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明代宣德铜器

明代宣德铜器

明代宣德铜器极其罕见。宣德铜器开一代铜器之先河,把我国古代的青铜合金技术推向了一个顶峰。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明代宣德铜器

年代; 明代

材质; 青铜合金

评价; 宣德铜器开一代铜器之先河

由来

宣德皇帝令臣工们用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洋铜经十二炼后铸造鼎彝器,开创了古代铜器铸造技术之先河,响誉中外的宣德铜器令一代代后人推崇备至、辛辛探寻。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礼器、食器等的总称)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于是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敕谕工部尚书吕震等人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和内府所藏名窑款式典雅者铸造仿古铜器(祭祀及生活用礼器),如其中一道圣旨:"……贡良铜,厥号风磨色、同阳,迈询之臣下堪铸鼎彝,朕念郊坛宗庙内廷所在陈设鼎彝式范猥鄙,不足以配……其外如应补铸簠、簋、壶、尊、俎、豆诸器可仿古范制造,告成之日,著礼部太常寺司礼监协同尔工部按验进呈……钦此",工部随即奉旨铸造(引自明吕震著《宣德彝器图谱》),这批铜器共用三万余斤风磨铜,系明初郑和下西洋从暹罗国(泰国)带回来的洋铜("从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历时二十余年,共经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同时也少量进口生产物资,如从暹罗国进口铜。"[引自《中国古代史》]),经宣德皇帝要求十二炼后铸造,这样就把我国古代的铜合金冶炼技术推向了一个巅峰,郑和从遥远的西洋历经千难万险带回来的洋铜再经过十二炼后铸造,其材料价值已经胜过当时黄金的数倍,而且宣德皇帝还亲自督办和验收这批铜器,物力、财力花费庞大,光是朝中大臣就有30余人参与监制和管理,所铸之铜器(鼎、簋、壶、尊、俎、豆、爵、卤、薄、炉[即宣德炉]等诸器,后来有些人们误把鼎、簋这些形状有点象炉的祭器也算成了焚香炉,但他们不是香炉而是祭器)除部份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他开一代铜器之先河,把我国古代的铜合金技术达到极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其历史意义影响深远。文化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上至帝王将相,商贾,下至庶民无不为宣德铜器之魅力所折服。宣德铜器铜质精良、精细,在暗淡处能发现奇异的光泽,难怪乎明景泰兵部尚书于谦对宣德铜器之美这样评价:"色似黄金,音如钟磬",明嘉靖著名书法大家、文史学家南京应天府通判祝允明赞叹宣德铜器:"当与商彝周鼎共宝、金玉同价,------金玉恒有而宣铜彝器传世颇稀。"这批铜器铸好后就封窑不铸了,七年后宣宗驾崩,后来,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特别是1449年10月,北方数十万瓦剌军围攻北京城达数十日,烧杀、猎取;还有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故宫收取变造和销毁---),因此,存世十分罕见,但也许有极其稀少的随着主人去了地下世界,而后来又传世的,这批宣德铜器都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铭文,其字体结构严谨、工整规范、气韵连贯、刚劲有力,系当时书法大家手书后铸造。铜器无论造型、纹饰、人物等虽有仿古的成分,但都有许多变化而具备宣德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征,为宫廷绘画大师和工艺雕刻大师的合作结晶,造型:宏伟浑圆、庄重古朴,文饰:粗犷、流畅、自由豪放,与同时期风格特征相似,人物:生动传神,精美绝伦。正值永宣盛世,因此宣铜彝器代表了明代制铜工业的最高水平,其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无法估量,为大中华一代盖世瑰宝!(主要参考资料: 《宣德彝器图普》、《中国古代史》)。

鉴别方法

一是常铸有铭文表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例如宣德三年工部奉敕仿制之商周青铜器器底多铸有篆文书写的"宣德"二字,也铸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和篆书款,及隶书款铭文。有六字款、四字款、二字款,楷书款和篆书款"德"字心上有"一横"(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撰写的《中国古钱大系》书中:宣德通宝铜钱照片图为楷书款,其"德"字心上也有"一横")。而隶书款"德"字心上少一横,但也有人认为隶书"德"字有一横,600年前的事了,个别细节没有历史依据和记载,有"一横"还是少"一横"无从考证(现在的《宣德彝器录》都是民国时期的抄本),也无记载,考古的原则是以实物为准,用事实说话,但不管如何,字体结构严谨,苍劲有力,法度森严,有唐代遗风。 二是明代宣德铜器无论造型还是纹饰与前代比较都有许多变化,有宣德特征,铜器生动,精美绝伦。[1]

参考文献

  1. 明代宣德铜器极其罕见, 医学百科 , 2014-09-27