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杆镇
木杆镇位于大关县最北端,东北与盐津县中和镇接壤,南与本县吉利镇相连,西北同永善县细沙、团结乡接界,西南与高桥镇毗邻。镇人民政府驻地新街地处盐(津)大(关)永(善)三县边沿结合部,海拔1180米,距县城76公里,213国道临街而过。面积241.14平方千米,形状近似大关县,就象是一个缩小了的大关。全镇属山地高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1]
目录
历史沿革
民国初年为大关乡辖地及绥江县所辖飞洒地--元亨里(今木杆、漂坝、元亨村委会部分),民国30年(1941)建木杆镇(不含今甘顶村委会),民国36年绥江县所辖元亨里划归木杆镇,1950年与今高桥镇合划为大关县第六区,1953年春与高桥分设为第八区,1958年改称木杆人民公社,1961年称木杆区,同年区驻地由老街迁大园子,取名新街,1970年复名木杆公社,1984年又称为木杆区,1988年改为木杆乡。2002年撤乡建镇后为木杆镇,全镇辖振兴社区、木杆、银吉、元亨、漂坝、细沙、甘顶、丁木、向阳1个社区,8个村委会,占国土面积的18.3%,森林覆盖率48%。2003年全镇人口25236人,其中农业人口25172人,占总人口总数96%;有苗族1644人,占总人口的6.27%。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2563人。
历史人文
据记载,清雍正二年二月(1724年)刘、李、欧阳三姓人家从湖南逃荒至四川叙府(宜宾),沿五尺道入滇,行至漂坝落脚。举目四望,莽莽荒野,林木参天,蒿芥蔽人,野兽成群,遂定居下来,搭棚为屋,采果渔猎,刀耕火种,繁衍后代。自此,木杆境内便有了
人烟。清乾隆年间,官铜在副官村辖内金沙江上落水,民众打捞无获,官绅愿以桧溪十地(今永善县桧溪镇)划归老县,请老县代赔官铜,此时,在木杆的细沙、漂坝、银吉等地有了铜矿的冶炼。划地后,剩下木杆、元亨里仍属副官村,但与之全不接界,成为副官村的"飞地",1910年副官村改称绥江县,此后几经周折,至1947年10月,"绥江之'飞洒'、大关之'抠沱'"的木杆、元亨等地才划归大关管辖。
木杆历史虽然不长,但各地迁入的人口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木杆一直就有着较为浓厚的文化基础,房屋建筑与湘西、川渝南部边缘地带相似,各种文化活动甚为活跃。解放前就自发组织有龙灯舞、唱花灯、牛灯、狮子舞等,1988年龙年春节,在木杆镇街上以彭道敏、钟道源、罗朝礼、杨承松、赵学文、张明芬等人成立了舞龙领导组,并由罗朝礼、彭道敏等手工做起了龙,在春节期间在中学球场、新街、老街舞起了龙灯,盛况空前,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了木杆,除此之外,2000年又逢龙年春节,上述地方名人又筹备舞起了龙灯。2012年上述名人相继离世,龙年舞龙的文化活动便停止了。除此之外,木杆老街街上还不时有打围鼓、唱道琴的;解放后,乡里、学校组织演出过许多歌剧、话剧、歌舞等剧目节目。
木杆的木串架房建筑具有地域文化特点,这种建筑完全由木结构组成,榫眼相扣,数间房串成一个整体房架,牢固结实,不怕地震。历史上曾有许多建房的能工巧匠,其中清末民初的胡洪禧精通大墨(立房架)、小墨(雕镂刻),声名远播,他承建的向家住宅,竖房架时不用木工工具,眼口不加楔子,不削榫头,几百只榫眼严丝合缝,不差分毫,此房建成百年仍然结构不松,拼板无缝,一直作为前镇政府办公驻地。今天,走在木杆的乡村,所见大都还是这种建筑,只不过墙壁已使用泥土、沙砖或空心砖了。木杆历史上还有过许多庙宇,如大佛山寺庙,木杆河场的文昌宫、禹王宫、武庙、川主庙、灵官庙,漂坝场的黑神庙、邱元寺、东皇殿等。木杆因地处三县交界,山峦重叠,周围都是深山老林,一度曾匪、霸横行,并盛行种植罂粟,直到解放后,这些社会毒瘤才被人民政府彻底清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