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杂文集
图书信息
书名:曹聚仁杂文集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778
出版时间:1994年10月1日
开本: 32开
ISBN: 7108006057
条形码: 9787108006059
尺寸: 19 x 13.9 x 3.4 cm
重量: 640 g
作者简介
曹聚仁,生于浙江浦江(今属兰溪市)。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一师,同年到上海;在民国女子工艺学校任教,并为《国民日报·觉悟》撰稿。1922年记录章太炎的讲演稿《国学概论》在《觉悟》发表,引起社会注意。1923年,担任上海艺专、暨南、复旦等大学教授,并从事写作。 1932年主编《涛声》半月刊。1934年协助陈望道编辑《太白》。次年与徐懋庸创办《芒种》。1950年移居香港,为《星岛日报》专栏撰稿,后改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约记者。1956年后先后辑有《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等文集。1959年任香港《循环日报》主笔,后继任《正午报》主笔。晚年著有《听涛室随笔》,于1970年在香港《晶报》连载,后更名为《国学十二讲》在香港出版,1986年北京三联书店出了增订本,改名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内容简介
《曹聚仁杂文集》是三联书店出版社向读者推出的一本优秀杂文集。曹聚仁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杂文、以随笔的笔法撰写的学术性论著尤佳。《曹聚仁杂文集》从其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五十年间撰写的近二百万字的杂文中,精选出四十七万字,汇编成集,以飨读者。
媒体评论
前记
民国十一年秋天,我孑然处在海滨的一角,大概为了乡愚的气氛太重,时常受一些文明人的揶揄,当时也颇有些气愤,后来觉得孤独也有深趣,常是深夜看书写文章。其明年,在新闸路吴寓做家庭教师,继续这孤独的生活;那三四年间,先后在《觉悟》《学灯》发表一些杂脍式的文章,有论文,有短评,有考据,随感录之类,积聚起来,约莫二三十万字;可是从不加以积聚。民国十四年以后,我耐着性做教书匠,几乎不写一个宇;这样沉默了六七年。
近几年,忽然又有一点不安分起来;几个不甘于寂寞的中年人,集合拢来办一种小刊物,这样《涛声》便登场了。那是民国二十年八月间的事。从那以后,我重新恢复深夜写文章的旧脾气,有时写得很多很多,所写的仍旧是杂脍式的,有论文,有短评,有考据之类。这回,剪贴成册,又约莫二三十万字光景。到底是中年人了,觉得自己的影子也颇可留恋了。其中一部分,积聚在这小册子里的,大抵是杂感小品之类。《金楼子·立言》篇云:“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慧,笔端而已。”我之于文,本来无所取义,即以“笔端”题名。
当国民革命军北伐到浙江时,先父梦岐先生尽过国民分内应有的责任,他相信太阳真从东方出来了。不久,他就生了重病,卧床不能起;病榻与世间隔绝,不知政局有任何变化。他临终那几天,正当阎、冯和中央军在山东恶战的时候;他还以为党的领袖仍是和碧云寺谒灵时一样和衷共济。他问我时事种种,我假造一些消息告诉他,让他把美丽的梦带到坟墓中去。昔陆放翁晚年《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死者既抱了这样大希望,我想为人子者,只能欺骗欺骗死者,让他九泉瞑目吧!
我既立志欺骗死者,却乃不忍欺骗生者,白纸上写黑字,总想忠实一点;因此,屋角上的老鸦,不免惹人头痛。我又转念:金鸡纳霜味苦,外面裹一层糖衣,让人家咽得下去。我又何必不裹一层糖衣呢!删削又删削,凡保留于《笔端》中的,已经没有什么苦味了。
人到中年,意绪消沉,自此以往,不会再写这类带点苦味的文字了!是为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