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秧街
春秧街 |
---|
|
春秧街(英语:Chun Yeung Street)是香港北角的一条单向街道。东面起自糖水道,西端连接北角道。春秧街有“小福建”、“小上海”之称,街道满布小贩,两旁楼宇地下则有专门售卖福建和上海等地道食物的店铺。春秧街一带居民包括早期抵港的移民外,亦有近三、四十年抵港的后期移民。
虽然港岛仍有不少旧式街市(如湾仔道),但春秧街的小贩不少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相同货品的价格比邻近地区较低,加上有很多地道食物店铺,不少湾仔区以及东区的居民及其外籍佣工亦跨区到春秧街一带购买食材,当中以福建籍的最多,亦有在附近居住的名人、日本人和韩国人,因为为数不少的上海人聚居春秧街一带,亦有为数不少的上海人在春秧街一带营商和购物。
春秧街有近百年的历史,亦是北角建区以来最繁华的街道,但近数十年社会转型,大量连锁商场以及超级市场陆续兴建,北角区内有多个较大型购物中心,邻近春秧街便有和富中心,所以春秧街的顾客以中年以上较多。因为春秧街为香港其中一个特色街市,近年被旅发局推介成香港旅游景点之一[1]。
目录
街道命名
春秧街的命名与农夫春天插秧并无关系,它的名字来自该地区的开发商郭春秧。[2]郭春秧乃唐代政治家郭子仪之后代,又名郭祯祥,福建同安人。
早年丧父,16岁远渡南洋,投靠伯父郭河东,在糖厂学习以机器制糖的技术。后来,他成为当地四大糖商之一,糖厂更遍布荷属东印度各埠。他亦曾回家乡福建投资和捐助,建设农场、糖厂、贸易行及小学等,并且铺路造桥,赠医施药。同时,他亦参与厦门鼓浪屿的开发和到香港扩展糖业和地产业务[3]。郭春秧于1921年成功投得北角发电厂(即今天的城市花园)旁一幅面积达7万5千平方呎的土地,原本计划填海后兴建糖厂,后来因为省港大罢工而延误,加上当时糖价不断下跌,郭春秧于是把填好的土地转为地产项目,1930年代政府将该处其中一条街命名为“春秧街”,以表扬他的贡献[4]。
特色
春秧街的一个特色是电车从中穿过,因为路上满布行人和摊贩,每当电车从北角道右转驶入狭窄的春秧街时,电车司机必须不断响著“叮叮”提醒行人闪避,在人潮中缓缓前进,驶到市集的东面尽头再右转入糖水道,到达北角电车总站。
电车是在1953年才开始出现“电车走在市集里”的奇景,当时电车公司将东行线的终点站由铜锣湾延伸到北角,但是英皇道的宽度又不足以建立让电车掉头的回圈。因此,电车公司重新铺设一段路轨,成为春秧街支线,让东行车左转进入北角道,右转进入春秧街,再右转到糖水道 的总站上下乘客。离开总站时,则从糖水道右转回到英皇道向西行。
春秧街的社群是它的另外一个特色。早在1921年,南洋福建巨富 郭春秧 等资本家带了大量资本开发北角,在北角竞投到北角新填海的一幅地,原本打算兴建糖厂,后因糖价大跌等因素,把该片土地改为兴建住宅,作为收租之用。最先出现的是一排40间的相连楼房,故此老一辈亦称春秧街为“四十间”。
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二战后大约接近1/3,但逃港潮人口中绝大部份来自广东各地区,广东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因为亦有福建籍人口从东南亚新加坡等地迁居,人口下降得没其他省籍人口快,现今社会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参加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籍的亦占1/4以上[5],二战后的北角亦是以福建人为主,而且港岛北岸各区亦有大量福建人,根据香港政府以及政党的统计,湾仔区以及中西区亦有三十万福建籍港人[6]。
根据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香港的上海人主要聚居于油尖旺区、深水埗区、九龙城区、荃湾区、葵青区以及观塘区,各区都有超过1000名什至超过2000名上海话人口残留。二战前已经有不少上海人在夜总会林立的油尖旺区经营娱乐事业,而深水埗区的上海人则是二战后大量迁入的,随住大量广府以及四邑人的内地同乡大量迁入深水埗区,不少上海人迁出深水埗区,很多都由繁盛喧闹的九龙迁入新界新市镇,但都以附近的荃湾区以及葵青区为主,三区各有1200-1600名上海话人口,远高于港岛上海话人口的总和,亦是上海人最多的五区的其中三个,深水埗至今还有很多地道的廉价上海菜馆,如上海万家村小馆、宝哥上海味馆、金银岛上海饱、君沪锅贴大王、诚记小笼包拉面、为食轩等。
因为郭春秧旗下的丽池夜总会,亦有小量上海人迁入北角区,北角以及鲗鱼涌自建区以来即被称为小福建,而上海人集中的春秧街一带,即春秧街、糖水道、渣华道以及北角道交界地区,在当年亦有小上海之称,至今那一带的唐楼亦有不少上海人居住。居于北角春秧街一带的上海人主要为替郭春秧旗下丽池夜总会工作的上海人,不是富豪, 春秧街的地主为来自福建同安的巨富郭春秧。东区以外的港岛区人口全部总和只占总上海人口的12%。东区的上海人主要是 郭春秧 旗下夜总会结业迁入公屋或较富有的留在本区,东区较多上海话残留,而湾仔区的上海话残留只有677名,占总上海人口的3%,远不足九龙上海人口的十份一。
随住郭春秧儿子破产,已置业的上海人没有撤出北角,而且有不少上海逃港者亦居于春秧街一带,其馀较穷的则迁入东区或其他区份的公屋之中,香港东区有2281上海话人口,有深水埗区以及邻近二区的一半人口,和最初香港的上海籍人口大约10%在东区一样没有改变,春秧街附近亦有不少唐楼以上海人为主。
随住北角楼龄老化,买不起炮台山一带新建住宅如城市花园以及康泽花园的人口大都迁入太古城、康怡花园一带,成为太古城、康怡花园一带业主的大多数人口,春秧街一带亦有了不少闽籍以及上海籍人口的内地亲属以及70年代以后抵港的南洋华侨,北角亦有了不少八十年代以后抵港的闽籍投资移民人口如林峰,居住在北角半山。
而东区的私楼区自香港开埠以来即是主要为闽籍人仕,柴湾以及筲箕湾和南区一样位于市区以外,虽然在早期亦有私楼,但在逃港潮更加入大量的木屋区居民,在大量兴建公屋后,公屋人口主要来自逃港者,大多来自珠三角、潮汕,此外亦有不少被迁入公屋的原居渔民,公屋区和闽籍人口关系很低,但民国以及战后广东人和福建人大量迁居香港,东区(包括柴湾以及筲箕湾)在香港人口暴增时期即以福建籍为主,因为东区附近主要为闽籍人口的圈子,远离深水埗区以及周边地区(包括沙田区、油尖旺区、荃湾区等)的粤籍人口圈子,柴湾以及筲箕湾新建私楼亦主要为闽籍人口迁居,柴湾以及筲箕湾的最大族群仍是福建籍人口,在公屋较少的筲箕湾,福建籍人口占总人口一个较重的比例。根据语文数据,东区占总闽籍人口的26%,按160万闽籍人口推算,达40万名人口,而东区的闽籍人口达第二族群潮州人口以及第三族群上海人口的十倍,而四邑人只有闽南人口的5%,集中在铜锣湾、北角、鲗鱼涌,亦是东区私楼人口的主要多数,跑马地以及大坑的闽籍人口比北角更密集,基督教会香港闽南堂总堂亦设在跑马地,分堂则设在北角和香港仔,在语文未统一的年代,虎豹别墅附近社区皆与新加坡、福建无异,他们早期到港的闽籍人口或闽籍南洋华侨,而春秧街一带,因为位于闽籍人口高度集中区的中心,加上热心帮助新移民的福建社团人仕,加上楼宇老化,原有的族群迁出到炮台山站或太古站一带,春秧街一带成为了香港在30-40年内以至近年抵港的闽籍以及上海籍内地亲属其中一个主要的聚居地,不少居于外区的较后期抵港的闽籍商贩亦到春秧街经营店铺,附近地区亦有南洋、台湾以及世界华侨,而闽籍投资移民不少会买北角半山以及跑马地礼顿山一带的物业。
随住近十年北角旧楼重建完成,不少早期定居北角的人口又返回北角居住。北角、东区私楼区以及以港铁或渡海小轮连接北角的部份九龙地区的华人人口很多都以闽南籍为主,而他们或他们的外籍工人常到春秧街一带购买食材,因春秧街一带的商贩以闽籍为主,春秧街有很多外区闽籍人口,他们很多都以闽南话交谈。
东区的上海籍人口不少都集中在春秧街一带,春秧街一带亦是香港岛上海人口的密集区,所以北角亦有一定数量的上海人,他们亦有把内地同乡申请到春秧街一带,春秧街一带亦有不少上海的店铺,而炮台山站、南洋华侨以及早期闽籍人口密集的大坑、跑马地、北角东部、鲗鱼涌一带的闽籍人口比春秧街一带更密集。但根据语文数据,整个东区的闽籍人口有上海籍的十倍,上海人只占北角总人口的一个较少比例。
北角的上海人主要集中在春秧街,北角其馀地方的人口大多数为福建籍,而香港的福建籍人口远高于上海籍,由二战后的八十万,即总人口的30%以上,到2011年的130-160万,即1/4,在历届的人口普查中,使用闽南话(福建话)人口都在上海话四倍以上,而闽南籍人口又高度集中在北角、鲗鱼涌以及邻近地区,东区却只有上海籍人口的10%,所以北角的福建籍人口一直远高于上海籍(籍贯包括安徽、江苏等地)。较富有的上海籍内地移民除了在上海人高度集中的深水埗区、荃湾区以及葵青区,部份亦在春秧街一带定居,东区的闽籍人口有上海籍十倍,但春秧街一带亦有不少上海籍人口,春秧街一带的闽籍人口相对上海籍人口没有绝对优势,春秧街一带亦有不少新移居香港的上海商贩。
北角春秧街的福建人以及上海人亦有内地的亲人陆续申请到香港。时至今日,春秧街上偶尔仍可听到店员与顾客以闽南话以及上海话沟通,不过,随著近年外籍家庭佣工成为街市的主要顾客后,亦有人使用英文以及佣工之间以其他东南亚语言沟通。
楼宇及店铺成交价
2011年7月,春秧街62、64、66及68号4幢楼龄逾50年的相连旧楼以约2.7亿港元售出,若重建住宅计算,楼面地价为6,221港元[7]。
2012年6月,报导指出位于春秧街79号一间面积约1,000方呎的店铺,近日出售,成交价达3,200万港元,折合呎价32,000港元,由一间蔬菜铺承租,月租42,000元[8]。
邻近
影片
参考文献
- ↑ 存档副本. [2013-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 ↑ 王玥晨. 【历史古迹乐悠游】边行边听故事 星级导赏员带你重新认识港岛. 香港01. 2018-12-13 [202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 ↑ 刘智鹏. 香港人香港史:郭春秧─北角春秧街的发展商(1). AM730网站. 2012-01-19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 ↑ 刘智鹏. 香港人香港史:郭春秧─北角春秧街的发展商(2). AM730. 2012-01-20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 ↑ 存档副本.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存档副本 (PDF).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9-01).
- ↑ 有价有市 春秧街4旧楼2.7亿售出. 苹果日报. 2011-07-19 [2012-08-03].
- ↑ 佳宝3200万沽北角春秧街铺. 星岛日报. 2012-06-05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