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粗體文字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寫江上水手,表達對他們的同情。此詩和《負薪行》應是同時之作,結構也相似。全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詩寫土風,故文字也就樸素。

《最能行》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1]

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暮春,杜甫由雲安(今重慶市雲陽縣)到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這首詩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後不久所作。此詩和《負薪行》應是同時之作,結構也相似。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最能行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最能行》

峽中丈夫絕輕死,少在公門多在水。

富豪有錢駕大舸,貧窮取給行艓子。

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

欹帆側柁入波濤,撇漩捎濆無險阻。

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


瞿塘漫天虎鬚怒,歸州長年行最能。

此鄉之人氣量窄,誤競南風疏北客。

若道土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作品注釋

⑴最能,駕船的能手,劉須溪以最能為水手之稱。

⑵公門,即衙門,句意是說不重讀書,多習駕船,

⑶大船曰舸。

⑷艓,音葉,小船。窮人則駕小船謀生。

⑸《論語》,書名,孔丘弟子所輯,是封建社會的教科書之一。

⑹隨商旅,即指駕船。小兒大兒都指駕大舸的富豪的兒子。

⑺這兩句插寫操舟的技巧。漩,是漩渦,濆,是濆涌。《蜀諺》:"濆起如屋,漩下如井。"駕船的遇漩則撇開,遇濆則捎過。無險阻,如覆平地。

⑻《水經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缺處。有時朝發白帝(夔州),暮到江陵(宜昌),雖乘奔御鳳,不以疾也。"又李白詩:"朝辭自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同還。"

⑼目擊,親眼看見。征,徵驗。

⑽瞿塘,峽名。虎鬚,灘名。

⑾《宋景文筆記》:"蜀人謂舵師為民年三老。"舵師,即艄公。行最能,謂通瞿塘、虎鬚很容易。"行"一作"與"。

⑿《左傳》:"南風不競。"浦起龍注:"競南疏北者,競為南中輕生逐利之風,而疏於北方文物冠裳之客也。解者以為恃強慢吝,謬甚。"

杜甫認為氣量狹窄,並非由地理環境決定,而是因為缺乏教育,故以屈原為證。秭歸縣北有屈原故宅。"士"一作"土"。

作品鑑賞

杜甫夔州留意當地風俗人情關心百姓疾苦,寫下了姊妹篇《最能行》、《負薪行》以示同情。《負薪行》寫山中負薪女,《最能行》則寫江上水手。

夔州峽中男性大多不願讀書在官府求職,而在江上操船為業,富豪人家有錢駕大船,貧窮門戶靠駕小船為生。小兒只讀很少的一點書,年紀稍大就整束行裝隨商旅船學習鍛煉。那些出色的水手斜帆側舵穿波過浪,在波濤洶湧的大江上穩操舟船通行無阻,朝發白帝城,暮抵江陵,千里水路,一日即達,杜甫在夔州目擊此事才知果有其實。瞿塘峽、虎鬚灘兇險無比,這些歸州船夫卻習於水性輕易駛過。據說此地百姓氣量窄,誤趨南方逐利之風,對於北方文客卻顯隔閡,如果這裡真的沒有才俊之士,那麼為什麼山上有偉大詩人屈原的故居呢,可見人們多為生活所迫才棄讀書而走上輕死逐利之途。

名家點評

《後村詩話》:始言夔、峽二邦之陋,末以昭君、屈原勉勵其土俗,公詩篇篇忠厚如此。

杜臆》:"最能"當是峽中"長年"之稱。……"瞿塘"、"虎鬚",此峽中最險者,則歸州長年,必讓最能矣。

《義門讀書記》:二詩(按指《最能行》、《負薪行》)在夔州偶有所觸,信筆而書,自是大家數。此詩尤近漢、魏樂府。

《讀杜心解》:"競南疏北"者,競為南中輕生逐利之風,而疏於北方文物冠裳之客也。

杜詩鏡銓》:張雲:寫出楚人習慣操舟之態("欹帆側舵"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