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曾國藩:人生中只要不得罪一種人,即使得罪全世界,也可暢行天下

曾國藩:人生中只要不得罪一種人,即使得罪全世界,也可暢行天下

曾國藩:人生中只要不得罪一種人,即使得罪全世界,也可暢行天下
圖片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1]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清末漢族地主武裝湘軍的首領

很多人活着,總怕得罪別人,怕別人不高興。

此類人喜歡活在別人的感受中,他們的一生中,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出息。尤其是在官場或職場中,此類人即使獲得升遷,職位也做不大。

晚清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在二品高官的位置上,悟到了一條為官訣竅:人生一世,就不要怕得罪人,不過,也要有其目的和用意,因為只要不得罪其中一種人,即使得罪了全世界,也可以暢行天下。

曾國藩的方法,有違交際中「與人為善」的原則,但在官場或者職場中,有時不得不這樣做。

我們來看看曾國藩在朝為官時的一件真實案例,他當時幾乎得罪了滿朝文武,可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在仕途上的升遷。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

曾國藩給皇帝出了個餿主意

咸豐皇帝剛剛登基後,有3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擺在他的龍案上。

一件是廣西洪秀全起義,急需大筆銀子「剿匪」;二是大清王朝官員們的俸祿還未發放,可銀庫中僅有幾百兩銀子了;三是山東和河南段的黃河不在汛期決堤,十分古怪,導致大量老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咸豐皇帝本就是一個年僅19歲的少年,剛剛坐上龍椅,就遇到各地紛紛送來加急求助奏摺,一時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因此,在一天早朝時,要大臣們都出出主意,看看這3件事情,先辦哪一件?

朝中的大臣說法不一,但更多的人認為應該先發官員們的俸祿,賑災和「剿匪」都可以緩一緩。

每一項都需要花費大把銀子,而咸豐皇帝實在是拿不出銀子了。

曾國藩在朝堂上本不想說話,怕自己一不小心再次得罪咸豐皇帝,將他投進大牢,因此,不敢吭聲。可咸豐皇帝卻好像偏偏和他作對一樣,指名道姓地問曾國藩:「曾國藩啊,你對中華文化研究得很深,朕想問你,你覺得這3件事情該如何處理啊?」

曾國藩只好從文臣隊列中站了出來,跪在地上,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當下急需解決的事情是賑災和「剿匪」,因為廣西已經被洪秀全等匪首弄的烏煙瘴氣,而山東和河南的災民們飢腸轆轆,如果朝廷不賑災,老百姓也必定成為「匪患」。

曾國藩認為,在朝廷危難之時,官員們的俸祿可以緩發,等朝廷銀庫充盈後,再發也不遲。

曾國藩這個建議,立即遭到了朝中王公大臣的反對,都覺得曾國藩給皇上出了個餿主意,大家都認為給官員發放俸祿,才是大清王朝繁榮昌盛的根基所在,如果大家都沒銀子吃飯了,誰還去替朝廷辦事,去替皇上分憂呢?

咸豐皇帝本就是一個少謀寡斷之人,見朝中大臣爭論不休,也下不了決心,只好讓大家先散朝,容他思考一下再做決斷。

朝中的大臣們卻恨上曾國藩了,都害怕自己的俸祿不按時發放,開始不斷上奏摺彈劾他,說他剛愎自用,藐視朝廷文武百官等等,凡是能想到的罪名,都給他按上了。

曾國藩雖然忐忑不安,但也決定利用這個機會,給自己的升遷之路再拓寬一些。

曾國藩的方法,即使在今天,也被很多官場和職場中的人廣泛運用,並都收到了奇效,不斷獲得升遷。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