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月至中秋(任晓英)

月至中秋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月至中秋》中国当代作家任晓英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月至中秋

临近中秋,阴雨连绵,天气逐渐转凉,思绪也如这天气般湿漉漉的,感觉能拧出水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中国人传统的节日,也是月圆人团圆的时日,与我却再也不会有往日欢聚的喜悦了。

节日最大的意义莫过于与家人的团聚。母亲在时,每逢节日,无论身居何处,无论有多忙,都会尽可能的赶回家,即便不能,也会及时给母亲打电话回去,听听她老人家的惦念,哪怕也有失望之后的埋怨,那也是幸福的,至少知道有人等有人盼。

记忆里,小时候的中秋节,是圆圆的月亮下母亲准备的一桌美食,是兄妹心心念念中父亲推门而入的欢喜,是一家人热热闹闹欢声笑语的平常日子。长大后的节日,是那一段再远也要赶的路程,是母亲站在窗前望眼欲穿的期盼,是回到家母亲眼角的笑意与掩饰不住的喜悦。现如今的节日,是无尽无声的思念,是人至中年的辛酸与无力,是历经悲欢与磨难之后没有退路的琐碎日子。

半年多的时间,尽管母亲不在了,当我一次又一次的从我的小城回到这个城市时,习惯性的还是第一时间要先回家。每一次走进小区,那熟悉的场景也是一次又一次触碰到我一直以来刻意隐藏的那个地方,抬眼看见那条小路、广场以及与母亲同龄的她的那些老伙伴,顷刻间眼泪蓄满眼眶。那个烂熟于心的电话再也打不通了,一直让我焦虑、担心、放不下、无时无刻挂念的那个人走了,那双穿越人群急切找寻我的目光再也看不见了。抬起头深呼吸,把眼泪生生的憋回去,回到家,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尽管已经接受了母亲离开的事实,心里还是有种生生的疼痛与难过,到处都有母亲的影子,好像她从未离开一样,只是感觉不到有母亲的温度,生活像失去了某种最重要的东西或者意义。夜深人静时辗转无眠的悲凉席卷身体的每一处,无助与孤单没有文字可以描述。也因此而怕过节,所有的节日都让我有种难言的失落感。

记得端午节时,弟弟提前说要带孩子回来,心里无比欢喜,这欢喜竟也让我热泪盈眶。给孩子们收拾好房间便下楼,一边心不在焉的跟邻居聊天,一边紧盯着门口。以前弟弟每次回家,母亲总会提前买好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及特色小吃备着,然后一遍一遍的望向窗外,望向门口,只为早点见到小儿子。如今,换做我来等,原来爱也是会传递的,那一刻,我像极了母亲。

弟弟到家已经晚上八点多了,两个双胞胎丫头全家人视为宝贝,她们长大了,也懂事了。一个抱在怀里,另一个也想抱在怀里,左边看看,右边看看,愣是分不清姐姐妹妹;问了弟媳,以为记住了,转身又糊涂了,许是没有长久在身边的缘故吧。次日,大哥一家也来我这里,小团聚,小欢喜,没有比这团聚与欢喜更让我觉得欢喜的事,哥哥、弟弟、孩子们,家人围坐,唠一段家常,说一些儿时的事,却总有一些场景会不经意间让我想起母亲而红了眼眶。看孩子嬉戏、欢笑,就觉得这平常日子里平淡的相聚时光竟也如此的让人心安。

人生不知道从何时起,就已进入了一场场的告别当中,与父母、与子女、与至亲好友、与生命中那些曾经以为很重要的人,留在身边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感性的人大抵都是这样,太过善良,太过容易被情绪左右,对于生活里哪怕是细微的美好感知都是热烈的,对悲伤的体会也更是难以自抑。

这半年多的至暗时刻,我从未如此的懒散,懒得读书,懒得写字,懒得运动,懒得认真也懒得用心,空空如也的灵魂亦如空空如也的身体。有一段时间一直奔波在路上,培训学习、参加各类会议,这样的忙碌一点也没有冲淡那份骨肉割舍的疼痛,于是,闺蜜抽空陪我以旅行的名义出去散心,置身空中,透过机舱,俯视晴朗的天空,形态各异的云朵犹如漂浮在水面的雪堆,白的纯净,蓝的澄澈,白与蓝相间、相拥,在一望无际的辽阔与深远中,感受着那一份腾空、起飞、翱翔以及片刻的忘我,身心所有的疲累顷刻间有了一种释然,相比这浩瀚,人是如此的渺小。

一场远行,亦如一场修行,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未曾到过的远方感觉到的不是陌生与距离,而是一种久违的熟悉与惬意,是一次次的清空与充盈,一次次的熄灭与重燃,一次次的与自己和解,也一次次的遇见那个不一样的自己。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路上,在长大的路上,在成熟的路上,在老去的路上,在遗忘的路上,在离别的路上,也在开始的路上。本以为在匆匆赶路中会无暇顾及心底里那些难掩的离愁别绪,会忘记些什么,却发现刻意去做的到头来都是徒劳。看着沿途的风景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只希望这悲伤与难过都如这路途的风景般成为过眼云烟。

月圆月缺,悲欢离合,碧海年年,冰轮岁岁,万家团圆,“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