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晕药
图片来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晕药,中药名。为蓼科蓼属植物火炭母草PolygonumchinenseL.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经之功效。用于泄泻,痢疾,咽喉肿痛,白喉,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带下,痈肿,中耳炎,湿疹,眩晕耳鸣,角膜云翳,跌打损伤。[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晕药
汉语拼音:yūn yào
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平。归肺、大肠经
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经
主治:用于泄泻,痢疾,咽喉肿痛,白喉,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带下,痈肿,中耳炎,湿疹,眩晕耳鸣,角膜云翳,跌打损伤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晕药

来源

蓼科晕药Polygonum chinense L. var. umbellatum Makino,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云南

性味

甘、酸,平。

功能主治

益气行血,祛风解热。主治病后体虚,身热,头晕,气虚耳鸣,月经不调,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3~5钱。[2]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注意事项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或孕妇,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药理作用

  • 1、抗真菌作用。
  • 2、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 3、对平滑肌和骨骼肌的作用,对回肠有收缩作用,对十二指肠可轻度增强其张力。
  • 4、降压作用。
  • 5、中枢神经作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 1、治赤白痢:火炭母草和海沙捣烂取汁,冲沸水,加糖少许服之。(《岭南采药录》)
  • 2、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火炭母、小凤尾、布渣叶各20g,水煎服。(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 3、治急慢性菌痢:火炭母、野牡丹各60g。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对慢性菌痢,可以同样剂量做保留灌肠,每日二次,七至十天为一疗程。(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附注

火炭母的根亦供药用,有补益脾肾,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作用,主治体虚乏力,耳鸣耳聋,头目眩晕,白带,乳痈,跌打损伤。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间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扁圆柱形,有分枝,节稍膨大,下部节上有须根;表面淡绿色或紫褐色,无毛,有细棱,质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中空。叶互生,多卷缩,破碎,叶片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圆,全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近无毛;托叶鞘筒状,膜质,先端偏斜。气微,味酸、微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蓼科蓼属植物火炭母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基部近木质。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70-100厘米,通常无毛,具纵棱,多分枝,斜上。叶卵形或长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宽心形,边缘全缘,两面无毛,有时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部叶具叶柄,叶柄长1-2厘米,通常基部具叶耳,上部叶近无柄或抱茎;托叶鞘膜质,无毛,长1.5-2.5厘米,具脉纹,顶端偏斜,无缘毛。花序头状,通常数个排成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被腺毛;苞片宽卵形,每苞内具1-3花;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裂片卵形,果时增大,呈肉质,蓝黑色;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中下部合生。瘦果宽卵形,具3棱,长3-4毫米,黑色,无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水边、湿地。

参考资料

  1.  晕药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晕药中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