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朗讀者 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着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於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2017年12月,獲得「2017中國綜藝峰會匠心盛典」年度匠心製片人獎和盛典作品獎。

目錄

播出計劃

2016年5月11日,CCTV-3綜藝頻道在廣州舉辦 《領航中國綜藝創新改變未來》的創新節目推介會,這可以說是央視綜藝頻道2016年面向廣告商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董卿、朱迅、尼格買提、李思思、李佳明、楊帆、馬躍,幾乎是央視三套全部的主持陣容一起亮相,可謂星光熠熠,而與他們共同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是央視綜藝頻道在今後的發展新戰略和數個創新節目,可謂目眩全場。

這次推介會上,央視綜藝頻道拿出了自己的創新王牌,一舉推介8檔大型創新季播節目。其中有6檔節目已經列入了製作和播出計劃,將在6月開始陸續推出,分別是 《中國民歌大會》、 《朗讀者》、 《國家寶藏》、 《齊力奪金》、 《全家拍拍樂》、 《好好學習》。還有兩檔節目 《中國廣場舞大會》、 《一路驚喜》也列入了擬研發推出的項目。

簡述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着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於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

朗讀者》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傾情演繹來自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國家頂級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最終節目將會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

主持人

朗讀者》是着名節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電視經驗的一次全情綻放,她不僅擔綱節目的主持工作,還首次以製作人的身份轉型大型電視節目的幕後製作,呈現出不同於以往主持人的另一面。

董卿表示 《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觀眾遇見了大千世界。

首播

12期節目,68位朗讀者,節目中選了很多老人。從第一期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到最後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對「青春」的理解,他們中最年長的102歲。

12期節目,68位朗讀者,節目中選了很多老人。從第一期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到最後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對「青春」的理解,他們中最年長的102歲。

朗讀者》於2017年2月18日起,每周六、日晚八點檔黃金時間於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聯合播出。

首期節目中,圍繞主題詞「遇見」,六組嘉賓依次亮相。既有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等行業名人,也有鮮花山谷夫婦、無國界醫生蔣勵等素人,特別是96歲的着名翻譯家許淵衝壓軸登場打動無數觀眾。每位嘉賓通過朗讀一段曾經打動過、激勵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的文字,展現不同的人生故事。

首播反響

「慢下來」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2017年第一季度已經過半,與以往泛娛樂類綜藝扎堆、同質化嚴重有所不同,各台的節目類型更加多元化,央視打造的一系列文化類節目表現尤其搶眼。春節期間熱播的 《中國詩詞大會》激發了全民的千年「詩心」,正在熱播的 《見字如面》通過書信展現歷史;剛播一期的 《朗讀者》,則通過朗讀精美的文字,用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進而傳播精神、展現人生。

朗讀者》自2017年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在央視綜合頻道和綜藝頻道聯合播出。首周兩期節目後,各方好評不斷。豆瓣評分9.4,首播當晚更是持續占據微博熱搜榜單前列,張梓琳、許淵沖等嘉賓也紛紛成為熱搜名人。

國家一級導演、董卿的好友婁乃鳴在看過節目之後說:「用兩個字來形容第一觀感就是『驚了』!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哪裡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評價節目稱:「滿電視都是明星玩遊戲,央視的 《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節目播出後,再次引發微博和朋友圈的熱烈轉發。嘉賓的人生感悟也令眾多觀眾感慨萬千:「我等 《朗讀者》等了整整一年, 《朗讀者》,重點落在了『者』上,以人為本,解釋的還是人。片頭看得我熱淚盈眶,讀到了優美的語錄,讀到了精彩的人生,看到了河山大好,看到了愛」;「在 《朗讀者》你可以遇見多年前的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己,和未來希望的自己。在文字中放飛想象,在朗誦中感悟人生」。

創作心聲

「真情實感比朗誦技巧更重要」

2016年3月,董卿就在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希望通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充沛的情感溫度去打動觀眾。經過近一年的籌備策劃, 《朗讀者》終於與觀眾見面,身為製作人的董卿顯得很興奮,前晚接受記者的微信採訪時,一上來就帶着製作團隊高聲歡呼,表達喜悅之情。

董卿稱自己從事傳媒行業已經有22年,「是時候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做 《朗讀者》一方面是因為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同時對人也很感興趣」。時代背景和個人興趣同步共鳴, 《朗讀者》由此誕生,「像是尋找吻合度的產物,因為 《朗讀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節目中,嘉賓在朗讀篇章之前,還會講述自己的故事。「先講故事,後朗讀,是希望大家在對這個人物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和豐富的了解之後,對他的朗讀能夠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說。

對於朗讀嘉賓的選擇,董卿表示標準就是有影響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對方有獨特的人生經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揚的特別品質。董卿坦言,最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後來發現,其實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或者說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經歷和感悟,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星素結合」呈現的效果令製作團隊非常滿意,「像第一期里的鮮花山谷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普通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生活,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朗讀者》目前已經完成前幾期的錄製,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都震撼了全場。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 《寫給母親》,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作家劉震雲也參加了節目錄製,帶有口音的他成為朗讀者中的「另類」,董卿解釋:「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並非這個節目最想展現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節目的核心,真情實感才是節目最打動觀眾的地方。」

中國詩詞大會》和 《朗讀者》先後成為爆款,是否意味着文化類節目即將迎來春天?董卿覺得時機尚不成熟,但自己參與的兩檔節目走紅起碼是個「風向標」,她表示:「文化類節目其實很難做,需要更精心的設計。我們現在是盡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認知和記憶。首播之後的反饋和好評如潮,給了我們更多的信心。」

嘉賓素描

江一燕:致敬恩師

第八期節目以「勇氣」為主題,同時也迎來影視演員江一燕的亮相。

在節目裡,江一燕向董卿及觀眾講述了「老師」一詞給自己帶來的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自己對它理解的深刻含義,並在現場深情朗讀陳忠實先生的經典文章 《[[晶瑩的淚珠]]》,向祖國的每一位園丁致敬。

斯琴高娃朗讀 《寫給母親

斯琴高娃14歲登台,縱橫影壇50多年。從雍容大氣的西北老太太、底層小人物的黨員二楞媽到康熙皇帝背後賢德的孝莊皇后,無數身份地位迥異的母親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繹出「一人千面」的境界。完美的熒屏形象與淋漓盡致的演技征服一批又一批的觀眾,無不讓人看後拍手稱讚。其實在她的心中,母親對她的人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戲中我演了這麼多母親的眼淚,其實都來源於戲外我母親的眼淚,所以我演繹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我媽媽的影子。」斯琴高娃說道。

陸川為多年來關注自然、默默守護可可西里的人們朗讀

陸川不相信眼淚?

2004年,導演陸川代表作 《可可西里》上映,引起轟動,同年他憑藉這部影片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雖然可可西里的名字美麗,但在那裡發生的事情卻現實而殘忍。陸川曾經說過,「 《可可西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找到了拍一輩子電影的方法。」

當陸川在 《朗讀者》回憶當時拍攝的情景時,對於本期的主題「眼淚」有着獨到的見解,「我希望這個片子冷峻一些,看整個電影的時候覺得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淚。」

無國界醫生蔣勵:炮火中迎接新生命

蔣勵是一名無國界醫生,2013年4月前往武裝衝突頻發的阿富汗地區進行為期3個月的醫療救援工作。在戰火紛飛的異國,她每天要迎接近40位新生兒的誕生,槍林彈雨也曾令她感到恐懼,但孩子們渴望和平的眼神給了她動力。她朗讀了鮑勃·迪倫的歌詞 《答案在風中飄揚》,送給戰爭當中降生的孩子們,希望他們一切安好,「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永遠被禁止……」

鮮花山谷夫婦:十年打造的花海

四川成都金堂縣有一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一年四季花開不敗。這個鮮花山谷是丈夫周小林對妻子殷潔的承諾——為了實現妻子想擁有一個花園的夢想,丈夫傾盡所有、用十年時間打造出了這片花海。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一個浪漫的男人,我是一個幸福的女人」。這對夫妻帶着相伴26年的情感來到 《朗讀者》的舞台,念着朱生豪的情詩:「我一天一天發現你的平凡,同時卻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愛你……」詮釋着相濡以沫的浪漫。

翻譯家許淵沖:翻譯是生活驅動力

曾將 《詩經》、 《楚辭》、 《唐詩》、 《宋詞》、 《西廂記》、 《牡丹亭》等中國文學名篇翻譯成英語和法語,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文學翻譯獎」的96歲翻譯家許淵沖,受邀參與 《朗讀者》錄製。追憶往事,他講述了為追求女同學而翻譯林徽因 《別丟掉》的經歷,動情之處一度熱淚盈眶。近百歲高齡的他如今每天依然堅持工作,「翻譯仍是生活的驅動力,每天能陪伴我工作到凌晨三四點」。

節目評價

朗讀者》、 《見字如面》等一系列節目正是填補上了這處空白。這也許是無心之舉,但結果卻相當有意義。你可能無法想象自己的父母會自行上網搜索 《奇葩大會》,並且對其中選手的造型和言語毫無芥蒂。個性張揚的追求對於年輕人們而言是一種宣洩,然而對大多數的父母輩們而言,這其中的價值觀是有衝擊性的。但 《朗讀者》不同,它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因此,你可能會發現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對這檔節目讚不絕口。

這使人看到了文化綜藝節目的新希望。一個節目若內核浮泛,即使當下再紅火也很快會被厭倦與遺棄。與別的流行綜藝形式不同,文化綜藝節目天然是有使命感的,它自出生就被寄予傳承和改變的希望,也是區分此類節目優劣的重要指標。至少目前看來, 《朗讀者》做得還不錯。

朗讀者》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朗讀本身,每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很精彩,很吸引人。作為着名作家和茅盾文學獎得主,曾經叛逆的麥家,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麥家在 《朗讀者》節目中暢談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分歧、隔閡乃至衝突,與觀眾分享他對兒子的教育心得以及與兒子之間的相處之道,令人感慨。濮存昕,在節目中便自曝小時候曾患過小兒麻痹症,被同學起外號叫「濮瘸子」,以及誰也不願意和他在一個組參加體育比賽的往事。

朗讀者》中嘉賓分享的故事,並非簡單的過往經歷,而都有深刻的內涵或動人的情感在裡面。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沖講他年輕時為了追求女孩,翻譯過才女林徽因的詩 《別丟掉》的「獨家趣聞」,還是無國界醫生志願者蔣勵講她在阿富汗槍林彈雨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眾,也帶給了觀眾無限的思考。

不少人把 《朗讀者》喻為是傳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該節目的創辦意義。而節目中朗讀嘉賓分享各自的動人故事,帶給觀眾文學、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則讓這股「清流」更加透徹、明亮。正是這一環節的呈現及作用,使得原本能打八十分的 《朗讀者》,可以打上九十分,甚至更高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