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曲阜朝聖(宋紅軍)

曲阜朝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曲阜朝聖中國當代作家宋紅軍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曲阜朝聖

懷着莊重崇敬的心情,我來到了曲阜,虔誠地拜謁了孔廟、孔府與孔林。肅立大成殿裡,徜徉杏壇周圍,靜默孔子墓前……我一次次地輕叩歷史的門扉,一步步地走近尊崇的孔子,感悟曲阜的歷史和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陶冶和洗滌。

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因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乃至世界的影響極其深遠,曲阜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曲阜,因一介聖者的存在,而名揚天下,孔子也因曲阜的存在而永垂不朽。

說心裡話,當踏上曲阜大地的那一刻,我不僅有一種神聖之感,更有一種敬畏之情。我們一行先去參觀遊覽久負盛名的孔廟。孔廟就在我們下榻的賓館附近,乘坐電摩幾分鐘就進入景區,來到萬仞宮牆下。青石砌就的宏偉宮牆上,有清乾隆皇帝親筆御書的「萬仞宮牆」四個紅色大字懸刻在宮門上方,古樸凝重,蒼勁有力,不由得使我肅然起敬。

天空碧藍如洗,古色古香的孔廟在濃蔭翠柏的掩映下,顯得雄偉而深邃。孔廟和孔府,位於曲阜城中。孔廟規制絕似北京的故宮,九進庭院整齊、對稱地貫穿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

穿過萬仞宮牆,孔廟門外第一座石坊「金聲玉振」映入眼帘。其建於明嘉靖年間,源自孟子對孔子的讚頌,意指孔子思想有如奏樂,以銅鐘大音始,以玉磐悠揚終,莊嚴而平和。鍾磐古遠,加之牌坊下人聲喧譁,我很難懷想孟子所說的意境。但我記得,《論語》中記載過一次玉振之聲,擊磐的正是孔子本人,那年他五十五歲,去魯國週遊來到衛國。擊磐時,剛好有個挑着草筐的漢子路過,他聽出來,孔子是在用磐聲抒發着「沒人理解我」的孤獨。

從大門步行不遠,即到十三座御碑亭,存有數十塊御碑,一座座斑駁的石碑均為歷代皇帝所寫,多為讚頌孔子的功德而立。突然,一塊大石碑躍入我的視線。我走近一看,碑上刻着「孔子手植檜」。碑旁有一棵參天古樹,古樹鬱鬱蔥蔥,長得十分茂盛,這棵樹原來是孔子手植的。碑文介紹,這棵樹是原來的古樹萌發新芽長成,又名再生檜。

我懷着崇敬的心情,腳印飄落在空曠寂靜的地板磚上,竟產生了一種朝聖的感覺。甬道平展而寬闊,但走在上面,我總覺得自己在步步登高,一重又一重大門在視線遙處層層敞開,仿佛永遠沒有終點。過了欞星門、太和元氣坊、聖廟坊、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大成門,我看到了杏壇。我仔細端詳着這個亭子,這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只見方正亭子圍有石欄,黃瓦朱欄,檐角在七月炙熱的陽光下閃着近乎透明的白光。站在杏壇,我的思緒漫遊至久遠的春秋時期:那時,孔子正在此講學,眾弟子正襟危坐,聆聽着孔聖人的諄諄教誨。琅琅的讀書聲似乎縈繞耳畔,讓過往的遊客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杏壇左右是大成殿的兩廡配殿,開間極長。廡內幾十個紅漆的神龕一字排開,每龕供奉着三或四塊紅底金字的牌位,所有牌位都用相同的楷體寫着名號。我在其中看到了:左丘明、董仲舒、諸葛亮、韓愈、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文天祥、王守仁、顧炎武、黃宗羲……

廡內窗戶緊閉,帶着浮塵的光線透過窗欞的方格,斜斜的將廊屋分割為明暗兩部分。我站在陰影里,看着光霧中的神龕在眼前延伸,直至縮為小小的一點,隱入朦朧。佇立許久後,我向被黑暗吞沒的神龕盡頭走去。

廊內遊人稀少,腳步迴響。我知道,這長廊濃縮着孔子之後兩千五百年的中華歷史,每邁過小小一步,就已經是幾代人生老病死的距離。

隔幾個窗戶,便有一扇開啟的廡門,陽光傾瀉而入,將昏暗的廊道切成一段黑一段白,遠遠望去,就像一道無限鋪展的鐵軌。我想,這應該就是中華從遠古走到今天的漫長軌道,身側比肩而立的牌位,就是一塊塊接力奔跑的站牌,或者說,是一截截托舉中華不倒的堅硬脊樑。

隨後,我們來到了大成殿,這是孔廟的核心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它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的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殿前有10根龍柱,每根龍柱上鐫刻兩條龍,上下對翔,升騰盤繞戲一顆珠子,神態各異,躍然石上栩栩如生,甚為壯美,我不禁佩服古代工匠精湛的手藝。殿內正中供奉着孔子塑像,身穿帝王衣冠,手持笏版,雙目遙望,威嚴中略帶溫和。仰視着孔子像,我頓時有了想哭的衝動。

從孔廟東側門出來,不遠處是孔府。孔府是孔子嫡長子孫的府第,即衍聖公府。庭院布局十分講究等級觀念,是儒家思想的又一體現。經過歷代擴建和維修,孔府不斷擴大規模,至今成為全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偉、歷史最悠久的古建築群,號稱「天下第一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孔府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雖不是特別高大,但雕梁繡柱、富麗堂皇,儼然是封建王朝時達官貴人的府邸。站在聖人家門前,一抬頭就能看到金碧輝煌的匾額上金光閃閃的「聖府」兩個大字。孔府有前廳、中居和後園之分。前廳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聖公處理公務的場所。

孔府大堂,是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正中太師椅上,披鋪斑斕虎皮,長桌上置文房四寶、印章令箭,兩旁擺滿各種兵器、更鼓、雲牌、龍旗等,象徵着孔府的種種特權,甚是威嚴。二堂,也叫後廳,是當年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三堂,也叫退廳,是衍聖公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場所。以上三個大堂,層層疊進,很是森嚴,足見孔府的聖威和顯赫。

中居即內宅,是內眷的住房。在男女有別的封建社會,婦女一般是不能到前廳去的,外人男子也不能進入內宅,連下人送水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隔着院牆有一水槽直通院內,僕人只能將日常用水倒進水槽,讓水流進院內的水池內,這一設置還保存完好。內宅牆上畫着一個形似麒麟的動物,叫「貪」,是傳說中的貪婪之獸,能吞下金銀財寶,連八仙的寶物都吃掉了,還張着血盆大口要把太陽吞下去。據說當年衍聖公出門時,都要駐足觀看此畫,並有人喊「過貪門」,以戒要清正廉潔,不得貪贓枉法。讓人在感嘆孔府先祖的智慧的同時,也充滿了敬畏和懾服。這對於現在的官員,是不是也有借鑑和啟發呢?

最後一進是後花園,又名鐵山園。內有太湖石假山及各種奇花異草。尤為難得的是一「五柏抱槐」奇樹。說是五柏,實則是松。由於年代久遠,或雷劈或電擊,松分成五瓣。這還不算奇,奇的是在五瓣松之中又長出槐,有人說是因為,松分五瓣之後有隻鳥飛過,在五柏的中心位置撒下一粒槐樹種子,於是又長出槐,為世所罕見。

下午,我們到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這裡寂靜沉默,超凡脫俗,我甚至能聽到心靈在這一刻的悸動。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久遠、面積最大的家族墓地,裡面松柏挺立,石刻遍地,陵墓多達十萬多座,石碑多達4000多塊,是世界上最大的碑林。

然而,孔子墓沒有預料中的高大,靜靜地坐落在孔林的西北部。矮矮的院牆隔開一片小小的天地,似乎自成一個時空。在這裡陪伴他的,只有兒子和孫子,孔鯉墓、孔伋墓與孔子墓錯落在一起,竟形成了被後人稱為「攜子抱孫」的墓葬格局。

肅立在聖人墓前,我仿佛跨越今古時空隧道,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與孔子對話,完成一次精神交流。孔子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作為人們虔誠遵循的道德規範,已深深地溶鑄在民族精神之中,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體現了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尤其是在大力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以未來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從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取精用宏,讓中華文化記憶喚起中國夢的共鳴。我想,只要人人心中存在着希望,一代接一代奮力前行,終會抵達月朗風清的彼岸。

仰望孔林的天空,我以感恩、敬畏的心面對那些悠長的歷史情懷和深厚的文明沉澱,漸漸地,恍惚聽到從大地深處傳來一陣陣符合古琴韻律的聲音,樹木伸展根系時與泥土摩擦的沉悶聲音,嫩芽膨脹迸裂的清脆聲音,莖枝吸水拔節的空靈聲音……

佇立良久,我輕聲喟嘆。聖人,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我買了一個花籃,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孔子墓前,並致三鞠躬,以表達對這位聖人的敬仰。深深一拜,我的身後,朝聖的人們絡繹不絕。[1]

作者簡介

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