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曇柯迦羅

曇柯迦羅

圖片來自jd

曇柯迦羅(生卒年不詳),(IAST:Dharma-kāla),又作、曇摩柯羅曇柯羅,中文意譯為「法時」,中天竺[1],佛教比丘。曇柯迦羅在曹魏時期來到中國,他在佛教東傳過程中,最大的貢獻是譯出《僧祇戒本》,為中國佛教戒律的萌芽打下基礎。

目录

生平

曇柯迦羅出生於樂善好施的富有人家,幼時聰慧過人,讀書一遍,就能過目成誦、曉暢文義。曇柯迦羅早年涉獵吠陀經典[2]及圖讖學說,對於五明的學問,有廣泛的學習和研究。加上優異的天賦,曾自負「天下文理,畢己心腹」。二十五歲時,在僧坊中看到《法勝毘曇》,經再三閱讀,領略佛門智慧廣大,教理精深,因此捨棄世間名祿,發心出家為僧,廣學佛教大小乘經典及戒律。

曹魏時期,來到中國。於魏文帝黃初三年,游化在許、洛一帶。齊王曹芳的嘉平二年,於洛陽集合諸僧傳授戒律。這個時期,一方面,中國佛教道教仍然在進行對話;另一方面,佛教初傳,許多教典教理都還沒有深耕中土。曇柯迦羅認為佛教律典文繁而雜,即便翻譯之後,也有難以實行的地方,所以僅譯出《僧祇戒心》,讓出家人作為日常修行的軌範。這是中國傳授「戒律」的開始。

《僧祇戒本》

就字面來看,這是一本關於佛教戒律、戒規的典籍。據《歷代三寶記》、《大唐內典錄》,皆稱本書為《僧祇戒本》,但在《高僧傳‧卷一》、《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卷一》都記載為《僧祇戒心》,《開元釋教錄》則二種用法並存。

律典的內容,記載著每一條戒規的制定初機和詳細內容,較為繁長。相對而言,戒本的用途,在於簡單排列每一條戒規,方便僧侶讀誦遵行。在佛典裡頭,「心」有精要之義,如為普世所熟悉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心髓精要。相對於律典的繁長,《僧祇戒心》的題名以「戒心」命名,即是取其簡扼、精要之義,這也是曇柯迦羅在翻譯戒本時,考量「以律部曲制,文言繁廣」的用意。

參考文獻

  1. 丁福保. 12px 中天竺. 维基文库 (中文). 
  2. 四吠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