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諾海姆防線
曼諾海姆防線 |
中文名稱: 曼諾海姆防線 位置: 芬蘭建造於卡累利阿地峽 用途: 用來防禦蘇聯的防禦工事 背景: 1938年4月,蘇聯和芬蘭進行談判 |
曼諾海姆防線是芬蘭建造於卡累利阿地峽,用來防禦蘇聯的防禦工事。在冬季戰爭期間,它被命名為"曼諾海姆防線"來紀念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諾海姆。戰爭中有一些戰役在這個防線上進行。[1]
目錄
簡述
蘇芬戰爭中雙方皆有損失,芬蘭喪失了拉多加湖周圍的土地,
蘇聯為列寧格勒周圍獲得了一塊緩衝地帶,但喪失了國際輿論支持,並暴露了紅軍作戰能力的缺陷,而為後來希特勒發動進攻蘇聯的戰爭增加了信心。
3月15日的蘇芬和平協議阻止了英法聯盟通過挪威向芬蘭提供援助,也刺激了納粹德國於當年4月9日進攻丹麥和挪威。
蘇聯紅軍在冬季戰爭中的表現,使斯大林領悟到運用政治手段控制軍隊無法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戰爭過後,紅軍重新起用有能力的軍事指揮官,並加強軍隊現代化。對後來抵抗納粹德國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9年11月30日,蘇聯紅軍越過蘇芬邊界,直抵曼諾海姆防線,冬季戰爭爆發。
背景
1938年4月,蘇聯和芬蘭進行外交談判,希望和芬蘭聯合抵抗德國,並希望芬蘭將列寧格勒外圍領土和蘇聯北方領土交換,以達到保護列寧格勒的目的。但談判延續長達一年也沒有實質性結果,這時歐洲的形勢已經開始惡化。
當年秋季,蘇聯要求芬蘭將邊界從列寧格勒後退25千米,並租借漢科半島30年,以建設海軍基地,作為交換,蘇聯割讓兩倍的卡累利阿領土給芬蘭。
但漢科半島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蘇聯此舉的動機十分令人懷疑。當時的芬蘭政府拒絕了蘇聯的提議,蘇聯軍隊製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蘭政府拒絕。蘇聯以此為藉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諾海姆防線。
英法的作用
直到1940年2月,同盟國才決定援助芬蘭,2月5日同盟國考慮3月20日在挪威北部登陸10萬英國軍隊和3萬5千法國軍隊,穿過瑞典進入芬蘭,但需要在芬蘭政府要求英法支援的條件下。3月2日正式向挪威和瑞典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將這兩個中立國帶入同盟國一方。但12月時希特勒已經向瑞典政府照會,如果同盟國軍隊踏上瑞典國土一步,就意味着德國立即進攻瑞典。
當時瑞典和挪威政府都沒有同意同盟國的要求,戰後透露的文件證實,其實同盟國根本無意和蘇聯交火,只是想藉此占領挪威北部的鐵礦,以阻斷德國的戰略物資來源。
瑞典拒絕了同盟國軍隊入境的要求,也拒絕了芬蘭希望瑞典正規軍參加戰鬥的要求,同時明確表示不能進一步對芬蘭援助了。現在芬蘭已經處於兩難地步,同盟國希望戰爭繼續拖下去,而瑞典希望儘快結束戰爭,害怕會殃及池魚。德國也希望儘快結束戰爭。
當時各國都在敦促芬蘭,英法答應送來20,000人部隊,德國和瑞典希望答應和平條件,芬蘭軍隊指揮對戰鬥發展比較悲觀,所以芬蘭政府下決心在2月29日開始和平談判。
聽到芬蘭開始談判,英法又答應送來50,000人部隊,但實際只有6,000人準備援助芬蘭,其餘人準備奪取挪威鐵礦和港口。這個情報到達蘇聯決策部門,也促使了和平協議的迅速達成。
和平協定
根據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芬蘭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22萬2千居民,占芬蘭總人口12%的人喪失了家園被遣送,只有極少量人口選擇留下加入蘇聯籍。
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
這個協議對於芬蘭來說是非常嚴酷的,僅僅過了一年,就又在德國支持下和蘇聯爆發了持續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