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明朝帝王陵

         
 明朝帝王陵

 

 

 

目录

中文名

明朝帝王陵

目录

简介

介绍

简介

明朝帝王陵》,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对明朝十八座帝陵的墓主、陵寝制度、历史沿革变迁及轶闻趣事进行介绍,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融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弘扬祖国文化,读者全面了解明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介绍

引言

我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特别是帝王级的陵墓,因墓主社会地位的至尊,以及当时宗法礼制、追求墓葬防盗耐久、讲究风水择吉而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不仅在建筑规模的宏大方面远胜人臣墓葬,而且更富于神秘莫测的特点。因此,古代帝王陵墓不仅是当时墓葬的最高等级形式,而且也是当时政治制度、宫廷礼俗,以及建筑、艺术诸领域的综合反映。就如上意义而言,一部帝王的墓葬文化史,实则即是一部浓缩了的社会发展史。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从明太祖朱元璋扫平群雄,于公元1368年称帝南京,继而推翻元朝统治,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于公元1644年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其统治时间长达277年,先后有16位皇帝君临天下。在这16位皇帝中,除建文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南京城破,宫中起火,下落不明,没有留下陵墓外,其余15帝或生前,或死后均建有陵墓并保存至今。加上洪武、嘉靖两朝营建的三座追尊帝陵墓,明朝的帝陵计有18座。

明朝帝陵分布图陵名、地理位置、墓主等情况如表所列:

从明朝帝陵分布图可以看出,明朝帝陵分布在我国三省(江苏、安徽、湖北)一市(北京)的不同地区。这与其他朝代

帝陵大体集中于一地或二地不同。明朝崇祯年间,礼部侍郎蒋德璟曾就明陵的地理位置对崇祯帝说:“中国有三大干龙:中干旺气在中都,结为凤泗祖陵;南干旺气在南京,结为钟山孝陵;北干旺气在北京,结为天寿山诸陵。这三大干,本朝独会其全,真是帝王万世灵长之福。”其实,明朝帝陵之所以会分布在大江南北的不同地方,是各有历史原因的。凤泗祖陵,是朱元璋先人的旧葬处;孝陵位处南京,是朱明王朝的定鼎之地;天寿山诸陵的形成,则导源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所以,所谓的三大干龙独会其全之说,不过是礼臣用风水之说加以神化,加以附会而已。

明朝的帝陵属于同一朝代,但就陵寝制度而言,不同时期仍各具不同特点。早期的陵墓,以朱元璋的父陵皇陵为代表,陵制承袭秦、汉、唐、宋时期以覆斗形陵台为中心,前设祭殿,周以方垣,四面设门的均衡对称的方陵体制。此后,朱元璋营建孝陵,对陵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奠定了圆形宝城和方形院落相结合,导之以曲折幽深的神道的崭新的陵制体系。北京的明十三陵,陵制虽基本沿用孝陵制度,但又多有完善之处,因之更趋完美,更适合表现大明天子的尊崇地位。

明朝的帝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陵寝建筑及历史遗存物,较之其前历代帝陵都保存得更多更好。宋代及其以前各代的帝陵,初建之时规模亦十分宏大,但时至今日,除陵台及部分石刻尚存外,其他建筑基本荡然无存,甚至有的墓室都已被盗发破坏。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每遇王朝兴替,新王朝或新厥起的政治集团为表示对旧王朝的敌视,以及与旧王朝势不两立和彻底决裂的决心,往往对旧王朝的宫室、陵墓建筑进行破坏。如项羽火烧阿房宫,对秦始皇陵进行破坏即是典型一例。又,帝陵随葬物多为珍宝,社会动乱时期,人们出于盗宝的目的,也往往对帝陵造成破坏。此外,我国古建筑,包括帝王陵寝在内,多系木构建筑,年久失修,及雷电火灾,也必然会造成建筑物的毁坏。明朝的帝陵之所以比宋朝及其以前各代帝陵都保存得好,遗存物也较多,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方仅火烧了皇、显二陵,在北京十三陵也仅烧了定陵殿庑及康、昭二陵明楼。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虽一度占据北京,但却未对明陵进行全面破坏。二是清朝统治者是在击溃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后才入主中原的。虽然他们与明朝之间屡有战事,但为加强和巩固统治,需要汉族知识分子及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所以,清朝定鼎北京后,为怀柔汉满两族关系,就打起了为明朝臣民报君父之仇的旗帜,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实施对明陵保护的政策。所以,终清之世明陵并未遭遇大的破坏。其三是民国政府对明陵也是采取保护政策。

明陵遗存的珍贵文物古迹,在当前世界旅游形势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自然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了解明代历史的绝好内容,为此,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对明朝十八座帝陵的墓主、陵寝制度、历史沿革变迁及轶闻趣事进行介绍,力求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融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期达到弘扬祖国文化,为海内嘉宾提供全面了解明陵历史的目的。但限于水平,疏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地希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