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昭化縣是四川省廣元市歷史上的一個縣。

戰國時此即為苴國都城,時稱葭萌,距今已有約2300多年建城史。秦滅苴國後置葭萌縣,是四川最早建縣的地方。後先後改為漢壽縣、晉壽縣、益昌縣、京兆縣、益昌縣、益光縣、益昌縣。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改益昌縣為昭化縣,宋太祖趙匡胤以"昭示皇恩,以化萬民"欽賜此地名為"昭化"。1951年昭化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曲回壩(今昭化鎮)遷址寶輪院(今寶輪鎮)。1959年昭化縣併入廣元縣,昭化縣成為歷史。 2013年4月,廣元市元壩區更名為昭化區,恢復"昭化"這一古名。[1]

目錄

基本概況

昭化縣,是四川最早建縣的地方,位於四川盆地北部邊緣,今廣元市市轄區西部,1958年昭化縣併入廣元縣,古城成為今天的昭化鎮。春秋戰國時期昭化是一個小諸侯國"苴國",秦王滅蜀時就順帶滅了它。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縣名曰:"葭萌",成為北出四川的重鎮。宋朝初年,為了"昭示皇恩,以化萬民",宋太祖皇帝賜此地為"昭化"。公元972年(北宋開寶五年)正式改益昌縣為昭化縣。1950年昭化縣人民政府由曲回(今昭化鎮)遷址寶輪院(今寶輪鎮)。

1959年昭化縣併入廣元縣,"昭化縣"建製成為歷史,原昭化地改屬廣元市中區管轄,1989年設置元壩區,原昭化地分屬市中區(2005年更名為利州區)、元壩區管轄。

昭化縣位於嘉陵江兩岸,是川北最古老的古城鎮。西依牛頭山、嘉陵江、白龍江、清江河環繞東、南、北三面,形成天塹。為古代入蜀之必經之地,古人稱其"北枕秦隴,西憑劍關,全蜀咽喉,蜀門鎖鑰"。"雖彈丸之城而有金湯之因"。為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古蹟眾多。城垣、3個城門、石待、文廟、考棚等石建築尚存。蜀漢費禕墓、鮑三娘墓、宋代朱勇皆在四鄰。[2]

歷史沿革

西周時,巴、蜀、苴先民在今昭化鎮建立邦國"苴"。春秋戰國時,為蜀王領地。戰國時期,蜀王尚封其弟為苴候,在今昭化土基壩建立苴國都邑。土基壩位於白龍江流入入嘉陵江兩江交匯處之東岸,舊城名"吐費城",後因兩江水漲被淹沒,遂棄舊城,將都邑遷至白龍江西岸1公里處別築城池,從此稱葭萌,即後來之昭化縣治所,今之昭化古城。距今已有約二千三百年建城史。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更元年九年),因苴、蜀相攻擊,秦遂趁機伐蜀並苴。在苴侯所在地建置葭萌縣,屬秦。公元217年(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改葭萌縣為漢壽縣。公元280年(西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漢壽縣置晉壽縣。公元390年(東晉太元十五年),改晉壽縣置益昌縣。公元544年(西魏廢帝元欽三年),廢益昌縣為京兆縣。公元557年(北周孝閔帝元年),改京兆縣為益昌縣。

公元925年(後唐莊宗同光三年),改益昌縣為益光縣。[3] 後蜀置昭武軍於利州(治今廣元)。宋太祖平蜀後初復改益光縣為益昌縣。

公元972年(開寶五年)再改益昌縣為昭化縣。改益昌縣名昭化縣以示文治,"昭化"得名於此。北宋在昭化縣治設昭化鎮。1935年4月10日,紅四方面軍在昭化縣境內的白田壩(今利州區赤化鎮)建置赤化縣蘇維埃政權,同年設第一區(城廂區)及城廂聯保處。1940年改城廂聯保處為城廂鎮。1945年改第一區為第二指導區。

1949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昭化城。1950年1月,昭化縣人民政府在今昭化鎮成立,隸屬劍閣專署。同年建城關區,昭化縣人民政府遷寶輪院。1953年隸屬綿陽專署。1959年3月22日撤昭化縣併入廣元縣。

1950年1月昭化縣人民政府成立,將原昭化縣制劃分為五個行政區,即城關區、寶輪區、三堆區、虎跳區、龍鳳區(虎跳區劃出的一部分)。1951年增設涼葛區,全縣年底為6區,45鄉。1952年4月,從虎跳區劃出黃龍、麻石、山溪、白果4鄉,增設紅岩區。從三堆區劃出劉家、天隍、白水、沫浴4鄉,增設白水區。

1952年8月,劍閣縣下寺、三郎、馬鹿、拐棗、沙壩、福星等鄉劃入原昭化縣,昭化縣的鴦溪、府君、石城、化林等鄉劃歸劍閣。

1953年新建8鄉2鎮。1955年新建1鄉,撤銷2區、1鄉合併為18鄉,4月撤銷紅岩區。1956年撤銷1區、1鎮,共10鄉,1958年將上寺鄉併入白家鄉,撤銷下寺區公所,恢復寶輪區公所。1959年3月,昭化、廣元合併。

1985年2月8日廣元建市,原廣元縣更名為廣元市中區,原昭化縣地屬市中區。1986年撤市中區昭化、虎跳、王家、衛子四個小區建立衛子區公所,198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衛子區公所建元壩區,原昭化縣地分屬市中區、元壩區。[3]

行政區劃

行政區域變革

民國24年(1935年)底,民國政府設置行政督察區,昭化縣屬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劍閣專員公署。改鄉為聯保保甲制,全縣轄3個區,18個聯保。

一區轄:城關一聯保,射箭二聯保,達摩戌三聯保,鴨紅岩四聯保,石龍五聯保,寶輪六聯保,上寺七聯保;

二區轄:虎跳八聯保,府君廟九聯保,鴛溪十聯保,太公十一聯保,黃金口十二聯保;

三區轄:三堆壩十三聯保,水磨十四聯保,白水十五聯保,天隍院十六聯保,松蓋十七聯保,涼水井十八聯保。

民國26年(1937年)將18個聯保整編為16個聯保辦事處。

一區轄:城關、射箭、大朝、盤龍、寶輪聯保辦事處;

二區轄:虎跳、黃龍、鴛溪、龍鳳、太公聯保辦事處;

三區轄:三堆、水磨、白龍、天隍、涼水、松蓋聯保辦事處。

民國29年(1940年)元月,將16個聯保辦事處,縮編為10個鄉(鎮),實行鄉、保甲制,廢聯保辦事處,建立3個區公所、管轄5鎮5鄉。

一區公所轄:城廂鎮、射箭鄉、盤龍鄉、寶輪鎮;

二區公所轄:虎跳鎮、黃龍鄉、龍鳳鄉;

三區公所轄:三堆鎮、白水鎮、涼水鄉。

民國34年(1945年)增設區公所(設4個區)除保留城廂鎮外,其餘4個鎮改為鄉。並將一區改三區、三區改二區、二區改一區:

一區公所轄:虎跳、黃龍、龍風鄉;

二區公所轄:三堆、白水鄉;

三區公所轄:城廂鎮,射箭、盤龍鄉;

四區公所轄:寶輪、涼水鄉。

民國36年(1947年)9至11月增設鴛溪鄉、大朝鄉,同時撤銷第四區,將寶輪鄉劃歸三區為縣的直屬區;涼水鄉劃歸二區,其餘鄉(鎮)未變。全縣轄3個區,12個鄉(鎮),1524個甲。

1949年12月昭化縣人民政府成立,仍沿襲舊的區劃。

1950年2月將原昭化縣舊制劃為4個行政區(一區城關、二區寶輪、三區三堆、 四區虎跳),5月增設龍鳳區為第五區。開始建立鄉、村政權,設立區委、區公所(縣委、縣政府派出機構),相繼改甲為村、組。

1951年增設涼葛區,全縣年底為6個區,45個鄉。

寶輪區轄:寶輪、石龍、郭家、盤龍、上石、白馬、范家、白田、梨樹9個鄉;

城關區轄:城關、曲回、石盤、大朝、朝陽、板石、明覺、射箭8個鄉;

三堆區轄:三堆、高橋、平溪、水磨、白水、劉家、天隍、沐浴8個鄉;

虎跳區轄:虎跳、太公、黃龍、白果、香溪、麻石、陳家、張家8個鄉;

龍風區轄:府君、亭子、石城、白橋、青牛、鴦溪、鴛溪7個鄉;

涼葛區轄:七佛、涼水、樓子、松蓋、葛底5個鄉。

1952年4月,為了加強領導,便於開展工作,從虎跳區劃出黃龍、麻石、山溪、白果鄉,增設紅岩區為第七區;5月又從三堆區劃出劉家、天隍、白水、沐浴鄉,增設白水區為第八區。

同年11月7日縣人民政府召開各區長會議,將全縣區、鄉行政區划進行調整:

寶輪為第一區人民政府,建於1950年, 治地寶輪院。轄:寶輪、石橋、梨樹、 白田、 白馬、范家、郭家、石龍、盤龍、上石、羅家11個鄉;

城關為第二區人民政府,建於1950年,治地昭化古城。轄:城關、石盤、曲回、朝陽、射箭、板石、潼梓、大朝8個鄉;

三堆為第三區人民政府,建於1950年,治地三堆壩。轄:三堆、高橋、寶珠、井田、水磨、七里、平溪7個鄉;

紅岩為第四區人民政府,建於1952年4月,治地紅岩鄉。轄:紅岩、復興、明覺、 白果、山溪、麻石、黃龍、沙壩8個鄉;

虎跳為第五區人民政府,建於1950年,治地虎跳驛。轄:虎跳、陳家、張家、香溪、青牛、坳盤、回龍、太公8個鄉;

下寺為第六區人民政府,建於1950年,治地沙溪壩。轄:沙溪、大倉、拐棗、貓兒、松蓋5個鄉;

涼葛為第七區人民政府,建於1951年,治地七佛(1952年遷馬鹿)。轄:七佛、葛底、涼水、樓子、金山、馬鹿、三郎7個鄉。至此昭化縣轄7個區,54個鄉。

1953年新建8個鄉2個鎮。由三郎鄉分出陳家、竹園、黃沙3個村,建置黃沙鄉;葛底鄉分出角上、丈桑、柏楊、白家、木竹5個村,建置碾子鄉;松蓋鄉分出火石、馬村、侯家、白家4個村,建置白家鄉;馬鹿鄉分出三合、大水、衡柏、隴溪、樹古5個村,建置大水鄉;涼水鄉分出村、組,建置土地鄉;貓兒鄉分出五台、麻柳、石瓮3個村,建置普廣鄉。(白家、普廣二鄉屬下寺區,其餘4個鄉屬涼葛區);水磨鄉分出石溝、大瓦、黃蓮、五甲、聯合五個村,建置青林鄉,屬三堆區;朝陽鄉分出新民、建設、柏楊、大涼、紅岩5個村,建置柏林鄉,屬城關區;寶輪鄉分出村、組,建置寶輪鎮;三堆鄉分出村、組,建置三堆鎮。同年9月撤銷川北行署,建置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廣元專員公署,併入綿陽專員公署,縣俱屬。並將區人民政府改為區公所(縣的派出機構)。

1955年4月撤銷紅岩區,將黃龍鄉、麻石鄉劃歸虎跳區,其餘6個鄉劃歸城關區;由黃龍鄉分出雙龍、青龍、玉羅村及虎跳鄉的楊家村,建置丁家鄉,屬虎跳區。同年12月13日,撤銷下寺區,所屬7個鄉全部劃歸寶輪區;將上石鄉併入盤龍鄉,麻石鄉併入黃龍鄉,石橋、梨樹鄉併入白田鄉,城關、百盤鄉併入曲回鄉,大倉、大橋鄉併入沙溪鄉,潼梓鄉併入明覺鄉,板石鄉併入射箭鄉,郭家鄉併入石龍鄉,復興鄉併入紅岩鄉,柏林鄉併入朝陽鄉,平溪鄉併入井田鄉,普廣鄉併入黃沙鄉,回龍鄉併入張家鄉,山溪鄉併入白果鄉。

1956年4月20日奉四川省人民委員會(56)省民政字第0301號文件的批覆,撤銷三堆鎮的建置。11月2日根據綿陽專署(56)人統字第78號通知,撤銷寶輪區公所,所屬鄉(鎮)為昭化縣的直屬鄉(鎮),並將以下鄉(鎮)合併:碾子鄉併入葛底鄉;松蓋鄉併入白家鄉;拐棗、上寺、沙溪鄉合併,更名下寺鄉(縣的直屬鄉);大水鄉併入馬鹿鄉;土地鄉併入涼水鄉;寶珠、高橋鄉併入三堆鄉;青林鄉併入水磨鄉;丁家鄉併入黃龍鄉。通過撤區並鄉後,全縣轄32個鄉(鎮)。

1957年恢復下寺區,鄉的隸屬關係同前。同時復置陳家、青牛鄉,屬虎跳區;復置青林鄉,屬三堆區;復置上寺鄉,屬下寺區。

1958年將上寺鄉併入白家鄉。同時撤銷下寺區公所,恢復寶輪區公所,將下寺區公所領屬鄉村劃歸寶輪區。

1959年昭化縣併入廣元縣後,全縣轄河西、大石、王家、新場、虎跳、昭化、寶輪、竹園、三堆、羊模、朝天、中子、曾家、大灘等14個區公所,嘉陵、寶輪2個鎮和70個人民公社。

1985年廣元建市,改廣元縣為廣元市市中區。市中區轄14個區公所,3個街道辦事處(嘉陵、東壩、河西),11個鎮(三堆、寶輪、榮山、大石、元壩、昭化、虎跳、竹園、朝天、元吉、下寺)和72個鄉。

1986年撤原昭化、虎跳、王家3個區公所,將其所領鄉鎮併入衛子區公所,轄26個鄉鎮。

1989年2月衛子區公所設衛子、昭化、王家、虎跳4個辦事處,所領原轄鄉鎮。

1989年9月建元壩區,將市中區的元壩、柳橋、竹園、馬鹿、金子山、七佛、建峰、白家、碾子、上寺等10個鄉鎮劃入。1991年將竹園鎮和金子山、馬鹿、七佛、建峰、白家、碾子6個鄉劃歸青川縣,將上寺鄉劃歸劍閣。1992年10月撤銷衛子、昭化、王家、虎跳4個辦事處,同時實行撤鄉並鎮,全區28個鄉鎮合併為6個鎮10個鄉。同年12月將蒼溪縣小新鄉劃入。1993年5月小新鄉與磨灘鄉合併建磨灘鎮。1995年撤銷柏林溝鄉、紅岩鄉,建柏林溝鎮、紅岩鎮,並復置晉賢、文村、張家、香溪、青牛、陳江、丁家、大朝、朝陽、梅樹鄉。全區為9個鎮,17個鄉,2個工作委員會。1997年撤銷柳橋、紫雲工作委員會復置柳橋、紫雲鄉。全區為9個鎮19個鄉。[4]

傳統區域

昭化縣行政區劃不斷變遷,但傳統基礎轄區未變,始終以城關昭化、寶輪、三堆、虎跳四大片區為主幹未變,其歷史上劃入的青川縣竹園片區(亦稱涼葛片區)、劍閣縣下寺片區最終仍然劃返原所屬區域。

昭化傳統四區範圍,現在鄉鎮名稱;

昭化區:昭化、大朝、朝陽、射箭、明覺、紅岩、沙壩(屬元壩區)

虎跳區:虎跳、青牛、陳江、丁家、黃龍、太公、張家、香溪、白果(屬元壩區)

三堆區:三堆、金洞(屬利州區)

寶輪區:寶輪、赤化、盤龍、白朝(屬利州區)

昭化周邊二區範圍,現在鄉鎮名稱;

涼葛區:竹園、金子山、馬鹿、七佛、建峰、碾子(屬青川縣)

下寺區:上寺、下寺、白家(上寺和下寺屬劍閣,白家屬青川縣)

廣元新設立的經濟區--三江新區,所屬範圍;

昭化區:昭化、大朝、朝陽、射箭、明覺、紅岩、沙壩

寶輪區:寶輪、赤化、盤龍(無白朝)

三堆區:三堆(無金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