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姓
昝姓是中文姓氏之一,讀音為zǎn,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商朝的宰相昝單,他的子孫在咎字上添了一划,做為他們的姓氏。
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此後因中原戰亂,逐步向山東、河北及江南遷徙,現在江蘇、浙江、安徽、陝西等地都有該姓。
目錄
昝姓起源
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朁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湯時期五卿之一的朁單,時任職掌水土之職的土正。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在西周時期改稱冬官正,就是後世所稱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時期的三公之一。"朁"字,在上古時期是"出人意表、特別、竟、乃"的意思,亦寫作"曶",表示為太陽忽然破雲出現,義通"暘",是誇讚某人做某事時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極。在秦始皇統一漢字時期,被宰相李斯規範為"朁"字,後在西漢時期有筆誤者,寫作"昝",完全是"朁"的偽俗字。
在朁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筆誤為昝氏,以訛為正,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舅犯,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叫舅犯,是一個有謀略之臣,詭計多端,又直率不奸。
在舅犯後裔子孫中,有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昝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三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越國於朁,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於朁,古越國地名,東漢朝時期改稱於潛縣,就是今浙江省的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一帶。在戰國時期的周顯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二年,越王無餘之二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滅越國,於朁成為楚國的縣邑。於朁的住民中有以故名為姓氏者,稱於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朁氏,形成朁氏一族。越國滅亡後,居于于朁的越國住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於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朁氏、于氏。楚滅越後再傳七世至閩君姒搖,漢高祖劉邦復立越國,設置於朁縣。到了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因於朁縣在杭州灣地區,人們便將"朁"加上了"氵"偏旁,改為於潛縣。
其時,朁氏族人在不規化的漢字時代,多有筆誤為昝氏,以阿為正,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四
源於蜀族,出自春秋時期蜀中有昝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蜀國昝氏部落,傳說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其源待考,主要分布在蜀中地區
蜀中昝部落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晉、楚、越文化進入蜀中,昝部落逐漸融合於它姓,只有遷離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為姓氏,稱昝氏,世代相傳至今,但人口非常稀少。
起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族中有叱盧氏、昝盧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期,叱盧氏、昝盧氏多改漢姓為昝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六
源於西羌族,出自唐朝時期甘州羌族土司,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羌族昝氏,是在唐朝時期形成的漢姓,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長昝插、昝君謨,在武則天執政時期"率羌、蠻八千自來,即其部置葉州,用昝插為刺史,刻石大度山以紀功。"葉州,即今河南葉縣,昝插後裔多在吐蕃王朝後期逐漸演化為白馬羌,最後被世人稱為藏族。
在清朝時期,今甘肅省的甘南州臨潭縣的藏族土司即為昝氏,實際上是屬於白馬羌的一支,至民國初期,其世家仍為"昝土司",今為藏族昝氏,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樂都縣亦有分布。 [1]
得姓始祖
朁單(昝單)、舅犯。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明敏堂:源自五代時有昝居潤,書記業務很強。後唐明宗時,他在樞密院做小吏。辦事謹慎,待人和惠。入晉到周,累加檢校太傅。宋初加檢校太尉。性格明敏有節,概好做義束。
篤義堂:同明敏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