自我否定過程中,你會給自己打上「無數個負面標籤」,而這些標籤就成為你的代言人,你的「理想」不知不覺就把你塑造成「你最討厭的那個人。」
人生可以有理想、有目標
但目標和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
過去,我總覺得時間還很多,等我完成一件一件的任務,但當倒計時時,我才發現,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是,捨本逐末,把最要緊的事擱到最後,卻把人生最彌足珍貴的時光,浪費在追逐哪些看起來五彩斑斕的泡沫。 ——李開復《向死而生》 那麼什麼叫教育?
我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文憑,不僅僅是為了理想的自己,不僅僅是為了更好的自己。這些都是教育的副產品。我們不能用「不是」這個詞,來否定這些存在的可能。
我現在的觀點:教育是讓一個能擁有接納自己、享受當下,用喜悅狀態做事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贈品。
首先,先認清楚理想這個詞,它只是一個想法。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在此刻並不擁有,當下你也不可能是那個理想自己,否則就稱不上「理想的自己」了,理想只存在於未來的某個時間。同時,它隨當事人的認知不斷的變化——你童年的理想、大學的理想和為人父母時候的理想,都不一樣。
此外,未來也是極其不穩定的,除了不可抗力的自然影響,還有時代、科技、觀念等因素的不斷變化,你用一個「不穩定的理想+多變的未來」作為努力前進的方向,很可能除了作為自我存在感的安慰劑,更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妄念。
執着於活在未來的理想,你對現在就有很多的不滿意,你無法盡情的享受已經擁有的,甚至,你都看不見你所擁有的。你就會得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人生挫敗感悟。
接納和享受現在的意思,就是要活在當下
接納現在的自己,就是全然的接納,包括現在的優點和不足。不評判,對自己沒有負面的評價。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能哭會笑,有好有壞的人,而不是理想化的完美形象。
當你能接納自己的時候,接下來,你所有的行動都是在平和的狀態下進行。對自己有清晰完整的認知,因為你的自我接納,所以你也就不需要他人的意見,也不會受到他人的影響,這就是成為一個人的重要基礎。
享受,當你完全接納了自己的全貌,也就沒有負面內耗的對話,你不會因為否定自己的缺點,而把焦點放在對過去的後悔中,也不會把焦點放在對未來更好的你的期盼中,因此,你可以享受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沒有了任何對抗,也就沒有了恐懼和焦慮,你做任何事情都處在一種心流的狀態下,全神貫注,無論這件事難易程度,你的專注可以讓你所做的事更具品質,也就是進入忘我的狀態。
喜悅,當你能全然的享受你所做的事情,這種喜悅的感覺跟事情的大小、價值高低都無關,喜悅不是從外在事物中衍生出來的,而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這種喜悅的狀態,是根據你享受當下的程度來決定的,在整個過程都會是充滿喜悅的,同時,這種感受的主動權是在你自己手中。
因為帶着喜悅狀態做事,不需要去證明自己什麼!所以,你真正享受的不是你所做的事,而是做事時的那種狀態,而那種狀態會給你帶來身心合一的喜悅感覺。
但如果你要去做證明自己的事情,那是需要建立在外物的基礎上,也就是在二元對立基礎上,這樣,就進入到不穩定狀態,你馬上會感受到不確定所帶來的壓力,同時,你把「自己人生」的主動權交給了別人。就會有兩種結果:一個是滿足別人的標準,一個是不滿足別人的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你並不會很好受,而只有達到別人標準的剎那,你才是快樂的。
執着理想——讓你遺憾的起點
2020年,我們經歷了很多事情。疫情讓很多人對生活、工作、自己的一些觀念有了改變。生命的脆弱讓我們重新審視過去。
除了中國的疫情,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莎拉波娃宣布退役的原因。
她在談到科比的時候說:「我認為,有時候我們在人生旅途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脆弱的,當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我想,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所以在那一刻,我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很好的思考,我做出了這個決定。」
如果某件事讓你意識到人生的真正意義,那這一刻你就要好好規劃下我的未來了。
我們普通人可能沒有經歷過特別大的成功,都是平凡的小成果。但像包括李開復、莎拉波娃、這些成功人士,他們不斷超越自己,獲得過無數的讚美和榮譽,在他們的領域,都是非常成功的人之一。
他們達到了大部分人的「理想的自己」,但經歷了「死亡」的提醒,冷靜下來的時候,那些過去堅信的信念,在「卸妝」之後,展示出本來的樣子,同時,也照見了自己現在的樣子。
獲得了理想的自己,錯過了現實的生活
還是想引用李開復《向死而生》里的話:
人生在世,無論理性、感性,我們所能知、能見、能感的實在是太少了,除了盡力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斷提升自己,體驗人生的諸多可能也同等重要。世間的事並不能都按照計劃進行,各種緣分,偶遇都值得珍惜。因果難料,不能只用統計方法去推測一件事的因果,也要傾聽內心聲音的指引。 懂得不被表象的量化標準綁架,學會不用別人的標準參與競賽,從容走自己的路。我發現我太在意別人怎麼看我了,我想要把自己塑造成某種可以留存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李開復《向死而生》 如果教育是為了成為理想的自己。理想的自己,往往可能是「成為別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另外一種說法。那麼大部分人的理想還是會選擇成為更有錢、更有名的自己,來證明自己。
當然,理想的內容,無關好壞對錯,每一個選擇都有好處和代價,只要你能全然接納,享受其中,也是一件很不錯的人生體驗。
「文憑」、「理想的自己」、「更好的自己」、「財富、名氣」,這些都是靜態的目標,這些目標都是指引你前進的方向,對每個人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要做的是把最終理想的目標拆解為多個可執行的小目標,變成當下可執行的具體事情,同時,用「接納、享受、喜悅」的三個維度去體驗、去完成具體事情的整個過程。
如果在執行的過程中,有不快樂的感受出現,先停下來,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要用意志力去壓抑負面感受,否則,這個感受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爆發。去體會它,也許它是在告訴你「某些地方出了什麼問題,需要你去調整」。
你可以帶着「未來理想狀態」的正面感覺,去體驗當下;但不要帶着陷入「還未達到理想」的焦慮,在當下中煎熬。
理想令人着迷,同時,也不要忽略當下的美好生活。
願每個人用飽滿的當下,去接納、享受、喜悅的自己,當下就已經很理想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