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臧棣诗歌)
作品原文
虚拟的热情无法阻止它的封冻。
在冬天,它是北京的一座滑冰场,
一种不设防的公共场所,
向爱情的学院派习作敞开。
他们成双的躯体光滑,但仍然
比不上它。它是他们进入
生活前的最后一个幻想的句号,
有纯洁到无悔的气质。
它的四周有一些严肃的垂柳:
有的已绿茵密布,有的还不如
一年读过的书所累积的高度。
它是一面镜子,却不能被
挂在房间里。它是一种仪式中
盛满的器皿所溢出的汁液;据晚报
报道:对信仰的胃病有特殊的疗效。
它禁止游泳;尽管在附
作者简介
臧棣(1964年-),出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
其曾获《作家》杂志年度诗歌奖,凭借《写给儿子的哀歌》获得第三届钟山文学奖诗歌诗评类作品奖,曾入选“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风吹草动》《新鲜的荆棘》等。[2]
诗人柏桦引用弗罗斯特的名言“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来评价臧棣的诗歌。弗罗斯特主要是在解释一首诗生成的过程,最初的情绪和意象引导了愉悦的写作冲动,然后水到渠成一行接一行,最终在隐秘的智慧里结束。而从阅读的角度而言,甫一接触臧棣的诗歌,人们便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愉悦,它由每一个单独的、漂亮的句子带来,主要源自于诗人的语言,首先在修辞层面冲击了我们的视域,读诗的时候获得了异样的快感,似乎有点眩晕,那种激动的兴奋感悬留在行句间。每一首诗里面的小单元、短结构,是感官的,是肉体的,是用隐喻、想象力处理经验(臧棣讲过想象力达成诗的效果,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诗即隐喻),把读者带入修辞的愉悦,愉悦的冲动之中。
在臧棣的诗中,同样有许多拗口难懂的句子,需要付出一些脑力才能理解。它们可能是被变形的个人经验,是纠缠的、含混的语义表达等等,有意无意地制造了理解的困难,像不听话的小马踩在读者微痛的神经。[3]
有人认为臧棣的诗太过晦涩,有人甚至批评他的诗过分地重视技巧。而臧棣早在1990年代论述后朦胧诗时就提到了“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即在探讨写作的可能性。在他看来,诗的技艺是必须的,甚至是支配性的,而强调诗歌作为一种写作行为,某种程度上即是对外界所谓他诗歌晦涩说法的回应,作为一个对写诗极具抱负野心的诗人,臧棣在写作的路上也比多数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