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乳汁拌蒸(《雷公》)的方法。宋代有硫黃青鹽制、鹽蜜制、蒸製(《聖惠方》),硇砂制、艾制(《博濟》),焙制(《總錄》),米鹽制、童便酒制(《三因》),酒浸焙乾(《朱氏》)等炮製方法。明代有辰砂附子制(《奇效》)、酒洗(《回春》)、炒(《啟玄》)等方法。清代用絡石藤製(《霍亂》)、姜制(《治裁》)、酒炒(《醫醇》)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木瓜: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略泡,潤透或蒸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碎屑。 2.炒木瓜:取淨木瓜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取出放涼,篩去碎屑。
【飲片性狀】
木瓜呈類月牙形薄片,長4~8厘米,寬0.7~2.5厘米,厚1毫米。表面棕紅色或紅棕色,凹陷部呈棕黃色;周邊果皮紅色或棕紅色,有皺紋;質脆,易折斷;氣微,味酸微澀。炒木瓜表面黯棕色,有焦斑,味稍酸澀。
【質量標準】
木瓜水分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0.6%,酸度pH值應為3.0~4.0,浸出物不得少於15.0%。含齊墩果酸和熊果酸的總量不得少於0.50%。
【炮製目的】
木瓜味酸,性溫。歸肝經、脾經。具有舒筋活絡,和胃化濕的功能。 木瓜水潤或蒸,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軟化藥材,便於切片,其作用基本相同,偏於舒筋除痹。用於濕邪痹阻經絡、筋骨、肌肉所致的筋脈拘攣,關節不利,腰膝酸痛無力,腳氣等。炒木瓜酸味減弱,偏於和胃化濕,亦能舒筋,多用於嘔吐、泄瀉、轉筋。
【臨床應用】
1.生用或蒸用 (1)風濕痹痛:用本品與乳香、沒藥,蒸熟研膏,入生地黃汁,酒送服,治濕痹項強筋急,不能轉側,如木瓜煎(《御藥院方》)。亦可與附子(炮,去皮臍)、牛膝(酒浸一宿,焙)、五加皮、薏苡仁等配伍,治寒濕相搏,筋骨疼痛,行步艱難,夜多小便,有溫經散寒,除濕止痛的作用,如木瓜丸(《楊氏家藏方》)。 (2)腳氣:常與紫蘇、吳茱萸、檳榔、陳皮等配伍,用於濕腳氣,足脛腫重無力,行動不便,或麻木冷痛等證,有逐濕通絡,調氣舒筋的作用,如雞鳴散(《朱氏集驗方》)。若用於干腳氣,證見足脛不腫,反日漸消瘦,麻木酸痛,飲食減少,時作乾嘔,大便秘結,小便赤短,則常與黃柏、知母、牛膝、苡仁並四物湯合用,有和營活血,利濕清熱之效(《中醫內科學講義》)。若與大腹皮、羌活、紫蘇、木香配伍,可用於腳氣衝心,胸膈痞滯,煩悶,如木瓜散(《傳家秘寶方》)。 2.炒用 (1)吐瀉轉筋:炒用或蒸用均可。本品與藿香、砂仁、半夏、扁豆、厚朴等配伍,用於夏月飲食失調,濕傷脾胃,突作嘔吐下利,胸膈痞滿,有健脾化濕,升清降濁之效。若配吳茱萸、茴香、紫蘇、炙甘草、生薑,可治吐瀉不已,轉筋胸悶,具有化濕和中,舒筋止痙作用。 (2)血虛轉筋:由於本品能柔肝舒筋,若與當歸、白芍、熟地、知母等補血滋陰藥同用,可治血虛不能濡養筋脈而致的肌肉抽搐,腓腸肌痙攣。 (3)赤白痢疾:可與車前子、罌粟殼等分為末,米飲調下,用於赤白痢疾,日久不愈,具有化濕和中,澀腸止痢的功效。
【參考資料】
皺皮木瓜含皂苷、黃酮、鞣質、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維生素C以及富馬酸等,從中分離出齊墩果酸,乙酰熊果酸、樺木酸、乙酰坡模醇酸及甾醇等成分;葉中含柚皮素葡萄糖苷、柚皮素、山柰酚-3-三葡萄糖苷、異氯原酸;花瓣含天竺葵素及其3-半乳糖苷、矢車菊素的葡萄糖基半乳雙糖苷、越橘花青苷、白除蟲菊苷及微量翠菊苷。光皮木瓜含蘋果酸、酒石酸、枸櫞酸、抗壞血酸等,對其脂溶性成分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從中分離得到8個五環三萜,7個有機酸(含已報道的酒石酸),2個黃酮,2個甾醇,1個脂肪醇:葉含忍冬苷、表兒茶素。毛葉木瓜含蘋果酸、酒石酸、枸櫞酸、抗壞血酸、黃酮類和皂苷;葉含異氯原酸和兒茶素。日本木瓜含原花色苷的二聚體和多聚體、(-)表兒茶素、(+)兒茶素、蘋果酸;葉含槲皮素苷、山柰酚P3-三葡萄糖苷、表兒茶素等。綜合看來,木瓜中所含成分可分為甾醇、有機酸、黃酮、五環三萜及其苷類、原花色素單寧等。 從木瓜果實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離了4個化合物,利用現代波譜技術進行結構鑑定,它們分別為對苯二酚(1),3,4-二羥基苯甲酸(2)、槲皮素(3)和3-羥基丁二酸甲酯(4),2,2-二苯基-1-苦肼基自由基清除試驗表明化合物(1~3)顯示抗氧化活性。
實驗表明,皺皮木瓜總黃酮含量,生品為0.9995%,蒸製品為2.525%,炒製品為3.830%;光皮木瓜總黃酮含量,生品為2.301%,蒸製品為3.510%,炒製品為4.387%。說明經加熱處理後對木瓜總黃酮含量有顯著的影響。
木瓜具有抗腫瘤、保肝、抑菌等作用,對機體免疫有影響。現在應用於:治療急性病毒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菌痢、風濕性及類風濕關節炎、三叉神經痛,配合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
比較了兩種軟化方法,潤法和蒸法對木瓜成分的影響。實驗以總有機酸、總黃酮和齊墩果酸為指標成分,對木瓜原藥材、潤制木瓜、蒸製木瓜進行了含量測定。結果表明,兩種軟化方法對各種成分的影響無明顯差別。但潤法需要的時間較長,蒸法工時較短,但需要消耗能量,軟化木瓜時可根據生產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法。取木瓜片用黃酒拌勻悶潤15~20分鐘,置炒鍋內,在100℃(藥材表面溫度)炒制10分鐘為酒制木瓜炮製的最佳工藝。木瓜經酒制後,質量穩定,該炮製工藝穩定、可靠。
【附】
文獻摘錄:「蒸熟,去皮子」(《聖惠方》)。「剉,童子小便、清酒各一升,煮爛絞汁」(《三因》)。
【總結】
木瓜古代炮製方法較多,但輔料製法占主要地位,而炮製目的則未見記載。《雷公炮炙論》還對炮製工具提出了「凡使木瓜,勿令犯鐵,用銅刀削去硬皮並子,薄切,於日中(曬)……」木瓜的應用,在古方中卻以生用較多,也有部分方劑中的木瓜要求用輔料制或蒸製,炒用者少見。 現今,木瓜的炮製品較單一,《中國藥典》只要求洗淨潤透或蒸透趁熱切片,《全國炮製規範》僅要求洗淨蒸透趁熱切片,其他地方規範也大致如此。現在蒸製的程度也與古法不同。古法要求蒸至「如膏煎」、「蒸爛」、「蒸熟」,或者與輔料共蒸爛;現在則要求蒸軟,便於切片。可見蒸製的目的與古法不同。 目前,用於臨床的木瓜實際上主要為蒸木瓜,部分地區用生木瓜,炒木瓜基本上不生產。蒸木瓜和炒木瓜的作用究竟是否有區別,尚需作藥效學方面的研究,若二者區別明顯,則應恢復該炮製品的生產和使用。 [1]
【炮製方法】
1.木瓜:《雷公炮炙論》:「凡使木瓜,勿令犯鐵,用鋼刀削去硬皮並子,薄切,於日中曬。卻用黃牛乳汁拌蒸,從巳至未,其木瓜如膏煎,卻於日中薄攤,曬乾用也。」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略泡,蒸透,切薄片,乾燥。 2.炒木瓜:取木瓜片,用微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
木瓜為類月牙形薄片,表面棕紅色或紅棕色,凹陷部呈棕黃色。周邊果皮紅色或棕紅色,有皺紋。質脆,易折斷。氣微,味酸微澀。炒木瓜表面暗棕色,有焦斑,味稍酸澀。
【炮製作用】
木瓜性味酸、溫。歸肝、脾經。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的功能。用於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如治吐瀉轉筋的木瓜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木瓜質地堅硬,水分不易滲入,軟化時久泡則損失有效成分。蒸製軟化後切片較易,其片彤美觀,容易乾燥。其作用與生品基奉相同。炒木瓜酸味減弱,偏於和胃化濕,亦能舒筋,多用於嘔吐,泄瀉,腹痛,轉筋。
【炮製研究】
南北朝劉宋時《雷公炮炙論》有乳汁拌蒸。宋代《太平聖惠方》有鹽蜜制、硫黃青鹽制、蒸製;《博濟方》有硇砂制、艾制;《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有米鹽制、童便酒制。明代《萬病回春》有酒洗。清代《類證治裁》有姜制等炮製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