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燦
生平
崇禎末年兵部給事中曾應遴第二子。曾燦出身官宦之家,曾任兵部職方主事。明亡後,曾燦削髮為僧,長年客游浙江、兩廣,僑居吳下二十餘年,後匿翠微山,與魏禧及魏際瑞、魏禮、彭士望等合稱「易堂九子」[1]。晚年游京師而卒。
「曾燦,字青藜,亦寧都人,給事中應遴仲子。歲乙酉,楊廷麟竭力保南贛。應遴以閩嶠山澤間有眾十萬,命燦往撫之。既行,而應遴病卒,贛亦破,乃解散。尋祝髮為僧,遊閩、浙、兩廣間。大母及母念燦成疾,乃歸寧都。以大母命受室,築六松草堂,躬耕不出者數年。後僑居吳下二十餘年,客遊燕市以卒。著有六松草堂文集、西崦草堂詩集。」[2]
詩文
《過淵明先生墓道》
只有青峰在,能逃亂世名。江河消酒力,天地托鐘聲。
彭澤官三月,柴桑老一生。為傷孤竹子,何以不躬耕。
《出都次蘆溝橋》
謝卻長安路,天心不易回。銅人雖未去,石馬可能來。
宮闕余寒照,山川盡劫灰。吾生太平日,幾見此蒿萊。
群動各有息,茲游成我閒。氣交寒暖候,春到有無間。
寒石自流水,夕陽多遠山。離離林下屋,時見鳥飛還。
殘臘無佳日,況當離別年。布帆從此去,江水正茫然。
貧賤愁中路,風波亂後天。好將今古淚,寄與夕陽船。
楓樹經霜秋色新,西風山郭起黃塵。排牆恥作今名士,築室嫌為舊黨人。
老馬僅存還戀主,敝貂猶在敢言貧。東南芳草牛羊下,可許浮生老釣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