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華
人物生平
易安華(1900-1937)字福如,號濟臣,生於1900年4月2日。 少時就學於宜春縣高等宜陽小學,後考入江西省立第八中學,學習成績為全校之冠。 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宜春時,易安華帶頭響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愛國運動,遭到校方的阻撓。 他憤然提出"打倒劉漢(第八中學校長)"的口號,被迫令退學。返回鄉里躬耕力行,改名為安華,別號濟臣。
- 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次年畢業,任軍校憲兵教練所見習少尉隊長,後調任中央憲兵團排長,參加北伐。
- 1927年升任浙江警備司令部第三補充團上尉連長。
- 1928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
- 1930年中原大戰後升任少校營長。次年,教導師改編為陸軍第八十七師,任該師第二六一旅五二二團中校團副。
- 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
- 1933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後於鎮江任戒嚴司令。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台。10日午後,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入光華門,占據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過8個多小時血戰,全殲入城日軍。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30餘官兵在戰鬥中壯烈犧牲。[1]
主要事跡
1937年12月7日, 倭寇對南京發起全面攻擊。10日光華門陣地遭到猛烈轟擊。一股匪軍突破陣地占領光華城門。易安華率部拼力反擊,頭部、右臂中彈,仍帶傷督戰,終於全殲這股倭寇,收復陣地。通濟門的戰事是在10日下午爆發的。城牆在炮火中傾頹,259旅的將士們與倭寇殊死搏鬥,終因缺口太大,陣地失守。259旅喘息未定,71軍軍長王敬久的電話就打到了前線指揮所。命令259旅和261旅迅速恢復原陣地。易安華旅長手持軍令,沒有半點猶豫就叫通了261旅旅長陳頤鼎少將,相約黃昏反擊。儘管他清楚,他的部隊已在幾個月前的淞滬會戰中大傷元氣。 黃昏來臨,暮色中的滾滾硝煙使得天空愈加昏暗。攻擊的信號升空,易安華旅長親率一個加強團向東北方向的敵陣穿插。陳頤鼎旅長率261旅兩個加強營由北向南猛攻。倭寇前鋒被夾在城牆和259、261旅出擊部隊之間,易、陳二部又被夾在倭寇前鋒與後援之間。混戰之中,只聽得到槍聲和喊殺聲。戰至深夜,突入之敵被全部消滅。 12日,光華門右翼雨花台陣地守軍潰敗,左翼中山門陣地被倭寇突破,易安華旅三面受敵,寇三面蜂擁而至,易安華腰部中彈仆地,壯烈殉國。 易安華犧牲後,宜春人民以燈草束身作衣冠冢,安厝烈士英靈於宜春城西北化成岩下。[2]
人物記念
江西宜春的父老聽聞噩耗,舉行了隆重的萬人追悼會。由於易安華的遺體一直未被找到,家鄉的父老以燈草束裝作為衣冠冢,葬於化成岩南麓之側,供人瞻仰。1938年初在江西省景德鎮專門燒制的易安華將軍的瓷板遺像,如今它陳列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廳內,畫像中的易安華炯炯有神,好像是在向我們傳達着一種亘古不變的中華民族堅強不屈、不畏強暴的精神。"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首詩是易安華將軍生前留給其子女們的,而這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最真實的寫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