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余德
此条目需要编修,以确保文法、用词、语气、格式、标点等使用恰当。 (2019年9月19日) |
此条目没有前往其他条目的内部链接,未能构筑百科全书的链接网络。 (2019年8月27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27日) |
曹余德,男,汉族,江苏省扬州人,生于1921年1月。出身于中医药世家。原任上海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中医学兼职教授。 [1]
194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从师于丁济万、程门雪之传授、 指点和培育,深得两老学术之精髓,后悬壶沪上。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得以深造学习完整的现代医学知识。由于出身于中医药世家之优越条件,所以既能聆悉中西医之医术,又可懂得识辨中药材之真伪,及炮制储存之奥秘。
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静安区第五届及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卫生局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及上海市等级评审会评审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老年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老年药学会委员,上海市静安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曾三次获华东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受聘为上海市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学贯中西医,博采诸家之长,治学严谨,勤于临床医疗教学实践,坚持以中医为主,崇尚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擅长扶正祛邪,治本侧重脾胃。立方遣药颇具韬略,倡导治疗与养生为一体。专于内科,精于老年病,对于癌症、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冠心病等疑难杂症,更具有独到的心得和见解以及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
《对于滑脉、弦脉、细脉之脉图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二、三等奖。
目录
学术观点
一、百病源于正虚,擅长扶正祛邪。
曹氏认为, 在诊治疾病时,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 还是疑难杂症,扶正祛邪均为主要的医疗特色之一。
由于疾病发生,其原因总是人体正气虚弱。正如《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无论是外感六淫,病邪自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均因其正气虚弱或营血亏少而不能御邪。更因内伤七情,可导致脏腑功能虚损,百病发生责于人体正虚。这一观点:从正虚出发,以匡扶正气,祛除邪气,冀以改变邪正双方力量之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愈的转化。正,包含着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抗病能力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扶正是运用补养药物或其它中医的综合治疗手段以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邪能力和恢复健康的方法。邪,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瘀等。祛邪是选用攻逐药物或其他中医治疗手段达到祛邪除病目的。在临诊中,既扶正气,又祛邪气,使正气恢复而不留邪,邪气祛除而不伤正。必须根据病情的正虚邪实的主次而采用不同的扶正祛邪方法,若正气虚明显者,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若邪实明显者,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同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需要,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灵活应用,旨在必须要及时有效地祛除邪气而即时促使正气的恢复。
二、治本侧重脾胃,用药甘润相济
曹氏数十年来精研医学典籍,深得《内经》“治病必求其本”之精髓。治本尤重脾胃,亦是又一医疗特色。李东垣先贤的学术观点,给以丰富充实指明了治病时重视治本为原则,认为病无大小,必以治本为第一要义。从疾病的证状、体征表现外在现象,经过充分搜集,通过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及病变机理,方可正确地实施辨证论治。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身气血生化之本源,为五脏之根蒂。治本侧重脾胃的特色,在调补脾胃时,遵循《内经》:“脉有胃气曰生”。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所以在临诊时,凡阴阳气血诸虚之病,皆当注重保护胃气为急,补养脾气为先。配伍用药时,注重甘润相济,如调理胃气,常以人参、淮山药、茯苓、莲肉、甘草、大枣或枣仁、沙参、麦冬、白芍、砂仁、谷芽麦芽等。补脾阴则用石斛、牛膝、白芍、枣仁、生地、枸杞子、茯苓、甘草、车前等主用酸甘柔润之剂。对于阴血亏损之证,首重脾胃之气,若阳气虚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常以六君子汤为主治之。阳气虚者酌加炮姜,若胃土燥热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四物汤加味,若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则以八味丸加减之。
三、 崇尚衷中参西, 辨证辨病结合
曹氏衷心于中医事业,长期来坚持以中医为主,耕耘在中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衷中参西,倡导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又一医疗特色。
曹氏认为中、西医有其结合的基础。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辩证诊治为特点的独特理论体系。数千年来宏观地指导着医疗实践,体现着强劲的生命力,但在微观上尚显不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迅速时期,在某些领域,特别在微观方面,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所具有的优点及长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存在着难以用微观的方式来阐明一切的不足,而中医的宏观理论确能给予明确的阐述。两者在理论上是可以相互为用的。中医与西医,这两套医学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汲取他人长处为我所用。在诊断上,可利用一切检查手段,使中医的诊断由宏观逐渐走向微观,西医的检查手段,是祖国医学四诊的延伸,可汲取之而洋为中用。在治疗上当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选用药物上,既要符合中医辨证的原则,又要符合现代医学所具有的药理作用。
四、 治疗养生一体, 食疗药膳互助
遵循“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古训。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除给予药物治疗外,尤其重视食疗、药膳的应用,并且指导养生保健的方法,逐渐形成了防治结合的又一医疗之特色。
盖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强弱是由体质所决定的。因此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认为增强体质,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适当的药膳、食疗等诸方面。在临诊中,经常不厌其烦地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调解精神,提倡精神愉快,不贪欲妄想,在心理上要做到“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无论在顺境或逆境时,均应保持恬淡虚无,要做到精神内守。
加强锻炼,自拟了一套适用于在小环境内或室内即可锻炼的保健操,简称为“理头、敲身、搁腿法”。理头, 即用手指由前向后梳理头部。理头后能提高脑供血,增强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改善脑功能。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头者,精明之府”,“诸髓者皆属于脑”。坚持经常理头可预防老年性痴呆及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可以延缓衰老而强身祛病。敲身,是利用双手掌部,互相交叉拍打前胸后背,左、右肩部,并逐渐拍打到腰腿部,反复打5~10分钟,这样可增加胸腹部组织血液循环,活血通络,滑利关节,提高心、肺、肠胃功能。搁腿,是分别将单腿搁起,一腿站立、一腿伸直搁起,逐渐提高高度,凳子、台子,窗台等等都可利用。“衰老从腿起”,搁腿可提高腿部力量及下肢功能。尤其是能使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长期坚持可使腰板挺直,步履轻捷。还有气功疗法等等之有益锻炼,均可自行选择。锻炼贵在坚持,必须持之以恒,定有大益。平时应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药膳食疗。圣人之所以全民生者:“五谷为善,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药膳中,气阳虚者常用人参、米仁、黄芪等健脾益气药物;阴血虚者常以西洋参、枸杞子、当归、麦冬等养血育阴药物。
进补首重人参,因为人参是补药之王,具有六种抗病作用,有抗疲劳、抗炎、抗菌、抗溃疡、抗糖尿病、抗肿瘤之作用。还具有调节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作用;调节各脏器之间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作用;调节单个脏器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和适应能力作用。人参中含14种人参皂甙、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多糖类、胆碱、并且含有微量元素有机锗和硒,所以对各种肿瘤癌症,人参具有多方面的功效,是颇有起死回生奇特救命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