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景村鎮地名,位於洛南縣東部淺山丘陵地帶,轄1個社區、3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景村街社區。洪箭公路、楊柏公路過境。景村鎮地處洛南縣縣城以東15公里、洛柞路與景丹路交匯處。 [1]

目錄

概況

景村鎮位於洛南縣東部淺山丘陵地帶,轄1個社區、3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景村街社區。 景村鎮地理位置 洪箭公路、楊柏公路過境。景村鎮地處 洛南縣縣城以東15公里、洛柞路與景丹路交匯處。東連古城鎮,西接城關鎮,南毗丹鳳縣蔡川鎮,北臨 廟坪鄉、 柏峪寺鎮。總面積18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200畝。轄34個行政村,1個居民社區、241個村民小組,7個居民小組,10175戶。

境內地形複雜多樣,總體以平地和丘陵為主,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甘藍、白菜等,素有洛南「白菜心」之稱。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鉬、鋅、鉛、鐵、煤、灰石、黏土等,儲量可觀,開採潛力大。已有四家礦山企業來此投資,建成兩家總投資6000萬元的鉬選廠,日處理礦石1300噸。[2]

歷史沿革

1961年成立景村公社,1983年改鎮。1949年設楊村鄉,1959年為古城公社楊村管理區,1961年設公社,1983年分為楊村、齊坡、楊坪3鄉,1985年並為楊村鄉。1949年設油泉鄉,1959年為景村公社油泉管理區,1961年設立公社,1983年分為油泉、老虎圈、靈官廟3個小鄉,1985年合併為油泉鄉。1949年設楊圪(土+勞)鄉、板橋鄉,1956年合併為楊圪(土+勞)鄉,1959年為景村公社楊圪(土+勞)管理區,1961年成立楊圪(土+勞)公社,1983年改楊圪(土+勞)鄉、牛灣鄉。1949年設張村鄉,1958年成立公社,1959年併入楊村公社,1961年復置張村公社,1981年因重名改為張河公社,1983年分為張河、沙坪2鄉,1985年合併為張河鄉。

1994年,景村區四周與古城、兌山、石坡區和商州市花插交界,總面積239.3平方千米,總戶數12223戶,總人口4622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14人,轄景村鎮和楊圪、牛灣、油泉、楊村、張河、柏峪寺6鄉,共57個行政村,293個村民小組,區公所設在景村街,其中:景村鎮面積21.1平方千米,共2601戶、9633人,轄景村街、下墹、居灣、陶渠、王墹、東王村、雷村、車塬、韓灣、王山溝10個行政村,44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景村街,海拔960米;楊圪(土+勞)鄉面積21.6平方千米,共2717戶、10065人,轄盈豐、富劉、水泉、劉墹、景興、脫嶺、余碥、景豐、楊圪(土+勞)、八一 10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劉墹,海拔970米;牛灣鄉面積25.2平方千米,共665戶、2618人,轄窄蒼、建興、板橋、何李4個行政村,23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牛家灣,海拔1045米;油泉鄉面積49.1平方千米,共897戶、3536人,轄油泉、老虎圈、沙嶺、光明、大西溝王屋場碾子坪、靈官廟8個行政村,34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老虎圈,海拔1120米;張河鄉面積35平方千米,共1263戶、4774人,轄張家、高河、景旗、蔡底、新興、沙坪6個行政村,39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張村,海拔930米;楊村鄉面積35.5平方千米,共2206戶、8234人,轄齊坡、何溝、豐坪、豐中、育林、明星、賈溝、楊坪8個行政村,51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潭家灣,海拔960米。

1996年,景村鎮面積21.1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景村街、下澗、韓灣、居灣、陶渠、王澗、東王村、雷村、車塬、王山溝10個行政村,距縣城16千米;楊村鄉面積35.4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齊坡、何溝、豐坪、豐中、育林、賈溝、楊坪等8個行政村,距縣城22千米;油泉鄉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油泉、老虎圈、沙嶺、光明、大西溝、王屋場、碾子坪、靈官廟8個行政村;楊圪(土+勞)鄉面積21.7平方千米,人口1.0萬人,轄盈豐、富劉、水泉、劉間、景興、脫嶺、余砭、景豐、楊圪塝、八一10個行政村,距縣城10千米;牛灣鄉面積25.3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窄巷、建興、板橋、何李4個行政村,距縣城16千米;張河鄉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張村、高河、景旗、蔡底、新興、沙坪6個行政村,距縣城20千米。1997年撤區並鄉,撤銷楊村鄉、張河鄉併入景村鎮,撤銷牛灣鄉併入楊圪(土+勞)鄉。2001年,撤銷楊圪(土+勞)鄉、油泉鄉併入景村鎮。[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