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明茂陵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

明茂陵明十三陵之一,位於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聚寶山(寶山、鷹嘴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和一位妃嬪柏氏的合葬陵寢。在碑亭前以西有神路、石橋,碑刻「大明憲宗純皇帝之陵」,垣內和墓上栽樹千餘株。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見深去世,年41歲。諡「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茂陵始建於1487年9月,同年12月玄宮建成,葬入憲宗皇帝和紀氏。1488年4月陵寢建成,歷時八個月,茂陵陵園的形制大體與裕陵相同,但規模略大;寶城內琉璃照壁後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這一點與其他各陵不同。[1]

目錄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 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所在: 中國北京市昌平區
  • 分類:古墓葬
  • 時代:明
  • 編號:1-178
  • 登錄:1961年

墓主簡介

  • 明憲宗朱見深,初名見浚。英宗長子,正統十二年(1447年)十一月二日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二日立為皇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二日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六日,復立為皇太子,改名見深。八年(1464年)正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
  • 憲宗皇帝初即帝位,恢復景泰帝帝號,為于謙等景泰舊臣昭雪平反做了一些順應民意的事。但後來他失政之處頗多,有損於明王朝的長治久安。終憲宗之世,正直的官員不見信任,而佞僖之臣、佛道方士卻是恩寵有加,朝政被搞得亂七八糟,日趨腐敗昏暗。

孝貞皇后

  • 孝貞純皇后王氏,上元人,中軍都督追贈阜國公王鎮之女。為憲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吳氏於天順八年【1464年】八月被廢)。孝宗時,她被尊為皇太后,武宗時尊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號「慈聖康壽太皇太后」。武宗好出宮遊玩王氏常涕泣相勸。她在宮內待人仁和從不誤罰一人。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諡「孝貞莊懿恭靖仁慈欽天輔聖純皇后」。六月十六日葬茂陵。

孝穆皇后

  • 孝穆皇后紀氏,孝宗生母,廣西賀縣人是當地少數民族土官之女,最終被萬氏害死。紀氏死後,被諡為「恭恪莊僖淑妃」葬京西金山。孝宗即位後追諡為「孝穆慈慧恭恪莊僖崇天承聖皇太后」,遷葬茂陵。

孝惠皇后

  • 孝惠皇后邵氏,昌化人,邵林之女,世宗入繼大統後邵氏已因年老雙目生翳。她聽說自己的孫子當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從頭摸到腳非常高興。世宗將她尊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號「壽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諡「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佑聖皇太后」。在確定邵氏葬地時大臣們都說橡子嶺(又名祥子嶺,在今定陵稍北)地形高敞可以卜葬。而世宗則主張在茂陵左右附近的地方卜建山陵。經再三考慮,才於嘉靖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葬邵氏於茂陵。

修建歷史

  • 茂陵的陵名定於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
  • 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禮部右侍郎倪岳及欽天監監正李華等人卜定。內官監太監黃順、御馬監太監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師保國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陳政奉命提督軍士工匠營造。
  • 九月十九日山陵啟土動工,所役京營軍將達4萬之眾。十二月十七日,葬憲宗及孝穆太后
  • 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二十四日,茂陵陵寢工程竣工,共用了七個多月的時間。
  • 陵寢制度大體如裕陵,但寶城內琉璃照壁後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寶山。又與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敬天動土

  • 陵園建成後的第三天,天壽山-帶突然降大雨雷電風雹鋪天蓋地而來,各陵樓、殿、廚、亭及各監廳屋獸吻、瓦飾擊碎很多。於是大臣們交章上奏,請新登基的朱祐樘親賢勤政,修德愛民、以回天意。
  • 二十九日,禮部尚書周洪謨等上言: 「災不於他所而於祖宗陵寢之地;不於他時而於茂陵工完之初。伏望陛下延訪名德講求治理詰政災之由究弭災之道仍敕兩京文武群臣同加修省。」

保存陳設

  • 五月十四日內閣大學士劉吉等也上言。顯然大臣們是用「天人感應」的唯心主義思想,解釋災異的由來警示新登基的弘治皇帝朱祐樘,在今後的執政期間、不要抑賢用邪、不要聽信讒言否則,上天還會降下災異,以示懲罰。
  • 茂陵的建築在清初時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內的陳設也保存較多。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順治、康熙年間茂陵的情況是:「十二陵惟茂陵獨完、他陵或僅存御榻、茂陵則簨虡之屬猶有存者。」
  •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茂陵曾得到修繕。其修繕情況、除祾恩門連同台基一同縮建外、均同裕陵。至清朝末年、祾恩門因年久失修已經倒塌、民國年間祾恩殿本已殘壞、又被拆毀。其現狀情況同裕陵。

陵墓特色

  •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 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
  • 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 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布局「它們的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
  •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權力觀

參考文獻

  1. 明茂陵,博雅文化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