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月光下的苏东坡(陈响平)

​​ 月光下的苏东坡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月光下的苏东坡》中国当代作家陈响平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月光下的苏东坡

我很喜欢看月光下的苏东坡,从他的描写中,我读出了色彩,读出了豁达。读出了意境,读出了哲理。月亮虽说总是那个月亮,但我感觉他的心境却是千变万化。

淡月《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清新的夜,气清月朗,没有尘滓,皎洁的月光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什么名利,那都是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苏学士虽然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什么时候能够退休,当个平民,过悠闲的日子。只要对一张琴弹奏,对一壶酒饮酌,对一片溪云观赏就可以了。

我从这些丽语中读出了豁达,也体悟到东坡先生的怀才不遇。从他引用的古代典藉中,我还读出了他对“人生虚无”这一问题的长期而认真的思索。他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他恬淡寡欲,无甚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清高而诗意。

人生很短暂,一切皆虚无,如掠过墙缝的阳光、似燧石取火的火花,黄粱一梦,稍纵即逝,怎么能不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圆月《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既然是“中秋月 ”,自然是圆月,表达的是“人、月、圆”三者间的一种喜悦心情。所用的是《阳关曲》调,含有别情。所述的是苏轼与其胞弟苏辙的久别重逢之情。赏中秋之月,歌相聚乐事,发聚后又别的离愁之感。

首句用笔“暮云”,富于波折。云遮明月,暮云收尽,清光又现。句中虽无“月光 ”字样,却早已“溢”出“清寒”,月光如水的神趣,让我们读出“积水空明”的视觉。

月明星稀,说明银河淡远 。面“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的本意表达是想说,银河本有声,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给人一种辽阔的视觉冲击力。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圆,恰如一面“白玉盘”。没有直叙赏月人,却全是悦目之意,人在其中。明月团,兄弟聚。“此生此夜不长好 ”佳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苏轼从36岁到44岁,八年多的黄金时光,一直浮萍宦海,沉浮度过,对人生体验深刻而全面。正因如此,才有“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生命体验,并从心底发出疑问,对前途有种未卜的隐忧!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于是,诗的意境就在苏轼笔下流淌而出。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充满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向天空,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每逢中秋,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令人有荡气回肠之慨叹!

醉月《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春夜,苏先生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明月当空,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映衬出月色的皎洁。

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而此时,苏先生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 ,即欲眠于芳草。浓郁的醉态,月下的芳草,喜悦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 ”。用修辞的手法“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结尾处,更是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苏先生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1]

作者简介

陈响平,笔名陌上牧笛、松间明月、江南。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煮字生暖,摄影书法,发表文学作品50多万字。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