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楚邲之戰

來自  鳳凰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晉楚邲之戰

時間: 春秋中期

參戰方: 晉、楚

晉楚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為爭霸中原繼城濮之戰後第二次重大較量。秦穆公崤山之戰後和晉國徹底撕破臉,精明的秦穆公深知自己面對是下第一強國晉國,於是在崤山之戰後秦國就積極和晉國的老對手楚國改善關係。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山之戰,但卻是崤山之戰的最大受益者。

此時鄭國成為晉、楚雙方爭奪的重點,這個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晉國都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國,偏偏兩國又是爭奪天下霸業的老對手,這就註定了鄭國的悲劇命運——鄭國不得不在晉、楚兩強之間扮演牆頭草的角色。城濮之戰時楚西有秦國的威脅,中有宋國的叛楚,所以服宋是當時的主要目標,宋服則可控制中原,而邲之戰時秦已與晉國反目,不必再顧慮西方,宋也誠心事楚。惟有鄭國受晉的威脅,對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鄭國,則能封鎖晉國南下之路,進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戰前晉、楚雙方圍繞鄭國展開了長久的爭奪。從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晉四次伐鄭,鄭服於晉。而從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鄭,鄭又轉而服於楚。鄭國認為:「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採取了「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的策略,楚強服楚,晉強服晉。這就引發了晉、楚為爭鄭而爆發的邲之戰。

公元前597年楚國圍攻鄭國,小小的鄭國自然無法抵抗強大的楚軍,鄭國君主親自赤裸上身牽着羊出城向楚軍投降——這是春秋時代一國之君向戰勝國投降的標準儀式。不過以楚國對土地的貪婪和對禮儀的蔑視而言:在這之前楚國從來不會理會對手是否投降,即使對手投降楚國依然會滅掉這個國家。楚國的擴張從來就是這麼赤裸裸,他們才不會像後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一樣玩什麼外交策略遠交近攻,總之打你就是為了滅你。所以此刻鄭國君主的心是忐忑的,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不過這次楚莊王接受了鄭國的投降,與之簽訂盟約而並未滅掉鄭國。

這下晉國不幹了:鄭國本來已被自己打服,成為自己控制的附屬國。此刻的晉國恐怕也會像動畫片《那兔那年那些事兒》中的毛熊一樣破口大罵:「該死的楚國小三,分明是我先勾搭鄭國的好嗎?」其實晉國又不是傻子,當楚國攻鄭時晉國就已發兵救鄭,只是晉國沒想到楚國的行動如此迅速。當晉軍抵達黃河時聽說鄭、楚已經議和,於是就晉軍是戰是退的問題在晉軍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論。退兵派以主帥荀林父和上軍主將士會為代表,他們認為:「鄭、楚已然議和,晉軍已錯過最佳時機,現在如果繼續進兵將面對鄭、楚兩軍夾擊,與其如此不如索性退兵,等楚軍撤回後再出兵教訓背叛自己的鄭國。但副帥先縠反對道:」晉之所以成為霸主在於遇強敵而不屈。如今聞強敵而退是自失霸業。如果從我等身上失去晉國的霸業不如死了好。」

如果僅僅只是爭論倒也罷了,要命的是副帥先縠意氣用事,不等主帥荀林父同意就擅自率領中軍副帥所部渡過黃河。與此同時楚軍派樊姬來試深晉國軍情,說:我軍的行動在於撫定鄭國,豈敢得罪晉國,請貴軍不必久留此地。晉上軍佐士會回答說:「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先縠認為答詞謅媚,派趙括重新更改為:寡君派我們把楚軍趕出鄭國,說:無辟(躲避)敵!我們不敢違命。

楚軍洞悉晉軍將帥不和,又派使者向晉求和,晉國答應了。但在約定了會盟日期以後,楚軍突遣許伯、樂伯、攝叔駕單車向晉軍挑戰,逼近晉軍,車右攝叔跳進軍壘,殺一人取其左耳,生俘一人而還。晉人分三路追擊。楚樂伯射中一麋,奉獻於晉追兵鮑癸,鮑癸下令停止追擊。楚軍求和本為懈怠晉軍,挑戰仍在於試探晉軍虛實。

晉將魏錡、趙旃,一個求做公族大夫,一個求做卿,都沒有得到,所以心懷怨恨,想要使晉軍失敗。他們請求向楚軍挑戰,未得到允許;要求去請盟,被允許了。二人走後上軍將佐士會、郤克指出:大軍一定要做好迎戰準備,否則必然失敗。但中軍佐先縠說:「鄭人勸戰,弗敢從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師無成命,多備何為?」拒絕做戰鬥準備。於是士會命鞏朔、韓穿在敖山前設七道伏兵,進行警備。中軍大夫趙嬰齊派所部在河岸準備了船隻。

楚將孫叔敖見晉軍來挑戰,決意先發制人,命左、中、右三軍及楚王親兵布好陣式,掩襲晉軍。魏錡先至楚營挑戰,為楚將潘尫所驅逐。夜間,趙旃又至楚營,在楚軍門之外席地而坐,命部下襲入楚營。楚王指揮左廣追逐趙旃,趙旃棄車逃入林中。晉軍在魏、趙二人出發後,特派軘車隨後迎接。楚將潘尫在追擊魏錡道上,望見軘車掀起的飛塵,回營報告說:「晉軍至矣!」楚令尹孫叔敖擔心楚王有閃失,命令全軍出動,布成三個方陣:工尹齊將右矩,唐侯將左矩,向晉軍攻擊。孫叔敖說:「進之!寧我薄人,無人薄我!《詩》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楚軍迅速進擊,「車馳卒奔,乘晉軍。」伏兵,進行警備。中軍大夫趙嬰齊派所部在河岸準備了船隻。

在進擊中楚將潘尫所率追擊魏錡的四十乘戰車也加入了唐侯的右翼方陣。晉中軍帥荀林父見楚軍大舉來攻,前有強敵,後有黃河,心中慌亂,竟在中軍敲響戰鼓說:「先渡過河的有賞!」中、下軍混亂中一道湧向河岸,爭船搶渡。先上船者揮刀亂砍,船中斷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晉軍向右翼潰敗。楚右矩追逐晉下軍,左矩追逐晉上軍。晉上軍因有戰備,從容退去。此役晉僅上軍未敗。在晉軍的潰散中晉下軍大夫荀首之子知被楚大夫熊負羈俘虜。晉軍下軍大夫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錡駕車,向楚國反攻。下軍士卒也多跟隨,去尋找知。在反擊中,射殺楚國大夫連尹襄老,俘虜楚莊王的弟弟公子谷臣。荀首的反擊雖為救援其子,但在客觀上起到了掩護晉中、下軍渡河的作用。

即使如此也無法挽回晉軍的頹勢。從整場戰鬥的經過來看:楚國遵循了周禮對戰爭的一切規定——先是雙方各自擺好陣營,然後各自派將通名公開宣戰。這其實是為了配合楚莊王學習中原文化的大戰略,楚莊王深知:在中原諸侯眼中楚國就是一個來自城鄉結合部的暴發戶土老帽,中原諸侯打心眼裡鄙視楚國。所以在楚莊王看來:此役楚國必須嬴而且要贏得乾淨漂亮堂堂正正,讓中原諸侯無話可說,讓中原諸侯明白:楚國既有強大的武力,也有禮樂制度,再不是當年備受歧視的蠻夷之邦了。

潰散的晉軍,爭舟渡河,喧囂之聲,徹夜不絕。有的戰車陷入泥坑,無法前進。楚軍士兵為展示楚國作為大國的禮樂氣度主動教晉軍士兵抽去車前橫木。馬仍盤旋不進,楚人又教他們拔去大旗,扔掉轅前橫木,戰車才衝出陷坑。晉軍被如此戲弄一番後方得以脫身,脫身後的晉軍回頭對楚人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唉!我沒有你們楚國人熟悉逃跑的招數啊!意在諷刺楚國以前老是打敗仗,善於逃跑)。」

邲之戰的次日楚軍進駐衡雍,輜重到達邲地。楚王在衡雍祭祀河神,並修築楚先君的宗廟,向先君廟告捷而後凱旋。邲之戰是晉、楚爭霸中的一次重要戰役。楚勝晉敗,鄭國自然屈從了楚國。楚莊王為控制整個中原,又進擊宋國。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莊王出師伐宋,經九個月圍困,宋國陷入困境,達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而晉不能救,遂於次年三月力盡降楚。宋降楚後,魯也轉而依附楚國。楚又與齊通好。一時中原形勢完全落入楚國的掌握之中,楚莊王如願以償地取得了中原霸權。[1]

目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