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易感性是指—由遺傳基礎所決定一個個體患病的風險。也可以理解為在相同環境下,不同個體患病的風險。易感性完全由基因決定。在環境致病因子作用下的基因表達往往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為即使基因型一致,基因表達還會受到甲基化體細胞突變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等影響。[1]

目錄

(一)影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1.新生兒增加。

  新生兒初生6個月以上未經人工免疫者,對許多傳染病都易感。個別傳染病如百日咳,6個月以內的嬰兒也易感。這是由於他們體內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原因。


  2.易感人口的遷入。

  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久居流行區的居民,因既往患病或隱性感染而獲得該病免疫力。非流行區居民遷入流行區後,因缺乏相應免疫力,而使流行區的人群易感性升高。

  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許多傳染病(包括隱性感染)或人工免疫後經一段時間,其免疫力逐漸降低,又成為易感人口,使人群易感性升高。

  4.免疫人口死亡。

  由於免疫人口死亡,可以相對地使人群易感性升高。

(二)影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1.計劃免疫。


  對易感人群按免疫程序實施計劃免疫及必要時強化免疫接種,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重要的措施。全球消滅天花的輝煌成就,其最重要的對策是實施痘苗接種計劃。世界衛生組織規定2000年在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的行動和1991年美洲已經達到在該大洲消除脊髓灰質炎的目標,都是大力實施計劃免疫的結果。

  2.傳染病流行後免疫人口增加。

  傳染病流行後有相當數量的易感者因病後而獲得免疫力,其免疫力的大小和持續時間因病種而異,因此在傳染病流行後的一段時間內,人群對該病易感性降低。

  3.隱性感染後免疫人口增加。

  通過隱性感染可以獲得免疫力,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但是不能藉藉此降低人群易感性。因為,隱性感染者一般也起傳染源作用。[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